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楊
摘要根據(jù)安徽省肥東縣地力調查與評價結果,針對不同類型的中低產田,提出不同的改良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中地產田;類型;改良措施;安徽肥東
中圖分類號 S157.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5739(2009)07-0194-01
肥東縣常用耕地總面積為7.6萬公頃,通過2007~2008年開展的肥東縣耕地地力評價結果分析得出,肥東縣中低產田共有5.19萬公頃,占常用耕地總面積的68.2%。根據(jù)土壤主導障礙因素的改良主攻方向,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部發(fā)布的行業(yè)標準NY/T310-1996,引用農業(yè)部中低產田劃分標準,將肥東縣中低產田劃分為干旱灌溉型、瘠薄培肥型、障礙層次型、坡地梯改型、漬澇潛育型五大類型。
1中低產田類型分布與改良措施
1.1干旱灌溉型
該類型指山地丘陵區(qū)的望天田、塝田,主要包括淹育型水稻土、側漂型水稻土及部分滲育水稻土。這類稻田水源不足,灌溉條件差,灌溉設施不足,排灌不分家,串漫灌嚴重,養(yǎng)分缺乏,旱災頻繁,耕作制度多為一年兩熟。干旱灌溉型中低產面積有2.70萬公頃,占總耕地面積的51.95%,主要分布地區(qū)是北部崗地丘陵區(qū),跨越江淮分水嶺,是肥東縣干旱集中地區(qū)。該地區(qū)降雨不足,灌溉條件相對較差,是影響農業(yè)生產的主要障礙因素;同時養(yǎng)分含量低,黏盤層出現(xiàn)部位高,耕層厚度為13.85cm,耕層質地為輕壤、黏重,還有小部分的中壤。
改良措施:一是建立健全水利設施,實行排灌分家,改串灌、漫灌為溝灌、畦灌,防止耕層土粒隨灌溉水流失,控制白土化。二是因地制宜修建山塘水庫,增加灌溉水源或實行提水灌溉,解決旱災。三是實行秸稈覆蓋還田技術和堆腐還田技術,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培肥地力。秸稈還田的使用量一般是秸稈產量的50%用于還田。四是平衡施用化肥,增施有機肥,施用磷肥90kg/hm2,鉀肥50kg/hm2,有機肥30~45 t/hm2。五是加深耕作層3~5cm,打破黏盤層,使耕作層厚度大于18cm,以增加作物營養(yǎng)吸收面積,增加土壤蓄水保肥和抗御旱災的能力。
1.2瘠薄培肥型
該類型中低產田共有1.60萬公頃,占總耕地面積的30.8%,分布于江淮丘陵地帶,離村鎮(zhèn)較遠,該地區(qū)施肥不足,土壤結構不良,多是重黏土壤,土壤養(yǎng)分含量低,氮磷鉀均屬于中等偏下水平,旱澇災害相對較多,有機肥源不足、土壤黏重結構差、土壤較瘦瘠是影響農業(yè)生產的主要障礙因素。
改良措施:一是平整土地,完善水利設施。具黏盤層的崗地黃褐土型旱耕地應平整土地,建立完善的坡面水系和蓄水配套設施,改坡地為梯地,做到地面平整,減少水土流失,解決旱災。二是秸稈覆蓋,秸稈覆蓋量為45~75t/hm2,這樣可以有效地減少土壤侵蝕,吸納保蓄降水,增強土壤抗旱保墑能力,連續(xù)3年以上。三是平衡施用化肥,協(xié)調土壤養(yǎng)分。施用磷肥(P2O5)150kg/hm2,鉀肥(K2O)50kg/hm2以上,并因缺補充微量元素肥料,連續(xù)3年。
1.3障礙層次型
該類型指肥東縣黃褐土崗地1m土體內有黏盤層的一類旱耕地,面積有4 266hm2,占總耕地面積的8.22%。質地黏重,耕性差,黏盤層出現(xiàn)在30~50cm,土體有效厚度30~50cm,黏盤層致密緊密,影響作物根系下扎,地表有一定的侵蝕作用,具有旱、僵、瘦、淺等低產特點,糧食年產量低于7 500 kg/hm2。漏水漏肥,作物生長后期脫肥旱衰,糧食年產量低于10.5t/hm2。主要分布在北部崗地上,地勢較高,地下水位低,由于雨水下滲,黏粒下移,黏粒的淋溶聚集過程較為強烈,形成黏盤層。
