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珊
一
1976年,楚原執(zhí)導改編自古龍小說的武俠電影《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大受歡迎,與此同時,佳視制作的金庸武俠電視劇《射雕英雄傳》(白彪、米雪主演)亦家喻戶曉,由此便掀起影視界爭拍武俠電影的風潮。1977年,邵逸夫眼見古龍武俠片大賣,遂決意開拍武俠盟主金庸的系列作品,開篇之作便是由張徹執(zhí)導、倪匡編劇的《射雕英雄傳》,其后則有楚原版《倚天屠龍記》、《書劍恩仇錄》等作品相繼問世。
自1977年拍攝《射雕英雄傳》以來,張徹一共執(zhí)導過七部改編自金庸小說的武俠電影,是迄今為止香港導演中把金庸小說拍攝成電影最多的一位。這七部電影分別是,《射雕英雄傳》(1977)、《射雕英雄傳續(xù)集》(1978)、《飛狐外傳》(1980)、《射雕英雄傳第三集》(1981)、《碧血劍》(1981)、《神雕俠侶》(1982)和《俠客行》(1982)。
其實從早在1967年張徹名震香港的武俠電影巔峰之作《獨臂刀》中就已經能找到金庸武俠作品的影子。雖然沒有明確說明改編自金庸武俠小說,但整部電影從故事構思創(chuàng)意到人物設置都來源于金庸先生最中意的作品《神雕俠侶》。而在1982年張徹與倪匡合作拍攝的《神雕俠侶》中,桃花島上郭芙和武家兩兄弟欺負楊過的場景和《獨臂刀》中斷臂的主人公方剛被齊佩和兩位師兄欺辱的場景甚為相似。
僅從張徹的這七部電影來看,改編得最好的可算是1980年的《飛狐外傳》,它在情節(jié)上最為完整,剔除龐雜的次要人物后,主線情節(jié)提取展示得恰到好處,在人物性格塑造上也比較完整,并且這是張徹電影中為數不多的沒有過分血腥場面的影片。
二
很多由原著改編的電影作品都容易被原著的敘事結構和風格所左右,從而影響導演和編劇的二次創(chuàng)造。但對于張徹而言,他能極其清楚地分辨和提煉出一切能代表他個人風格的片段和線索,從而使原作很好地為他的電影服務。
張徹電影一直以陽剛著稱,多用于表現男性間的熱血情誼,影片中洋溢著青春、熱血、激情,在這一點上說,與金庸的武俠小說是相通的,我想這也是張徹選擇改編金庸作品而非古龍的原因之一。但電影的核心畢竟是導演而非編劇,更加不會是原著者,所以,這些影片中的金庸群俠也明顯被打上了張徹的風格和烙印。
1.男主人公陽剛青春。即使是金庸先生筆下具有復雜性格的人物,由于電影時間的限制,首先在拍攝成電影時也必然會做出一些改動,尤其是這樣信息量龐雜的原著;其次,受類型電影的限制,武俠功夫片必需要有好看的打戲,既然要加重打戲上的筆墨,人物的性格自然也就會被簡化了。所以往日各具特色的金庸群俠們,在張徹的影片中,開始漸漸具有同一性。如《射雕英雄傳》中的郭靖。第一部中郭嘯天的盤腸大戰(zhàn)和楊鐵心自殺謝世時的血腥鏡頭都帶有明顯的標簽性質,郭嘯天和楊鐵心的大俠形象是得到提升還是貶低暫且不論,但第二部《射雕英雄傳續(xù)集》中的郭靖,確是一味與人纏斗。在黃蓉暫代丐幫幫主的那一段,對于已經要離去的鐵掌幫,郭靖還是一股腦地沖上前去,什么也不說就和裘千仞打斗起來,斗了約有三分鐘,誰也沒傷著誰,于是這一仗沒有結果的就結束了,既沒有阻擋鐵掌幫的離去也沒有其他任何實質性作用,純粹是為了打給觀眾看,讓觀眾過把癮。但這樣一來,張徹電影里的郭靖就變成了一個有勇無謀并且沖動好動的青年,再加上傅聲本來形象靈動活潑,就不是很適合郭靖這樣一個憨厚的角色,他為了演出郭靖憨直的感覺難免會讓人覺得有裝傻充愣的嫌疑。由此可見,張徹在改編金庸小說時,注重的依然是他自己擅長的打斗戲,而對于男性人物形象并沒有多加挖掘和塑造。又如《飛狐外傳》中的胡斐。張徹版的胡斐在影片中明顯因為刻畫人物蜻蜒點水而顯得靈動不足。影片中的胡斐少了原著中的機智,似乎變成了一個以復仇為中心的壯漢,遇事沖動而少思考,是典型的陽剛之人,尤其是在影片結尾處,胡一刀墓前的大混戰(zhàn),胡斐在斬殺毒手藥王的弟子后,一刀砍斷田歸農的身體,田歸農尸身在空中斷成兩截,是張徹標志性的分尸畫面。
