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澄范
心中的百草園
我還是孩童時候,就知道紹興是魯迅先生的故鄉(xiāng)。中學(xué)時代讀過多少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那一段,心中默默念過去,似乎比別的回憶文章更能留在記憶深處。就因為在課堂里,曾經(jīng)在一次次背誦中想象文中描繪的場景,對于我這樣一個從小在城市里長大的孩子來說,關(guān)于紹興的最初印象和童年時的樂趣,便是從魯迅筆下這牧歌式的樂園開始的。
多少年以后,我終于來到百草園,才意識到少年時的想象是怎樣信馬由韁,眼前的百草園沒有那種神秘和花紅柳綠的景象,百草園成了一個頗有秩序的園子,花草自然是少了,但絕沒有恣意生長的姿態(tài),各種花卉像是規(guī)劃好一般,各自占據(jù)著花園一角。一株高大的樹干。濃密的枝葉,辨不清是“高大的皂莢樹”,還是綴滿“紫紅桑葚”的桑樹。草園里的花草,也辨不清哪兒是“碧綠的菜畦”,哪兒有“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luò)”的情態(tài),更難以摘食“覆盆子”那“又酸又甜”的“像小珊瑚珠”一樣的果實。
導(dǎo)游正在介紹這座故園的今昔,她說一口紹興地方話,講話很快,讓人大惑難解,幾乎一個字也聽不懂,朦朦朧朧的百草園,朦朦朧朧的花草,朦朦朧朧的樹,朦朦朧朧的紹興方言……
我聽不懂就不想聽了,一個人到園子里去走走。我心里似乎并不迫切要求聽到介紹故園的話,只是想到這里來,親眼看一看,在那里站一會兒,心里也就滿足了。
百草園啊,我雖然以前沒有來過,但是因為早就背熟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散文,也就熟知這里的一切了?!傍Q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痹谖倚闹杏∠碌倪@幅動人的百草園的畫面,掐指算起來已有近30年,今天才得以漫步其境。
作為一個觀光客,我想在百草園里找到一點魯迅的影子,不是橫眉冷對的斗士,而是尚未知人情世事的“迅哥兒”。一個小男孩眼里的樂園,無非是小草小蟲,充其量是場有聲有色的熱鬧,童心無邊,并不需要怎樣富麗堂皇的陪襯。于是就格外希望看見草是荒而長的,灌木是參差的,殘破的墻根底下。忽然鉆出一只大頭蟋蟀,突突地朝著浮云投下的陰影躍過去。作為觀光客的我便可以滿足地嘆一聲:果然跟魯迅寫的一樣。不過,我也這樣想,即便眼前的百草園與想象中的相差甚遠,也不妨礙我興致勃勃地跨一跨石井欄,捏兩把泥墻根上的土,待離開時,仍把早年讀著課本想象的百草園放在心中。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舊時好的意味,惟獨在記憶中留存。
品味咸亨酒店
一幅金字黑匾,老遠就赫然入眼,上書四個大字:成亨酒店。這是一處平房,黑色小瓦,坐落在街道一邊,夾擠在高高低低的樓房中間,自有一副古色古香的神韻。
那天,我們?nèi)サ臅r候正是黃昏時分,店堂里幾十張圓桌、方桌放得滿滿的,人來人往,熱鬧非凡。不時有人奔走于餐桌與柜臺間,拿回一份份茴香豆、咸魚干、臭豆腐、手剝筍等,饑腸轆轆的我也加入了忙碌的食客行列。菜的味道實在只能算作一般,不過為了這名聲,也得嘗一嘗《孔乙己》里寫到的小菜和黃酒。吃喝完畢。再去店堂門口與“孔乙己”合個影,留作紀(jì)念,算是沒有辜負成亨酒店這一趟的親身體驗。
