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佐哲
袁崇煥(1584--1630年),字元素,號自如,廣東東莞(一說廣西藤縣)人,是明末杰出的軍事統(tǒng)帥。他在1629年抗擊皇太極率領(lǐng)的后金八旗軍入侵中原、保衛(wèi)北京的戰(zhàn)斗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由于崇禎皇帝昏聵、多疑,誤中皇太極的反間之計,再加上閹黨的妒忌、陷害,被處以磔刑,含冤而死,終年46歲。
袁崇煥抗擊后金
袁崇煥青少年時代讀書習(xí)武,23歲考中舉人,36歲考取進士。1622年,他奉命赴京朝見天啟皇帝(明熹宗),經(jīng)御史侯徇薦舉,被升為兵部職方司主事。此時努爾哈赤的八旗兵已進駐遼沈地區(qū),并向遼西推進,攻下了明朝遼西重鎮(zhèn)廣寧(今遼寧北鎮(zhèn)),明軍陸續(xù)撤退到山海關(guān)內(nèi)。很多人主張放棄東北,集中力量扼守山海關(guān)一線。袁崇煥只身一人悄然離京單騎出閱山海關(guān)內(nèi)外,七日后返京。他認為只要認真?zhèn)鋺?zhàn),形勢是可以好轉(zhuǎn)的。于是他毅然請戰(zhàn):“予我軍馬錢谷,我一人足守此。”他被提升為山東按察司僉事,“監(jiān)關(guān)外軍”。在他的領(lǐng)導(dǎo)下,重新修建了寧遠城(今遼寧興城),使之成為明軍在關(guān)外的大本營及遼西重鎮(zhèn)。并在1626年(天啟六年)初,領(lǐng)導(dǎo)寧遠軍民打敗了努爾哈赤率領(lǐng)的號稱20萬(實際6萬)的八旗軍。努爾哈赤兵敗后,精神抑郁,不久因背疽而死,其子皇太極繼位。
1628年(崇禎元年),袁崇煥被崇禎皇帝(明思宗)任命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蔚遼,兼督登、萊和天津軍務(wù)。此時,明軍與八旗軍在遼西一帶形成了對峙形勢?;侍珮O擔(dān)心這樣長久下去袁崇煥會逐漸收復(fù)遼東失地。于是,他于同年11月親率勁旅10萬,以蒙古兵為向?qū)В@過寧錦防線,分道穿越龍井關(guān)、大安口與洪山口,進入長城之內(nèi),很快就在遵化會師,兵鋒直逼北京(此役亦稱“己巳之變”)。
袁崇煥聞警后,親自率領(lǐng)部下祖大壽、滿桂、何可剛等人回師京城“勤王”,與八旗軍京郊馬駒橋與廣渠門外展開激戰(zhàn),重創(chuàng)敵軍,使其被迫后撤十里,至運河岸邊。
皇太極見硬攻不下,便施反間之計,使自負多疑的崇禎皇帝落入圈套。他故意讓兩個被俘的明朝太監(jiān)(一個叫楊春,一個叫王成德)聽見自己兩個部下耳語:“今日撤兵,乃上(即皇太極——筆者注)之計也。頃見,上單騎向敵,敵有二人來見上,語良久乃去。意袁巡撫有密約,此事可立就矣。”然后釋放了這兩個太監(jiān)。
崇禎皇帝聽到此言,果然中計。他下旨召見袁崇煥,沒等袁崇煥陳訴,就將其逮捕入獄。此時對袁崇煥早已懷恨在心的閹黨余孽,紛紛出籠,落井下石,欲置其死地而后快。他們大肆造謠,說袁崇煥早就投靠了皇太極,是一個內(nèi)奸,這次八旗兵入關(guān)就是袁崇煥勾引進來的。一時間整個北京城朝野上下,幾乎全都斥責(zé)袁崇煥引狼入室,為引敵人寇之禍首。雖然也有少數(shù)人為袁崇煥辯白,勸崇禎皇帝慎重行事。但崇禎皇帝哪里聽得進去,遂于1630年9月22日(崇禎三年八月十六日),在西四刑場將袁崇煥磔死。據(jù)說袁崇煥死得極其慘烈,由于百姓受到朝廷所制造的輿論(“召敵”、“獻地講和”等)影響,以及他們對皇帝的愚忠,而對袁崇煥恨之入骨,因此在其被磔時,罵聲載道,紛紛爭吃其血肉。他們用銀一錢,買肉一塊,邊吃邊罵,其狀慘不忍睹。這樁冤獄,直到清朝乾隆年間,《明史》問世時,才真相大白,得以昭雪。袁崇煥死后,他的骸骨棄置在地,無人敢去收尸,后來他的一位余姓仆人,廣東順德馬江(一說潮州)人,乘夜將其余骸偷運到廣渠門內(nèi)的廣東義園埋葬,并終生守在墓旁。他的子孫也一直為袁崇煥守墓,至今已經(jīng)十七代,守墓人叫余幼芝。