改良措施:一是平整土地,完善水利設施。建立完善的坡面水系和蓄水配套設施,改坡地為梯地,做到地面平整,減少水土流失,解決旱災。具砂層、砂礫層的潮土完善水利設施,發(fā)展井灌,提高灌溉保證率。二是結合施用有機肥深耕,逐年增加耕層和有效土層,消除土體中下部的黏盤層、砂層、砂礫層的危害。三是秸稈覆蓋,有效地減少土壤侵蝕,吸納保蓄降水,增強土壤抗旱保墑能力。四是平衡施用化肥,協(xié)調土壤養(yǎng)分。
1.4坡地梯改型
該類型指肥東縣山地丘陵區(qū)地形坡度5~25°的旱耕地,面積約2 587hm2,占總耕地面積的4.98%。主要分布地區(qū)是東部低山丘陵區(qū),具有陡、薄、蝕、旱、瘦的特點,水土流失嚴重,地表徑流強,是典型的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土”,抗旱能力差,多無灌溉設施,十年九旱,多屬雨養(yǎng)型農業(yè)區(qū)。該地區(qū)水土流失嚴重,耕地耕層土壤由于受到侵蝕,耕層較薄,粉砂成分增高,養(yǎng)分貧乏,是影響農業(yè)生產的主要障礙因素。
改良措施:一是建立完善的坡面水系和蓄水配套設施。改坡地為梯地,采用土石筑埂,做到地面平整,地塊坡度3~5°以下,做好梯埂的護坡以不被洪水沖塌。建設好地邊溝、背溝和沉砂池,做到泥不下山,水不亂流。因地制宜建設蓄水池,積蓄降水,以便旱季用,提高抗旱能力。二是采取橫向聚土壟作,減少水土流失。三是增施有機肥,實行秸稈還田和平衡施用化肥。年施有機肥量達到37.5~45.0t/hm2以上,提倡秸稈覆蓋還田,一次還田量3000~4500kg/hm2,平衡施用氮、磷、鉀化肥,配施微肥,因缺補缺。四是推廣間套混種技術,提倡作物行間套種綠肥或豆科作物,作物輪作間隙插種短期綠肥,增加地面覆蓋,有效地保持水土。
1.5漬澇潛育型
該類型的中低產田零星分布在南部一些圩區(qū)及低沖田,面積2 106hm2,占總耕地面積的4.06%。由于所處地勢低洼,地下水位高,土壤排水不良,易受漬澇危害,地下水位上升與地表水相連,土壤長期處在持水條件下發(fā)生潛育化,土壤質地黏重。
改良措施:一是完善水利設施,降低地下水位,排除土壤積水,截斷冷泉水,協(xié)調土壤水氣,達到能排能灌,消
除潛育化,改一年一熟為二熟;二是改革耕作制度,實行水旱輪作;三是增施暖性有機肥、速效肥,補施微肥。
2改良建議
2.1政府重視,加強行政措施
一是建議政府把地力培養(yǎng)作為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列入鎮(zhèn)、村領導的工作責任制中。二是建議政府從財政拿出部分資金設立地力培養(yǎng)專項資金,用于農田基本建設和培肥地力,并加以具體落實,保障該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實現(xiàn)“取之于土,用之于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制定具體的可操作的培肥措施和驗收標準。三是推廣秸稈還田,大力推廣大田生產冬季綠肥,政府補貼冬種綠肥種子的價款,以調動農民養(yǎng)地的積極性。
2.2改善耕地條件,提高耕地利用率
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科學合理地開發(fā)利用耕地資源,必須加大耕地的保護改良和開發(fā)力度,根據(jù)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原理實現(xiàn)資源有效配置。改善耕地的生產條件和生態(tài)環(huán)境,要從治山、治水和改良土壤等多種治理措施入手,實現(xiàn)山、水、田、林、路等綜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