2.女性角色地位依然不高。為了刻畫突出男性的陽剛英雄之美,在張徹執(zhí)導的金庸武俠電影中,原著中主要女性角色要么缺席,要么就被符號化了。如《神雕俠侶》中的小龍女。沒有小龍女的《神雕俠侶》大概所有人都是第一次看到。張徹版的《神雕俠侶》就真的這么做了。整部影片從郭靖的七個師傅桃花島被害開始講起,注重楊過人物形象的塑造,桃花島受辱、對身世產生懷疑、跟歐陽鋒修習武功、終南山辦事學藝,講的都是楊過,小龍女這個名字在影片末尾才被提到,并且直到最后都是只聞其名不見其人,所以一部《神雕俠侶》,不見神雕,也沒有俠侶?!吧竦駛b侶”中的一代俠女就這樣在張徹的電影里被堙沒了。沒有了楊過和小龍女纏綿的愛情故事,沒有了李莫愁揪心的過往,沒有了尹志平的癡戀,沒有了郭襄的純情,張徹版的《神雕俠侶》里若是沒有黃蓉的出現,就幾乎完全變成了一部男人的戲?!讹w狐外傳》中的程靈素算是張徹著墨較多的女性了,但片中程靈素的形象與原著也確有很大差別。首先是程靈素出場時的那件大紅色裙子,活脫脫一個新娘子,與原本樸素少言的靈素差別實在太大;其次,片中的程靈素幾乎可以用甜蜜可人來形容,嫵媚又愛笑,但原著中程靈素則是一位超然于世的少女,寡言少語,眼眸清亮。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反差,我認為是張徹將原著中的袁紫衣與程靈素合二為一了,由于袁紫衣這一重要人物在影片中沒有出現,而原著中程靈素的形象又不足以吸引觀眾眼球,于是將二人在性格上融為一體,使影片更加好看一些。但即便如此,靈素在這部充斥著男性荷爾蒙的影片中也不過是個點綴,這與張徹一貫的風格相吻合,在這個以復仇為主題的故事下,程靈素更多的像是一個解毒的工具而并非胡斐的意中人。
總之,張徹電影中的金庸群俠都被深深烙上了張徹陽剛的印簽,澎湃流暢的打斗場面甚為常見,但在追求影片票房和可看性的同時,人物個性塑造往往就被忽略掉了。
三
對于金庸作品的改編,張徹有自己的看法:“就我拍攝的金庸小說而論,成績并非很好。原因在我二人性格不同,查良鏞兄為人沉著厚重,作品如長江大河;我卻是反叛尖銳的性格;只是激流瀑布,故此只能表現他作品的一枝一節(jié)。我自覺拍得較好的是《射雕英雄傳第三集》,因集中在瑛姑、南帝之間的情怨故事。我始終拍不出金庸小說的博大精深,我是有自知之明的,所以最后放棄了?!?/p>
在我看來,金庸是溫雅的而張徹是粗礪的,張徹將金庸的作品改編成電影最致命的缺陷就是他最顯著的強調影像特征,也就是過分追求陽剛之美。在他的影片中我們的確很難看到那個富有歷史感的、極具中國古典文化和東方氣質的金庸的影子。張徹拍出的是金庸小說作品的某一個側面,在這個部分里,張徹將他自己的東西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梢哉f,張徹是借用了金庸的整體框架和噱頭來為自己的影片服務,這幾部改編的作品除了最先著手拍攝的《射雕英雄傳》還在盡量忠于原著之外,越往后張徹個人的發(fā)揮就愈加天馬行空。
毋庸置疑,張徹確實是一個能堅持自己個人風格的導演,即使是金庸小說這樣優(yōu)秀的作品也不能左右甚或影響他的風格和拍攝手法。然而也只有這樣對作品有獨特理解的導演才能設計出一個又一個獨特的影像標簽,比如白衣大俠,又如西樂配樂。所以,雖然張徹改編的金庸作品存在著這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粗枝大葉的張徹并不計較這些,畢竟他又一次為邵氏賺足了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