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玉 李玉紅
關鍵詞:炙甘草湯;心血管病;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289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9)05-0033-01
炙甘草湯出自張仲景所著《傷寒論》,原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本方由炙甘草、生姜、人參、生地、麥冬、麻仁、阿膠、桂枝、大棗、清酒組成。方中重用生地黃滋陰養(yǎng)血為君,配伍炙甘草、人參、大棗益心氣補脾氣,以資氣血生化之源;麥冬、阿膠、麻仁甘潤滋心陰、養(yǎng)心血、充血脈、潤肺生津,共為臣藥,佐以桂枝、生姜辛溫走散,溫心陽、通血脈;清酒性味辛溫,通陽走血脈。諸藥合用使陰血足而血脈充,陽氣足而心脈通,共成陰陽氣血共補之劑。全方共收益氣溫陽、滋陰養(yǎng)血、復脈止悸之功效。運用該方隨癥加減治療心血管病,常獲良效,現(xiàn)介紹如下。
1心律失常,室早
患者,張某,女,64歲,于2007年6月8日初診。素體虛弱,心慌、氣短1年余,加重1天,伴有頭痛頭暈。癥見:心悸不寧,動則尤甚,倦怠乏力,氣短,頭暈頭痛,唇舌爪甲色淡,面色蒼白,飲食可,夜寐差,舌淡少津,苔少薄白,脈結。查心電圖示:V3~V6導聯(lián)ST段下移0.2mV,T波倒置,頻發(fā)室早。經病史、查體及輔助檢查除外高心病、肺心病等其他器質性心臟病,診斷為冠心病,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縮。中醫(yī)診為心悸,氣陰兩虛。處方:炙甘草25g,生曬參20g,黃芪30g,桂枝15g,麥冬15g,生地30g,炒棗仁30g,阿膠10g(烊化),當歸20g,五味子15g,生姜10g,大棗10g。6月11日復診:服上方3劑后,心悸癥狀好轉,早搏明顯減少,其他癥狀具減輕,又連服15劑后復診:諸癥消失,早搏無,隨訪1年,未見復發(fā)。
按:患者先天稟賦不足,素體虛弱,氣虛血少,氣虛血虛日甚,心氣鼓動無力,血不養(yǎng)心,遂發(fā)為心悸。方用炙甘草湯加黃芪增強補氣之效,去麻仁加棗仁,五味子以安神定悸,并加當歸活血。共奏益氣養(yǎng)血,滋陰復脈。用之效顯,可知辨證準確,則藥到病除。
2冠心病心絞痛
王某,男,66歲,于2007年8月21日初診。心悸胸悶,心前區(qū)疼痛連及背部疼痛偶有發(fā)作2周,伴惡寒四肢發(fā)涼。近2天,每日發(fā)作心前區(qū)及背部疼痛次數(shù)增多,日7~8次,每次3min左右,有瀕死感。發(fā)作時心電圖示:Ⅱ、Ⅲ、aVF、V5、V6導聯(lián)T波倒置,ST段下降0.1mV,心率118次/min,血壓110/70 mmHg。發(fā)作后心電圖大致正常。血壓130/85mmHg,心率74次/min。診斷為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舌淡苔白,脈沉細而遲。中醫(yī)診為胸痹心痛,屬陽虛寒凝、胸陽不振為主,寒凝血滯心脈,不通則痛。治宜溫陽通脈、活血止痛。處方:人參15g,炙甘草10g,阿膠10g(烊沖),白芍10g,生地30g,三七15g,桃仁10g,紅花10g,丹參20g,香附20g,桂枝10g,制附子10g(先煎2h),生姜3片,大棗10g。服4劑。8月25日復診: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及程度明顯減輕,發(fā)作時稍有心前區(qū)不適,心率72次/min,肢冷惡寒消失,按上方加減繼續(xù)服用30劑,癥狀全部消失,復查心電圖正常,隨訪2年未復發(fā)。
按:冠心病心絞痛屬中醫(yī)胸痹心痛范疇,多因心陽不振、寒凝心脈,氣血運行不暢所致。以炙甘草湯為主加減,藥用人參、炙甘草、大棗益氣,生姜、桂枝、香附、附子溫陽通經,生地、麥冬、阿膠、白芍補陰血,使血脈充盈,同時佐以三七、桃仁、紅花、丹參活血化瘀藥,諸藥合用,療效顯著。
3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
劉某,男,61歲,于2006年1月30日初診,因心悸、胸悶、反復出現(xiàn)頭暈,黑蒙與暈厥2個月來診。查體示心動過緩(心率35~40次/min),心律不齊,心電圖提示莫氏Ⅱ型竇房傳導阻滯。竇性停搏5~7次/min,阿托品試驗20min內觀察,竇性心律,心率最快在90次/min以內,診斷為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在外院經常規(guī)西藥治療,心率未見增加,患者拒絕安裝人工起搏器,故來本院以求中醫(yī)治療。診見患者面色蒼白,虛弱平臥,頭暈,心悸胸悶,動則尤甚,心前區(qū)時有隱痛,形寒肢腫,脈沉細遲結代,脈率35次/min,舌質胖淡、舌苔薄白多津證屬心陽衰微,心氣不足之候。處方:制附子30g(先煎1~2h),桂枝15g,炙甘草30g,生姜10g,大棗15枚、五味子20g,麥冬20g,生曬參25g,炙黃芪25g,丹參25g,紅花15g。5劑。2月4日復診,自覺頭暈、胸悶、心悸明顯減輕,心前區(qū)無明顯疼痛,暈厥未作,全身情況明顯改善。心電圖復查提示竇性心動過緩(心率53次/min)、竇性停搏2次/min,無竇房傳導阻滯。繼服上方20劑后,頭暈、胸悶、心悸消失,形寒肢腫均消失,可做輕體力活動,脈率62次/min,脈弦緩,舌紅苔薄。心電圖復查為竇性心律,心率62次/min,無停搏及竇房傳導阻滯,阿托品試驗20min內觀察,竇性心律,心率最快達94次/min,又連服1個月后,病情穩(wěn)定停藥。隨訪1年未見復發(fā)。
按: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多屬中醫(yī)心悸范疇,辨證多為心氣心陽不振。方中重用附子取其回陽救逆、散寒止痛之功,人參、黃芪甘溫補氣,麥冬、五味子斂陰安神,生姜、桂枝溫通心陽,炙甘草、紅棗益氣、養(yǎng)血安神、調和營衛(wèi),丹參、紅花活血通絡。諸藥配伍可收益氣溫陽,滋陰養(yǎng)血,復脈止悸之功。
臨床上,筆者應用炙甘草湯加減治療其他心血管疾病,也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如心肌炎,心肌病以及各種類型的心律失常。炙甘草湯在心血管疾病領域有較廣闊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