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話
正是有資本拒絕艷麗的年紀(jì)——因為年輕,一年四季,黑白灰色是永遠(yuǎn)的主題。
也只有年輕才會有這份自信和自負(fù)吧,那樣光潔的面容、純凈的眼神、緊致的皮膚……一切都是不需要艷麗的色彩來點綴的。于是就這樣,每天一個人在暗淡的顏色和飽滿的自信中行走、生活,沒覺得任何不妥。
放假回家,也選了喜歡的灰色高領(lǐng)毛衣、黑色大衣、黑色褲子和黑皮鞋,唯一的點綴,是一枚透明水晶胸針。
母親的眼神里,寫滿久別后的想念和掛牽。絮絮叨叨地噓寒問暖后,伸手撫摩我的毛衣,嘀咕一句,看你這些衣服,顏色也太老氣了。怎么不穿點鮮亮的衣服?
我剛要取笑她的審美眼光,父親自外面進(jìn)來,抬頭看見我,丫頭回來了!咦?氣色不太好,臉色怎么灰灰的,是不是生病了?
我詫異,轉(zhuǎn)頭對著鏡子看看自己,正是平時自己喜歡的氣質(zhì)——一點點灰,一點點青春的頹廢和自我欣賞的暗淡。
回過頭笑,糾正父親,這不是氣色,是氣質(zhì),爸,你不懂。
哦。父親口中應(yīng)著,嘴上卻還是說,我就看好像沒精氣神兒,小小年紀(jì)整天穿黑穿灰,哪有一點活力?是不是心情不好?
我還不曾解釋,母親也附和,女孩子就得穿得亮亮堂堂,等著,媽那天逛街給你買了件新毛衣,拿來你換上。說著轉(zhuǎn)身進(jìn)了臥室,很快走出來,拿出一件紅綠相間的休閑毛衣來,一臉喜氣地說,當(dāng)時我就喜歡了,想著你穿一定好看。
我瞪大眼睛,母親手里的毛衣,紅是火紅,綠是墨綠,雖是撞擊色,搭配在一起卻并不難看,只是兩種足夠鮮亮的顏色無論相配還是分開,都是我所鄙棄的艷麗——總覺得女人過了60歲、滿頭白發(fā)時,才該用這樣的艷麗來襯托。而年輕,恰恰暗淡得起。所以當(dāng)即拒絕,我不穿,難看死了。
穿穿穿,母親說,年紀(jì)輕輕就該喜氣點……這邊話沒落,父親也跟著大聲叫好,這件好這件好,換上換上……
我拗不過,胡亂套上給他們看。毛衣上身,兩個人露出很夸張的表情,一齊叫好,再不讓我脫下來。沒想到這件小事,父母是如此固執(zhí)。只得穿著,想反正也不出門。偷眼看鏡子里的自己,真的亮堂堂,只是覺得俗氣,艷麗的俗氣,口中也就說出來。真俗。
母親卻認(rèn)真反駁我,女孩子就得大紅大綠的才好看,氣色好,喜慶,精神。那身灰不溜秋的,怎么看怎么覺得心情不好,媽看了就覺得你在外面過得不順妥。這樣才好。媽看了放心。說完,又看我一眼,點點頭,腳步輕松地進(jìn)了廚房。
我愣住,才知道這些暗淡的顏色,于我,是一種格調(diào)一種時尚一種品位,于他們,卻是如此。父母原是不懂的,他們能看到的,只是那些艷麗顏色所帶來的熱鬧和喧囂,那是他們眼中青春的樣子,是他們所期待的女兒的生活。
走進(jìn)廚房,在背后抱住正在為我做手搟面的母親,不說話。她說,別搗亂,我說,媽,明天陪我再去買件紅外套,過年穿。
她連聲答應(yīng),好好,這才好。
而我就這樣在她背后輕輕流下淚來,我的父母,他們所經(jīng)歷的生活,讓他們無法理解他們年輕的女兒在一個大城市所追逐的一切時尚和品位,那些離他們都太遠(yuǎn),他們只是想看到女兒用艷麗的外表折射出人生的熱鬧絢爛。那是他們的恒定方式,是愛的恒定方式。我想從此以后,我都將穿著艷麗的衣服走上回家的路,我愿意為愛艷麗,即使是在可以無視艷麗的最青春的年紀(jì)。
編后語:媽媽很土氣,不懂得什么是時尚什么是美,媽媽只是想看到女兒艷麗光鮮,那樣媽媽就會開心。而被愛的女兒終究明白,媽媽的愛,不需要時尚。
編輯 / 王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