酒店旱已不止一個曲尺柜臺那樣簡單的格局,主顧也不分長衫與短衣,只是包間里外的消費是有價格差異的。我以為來這里吃飯的都是外地游客,卻看見角落里坐著一個本地人模樣的老伯,一打聽,果然是住在附近的???。老伯告訴我,黃酒在紹興叫加飯酒,成亨酒店的加飯酒特別醇香,所以,盡管價格比別的酒貴一些,他還是幾乎每天都要來這里喝兩杯。不管怎樣,成亨酒店這快牌子是被紹興人認(rèn)可的。在紹興的日子里,常聽人說紹興是吃“魯迅飯”的,而這“魯迅飯”吃得最有滋味的。大概就要算成亨酒店了。
聽導(dǎo)游介紹,魯迅小說里寫到的那個成亨酒店確實是有的,店建于清光緒甲午年間(公元1894年),是魯迅一個本家開的,原址就在今天的成亨酒店所在地,后來因為經(jīng)營不善而倒閉。1981年魯迅誕辰100周年時,當(dāng)?shù)卣鲑Y重建成亨酒店,并于1998年擴建成現(xiàn)在的規(guī)模。成亨酒店的品牌逐漸走出紹興,現(xiàn)在全國很多城市都有了成亨酒店的分店。人們慕名而去,魯迅小說《孔乙己》的“廣告效應(yīng)”功不可沒。
看酒店墻上,有一幅裱飾過的題辭,一副對聯(lián)。
題辭曰:
上大人孔乙己高朋滿座
化三千七十士玉壺生春
對聯(lián)曰:
小店名氣大
老酒醉人多
細看題款,原來是著名作家李準(zhǔn)題寫,著名表演藝術(shù)家于是之手書。辭聯(lián)極致幽默的韻味,筆墨亦遒勁瀟灑,使古樸的“成亨酒店”平添了一些耐人尋味的神韻。
話說回來,孔乙己不屬英雄之列,而實實在在是一個被碾軋為塵末的迂腐的老夫子,那些主宰魯鎮(zhèn)風(fēng)云的魯四老爺們早已化為灰燼,而獨有上大人孔乙己獲得川流不息的朝拜者,真是得其所哉!
也說烏蓬船
紹興旅游業(yè)的不斷開發(fā)利用,得益于魯迅的作品。乘烏蓬船就是如此。從魯迅故居出來,走不多遠,就看見旁邊的河道上停泊著幾十只烏蓬船,我們一行因為等人,所以我就坐在河邊與一個撐船的師傅聊家常。師傅姓王,紹興人,今年50多歲,已經(jīng)劃了30多年的烏蓬船。過去。他常往來紹興于上海之間,以打漁為生,自從有了烏蓬船,他那打漁的船就開始接送旅客。
他接著說:現(xiàn)在的烏蓬船比過去的小,以前在鳥蓬上刷桐油,現(xiàn)在刷的是清漆,做烏蓬的材料也從毛竹改成了油毛氈和白鐵皮。我問導(dǎo)游,知不知道魯迅寫的烏蓬船。他說他知道魯迅是紹興的名人,但卻沒讀過魯迅的書,對魯迅故居等景點也沒有興趣。
大部分外地游客來到紹興,當(dāng)然要興致勃勃地乘坐烏蓬船。王師傅并不因為烏蓬船已被汽車和三輪車等交通工具取代而感到遺憾。事實上,不僅在景區(qū)周邊,市區(qū)里幾乎隨處都可以見到人力三輪車,很多蹬車的師傅還兼當(dāng)導(dǎo)游,給乘客介紹紹興的景點名勝。
我遇到一個老師傅,他是河南人,二十多年前來到紹興。問他為什么多年不回家。他嘖嘖稱贊起紹興好。尤其是紹興人,講信用,不欺生,沒有排擠外來人口。說到紹興人的性格,即使是以魯迅為榮的本地人對他作品中一些針對紹興人的苛刻描寫也頗有微詞。在他們自己眼里,紹興人是講求實惠而獨立的,性格倔強且又耿直,但有時又顯得保守。不過,任誰都不能否認(rèn)魯迅對紹興人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魯迅幫紹興打開了一扇門,使它由閉塞變得開放,紹興從此步入了一個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