在國內(nèi)迷上了京劇,原想去美國探親,恐怕“沒戲”了。沒想到,在美國,只要有華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京劇社,旅美華人也酷愛京劇。
我先后在費城的小兒子家和舊金山的大兒子家小住,因而也就幸運地成了費城和舊金山京劇社的票友。
費城京劇社位于費城市內(nèi)一條叫“P.O.BOX”的街道第14938號,是借用一所華人辦的學(xué)校來組織活動的。社長為上海籍的呂華女士,成員有國內(nèi)退休后移民過去的教授、醫(yī)生,也有年輕的留學(xué)生。該社聘請當(dāng)代京劇名家李萬春先生之女李淑媛老師(南京京劇團一級演員)為專職教授,琴師和鼓師則分別是北京京劇院的劉振國老師和中國京劇院的張立平老師,還有一位完全達到了專業(yè)水平的業(yè)余琴師李秋林老師。每次活動(時間定在星期六),大家先跟著李老師練基本功,如跑跑圓場,吊吊嗓等;再跟琴師唱戲,年紀大些的都唱傳統(tǒng)戲,年輕的留學(xué)生則喜歡唱現(xiàn)代京劇;最后票友們相互交流心得體會,帶著問題請教老師。我則每次都瞅準這難得的機會,向李老師請教。李老師和藹可親,平易近人,教戲耐心細致,誨人不倦。李老師教我怎樣吊嗓、怎樣走臺步,教我《霸王別姬》的身段,甚至還手把手地教我每一個細小的動作……幾個月下來,自覺獲益頗多。
中國駐美使館、領(lǐng)事館的官員對華人的文化生活也十分關(guān)心,并大力支持京劇社的工作。有關(guān)官員還利用休假來費城京劇社與票友一起活動,與票友之間的關(guān)系非常融洽。記得一次費城京劇社就特地為即將卸任回國的紐約領(lǐng)事館文化參贊舒曉先生舉辦了一次PARTY,PARTY是在呂社長家開的。參加PARTY的每個人帶上一二樣自認為拿手的好菜,到了主人家以后,把帶去的菜集中放在一張大長桌上。呂社長提前一天就買好了肉魚蔬菜等,大家七手八腳地干起來,洗菜、切菜、炒菜,熱火朝天地忙了好一陣,等主人家的菜一一上桌以后,大家就可以“開吃”了。于是每人拿一只紙盤,挑上自己愛吃的菜肴果蔬,再拿上一瓶飲料或啤酒,找地方坐下,沒凳子就坐在樓梯上,坐在地毯上,很隨便的。舒參贊也很隨便,沒有一點官架子。他和大家一起品茶聊天,吃菜喝酒,唱歌唱戲,鼓掌歡笑。每人都要唱上一段,我也唱了一段《春秋亭》,由劉老師操琴。雖說唱得不算很好,但也照例是掌聲一片。其情其景,至今仍歷歷在目。
舊金山是華人較為集中的城市,所以京劇社也比較多,名氣大的有南灣國劇社、美華京昆國劇社和海韻國劇社等。我選擇了離家較近的美華京昆國劇社。該社在中央公園的“老人活動中心”內(nèi),每周四下午活動,由北京京劇院的錢啟明老師操琴。劇社臺灣人居多,83歲高齡的林社長也是臺灣人。盡管海峽兩岸分隔了半個多世紀,但因為共同的喜好,票友聚在一起,就不分彼此了,畢竟都是炎黃子孫,而唱的又都是京戲嘛!由于人氣旺,票友多,故而每人限時唱15分鐘。但有時人去得少,倒也可以唱個2段3段。臺灣票友俞先生,喜歡唱《武家坡》,原本有一位配戲的旦角,她有幾次沒去,俞先生就邀我上臺配戲,效果還不錯,我也因此多得到了幾次演唱的機會。
每年春節(jié)過后,美華京昆國劇社還組織公演,演出之后大家湊份子上館子聚餐,邊吃邊談邊笑。老票友,新票友,關(guān)系一下子就拉近了許多。
在美華京昆國劇社唱戲,我最大的收獲還是拜識了四小名旦之一的宋德珠先生之女宋丹菊老師。她應(yīng)邀去美國講學(xué),抽空到美華京昆國劇社看望票友。她坐在臺下仔細聽我唱,把我的不足之處用筆一一記下,再給我細細地講解。她講解時,語氣平和,深入淺出。聽她講解,似蒙時雨之化,如坐春風(fēng)之中。宋老師真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
因為唱京戲,我在美國認識了幾位名師、名琴,認識了不少大陸票友和臺灣票友。是京劇,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是京劇,把海外華人的心凝聚在了一起。
責(zé)編/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