北京關(guān)于袁崇煥的遺跡
袁崇煥一生曾多次在北京駐留,他在此考中進士,在此被處死,也埋葬在此。至今在北京還保存著一些有關(guān)他的遺跡,其中主要有以下幾處:
(1)故居:據(jù)著名畫家、書法家、篆刻家齊白石老人(1864—1957年)在“自述”中回憶說:“在左安門內(nèi)新西里(今左安西里——筆者注)三號,原是明朝督師袁崇煥的故居,有聽雨樓古跡。尊(即其弟子張次溪)公篁溪(即袁崇煥的同鄉(xiāng)東莞人張伯楨的號——筆者注)學(xué)長在世時,屢次約我去玩,我很喜歡那個地方,雖在城市,大有山林的意趣。西望天壇的古柏,一片蒼翠欲滴,好像近在咫尺。天氣晴和的時候,還能看到翠微山峰,遠山近林,簡直是天開畫屏,百觀不厭……我到了夏天,常去避暑。記得辛未那年,你同尊公特把后跨西屋三間,讓給我住,又劃了幾丈空地,讓我蒔花種菜,我寫了一張‘借山居橫額,掛在屋內(nèi)……(次溪按:‘袁督師故宅,清末廢為民居,墻垣凄惻,屋宇毀敗。不堪寓目。民國初元,先君出資購置,修治整理,置種許多花木,附近的人,稱之為張園。先君逝世后,時局多故,庭院又漸見荒蕪,我為保存古跡起見,征得舍弟同意,把這房地捐獻給龍?zhí)逗珗@管理。)袁督師故居內(nèi),有他的一幅遺像,畫得很好,我曾臨摹了一幅。離故居不遠,有袁督師廟,聽說也是尊公出資修建的,廟址相傳是督師當年駐兵之所。東面是池塘,池邊有篁溪釣臺,是尊公守廟時游息的地方,我和尊公在那里釣過魚。廟的附近,原有一座法塔寺,寺已廢圮,塔尚存在。再北為太陽宮內(nèi)祀太陽星君,據(jù)說三月十九為太陽生日,早先到了那天,用糕祭他,名為太陽糕。我所知道的:三月十九日明朝崇禎皇帝殉國的日子,明朝的遺老,在清朝初年,身處異族統(tǒng)治之下,懷念故國舊君,不敢明言,只好托名太陽,太陽是暗切明朝的‘明字意思。相沿了二百多年,到民初才罷祀,最近連太陽糕也很少有人知道了。太陽宮的東北,是袁督師墓,每年春秋兩祭,廣東同鄉(xiāng)照例去掃墓。我在張園住的時候,不但袁督師的遺跡,都已瞻仰過r,就連附近萬柳堂、夕照寺、臥佛寺等許多名勝,也都瀏覽無遺。”
(2)袁督師廟:該廟位于今北京崇文區(qū)龍?zhí)逗珗@內(nèi)西北部,是1916年張伯楨等人集資興建,于1917年竣工;主要是用于廣東同鄉(xiāng)每年祭祀袁督師之所(這一帶原是“廣東新義園”)。此廟坐西朝東,廟堂三間。廟額有康有為親筆手書“袁督師廟”,廟門兩側(cè)墻上還鑲嵌著,他于1917年5月撰寫的長聯(lián)石刻。廟內(nèi)有袁崇煥石刻像一
尊,以及許多刻石文字。其中有康有為撰寫的“明袁督
師廟記”、王樹南撰寫的“袁督師廟碑記”,以及梁啟超
集唐詩句的刻石等(此外,梁啟超還特意寫了“袁督師
傳”)。此廟在解放后政府曾幾次專門撥款修繕,現(xiàn)保
存完好。
(3)袁督師墓及其祠堂:袁崇煥墓與祠堂位于北京廣渠門內(nèi)東花市斜街(舊稱“佘家館街”,這一帶原是“廣東舊義園”)52號。它們是1868年(同治七年),在京廣東同鄉(xiāng)會集資修建,后來又在1914年(民國三年),由張伯楨出資進一步修飾的。這里除陵墓外,主要建筑有大門、享堂、祠室等。除此之外,現(xiàn)在仍保存著1831年(道光十一年)東莞人吳榮光所題《有明袁大將軍墓》(另外,旁有余義士小墓碑一通)、石供桌等。此外,還有石獅一對、袁崇煥石刻像一尊、袁崇煥所題“聽雨”刻石,以及康有為手書《袁督師故宅記》刻石等物(據(jù)說這些遺物,全是從袁崇煥故居遷過來的)。袁崇煥陵墓的保存,歷盡滄桑,十分不易。1952年,北京市為了規(guī)劃市政,決定將其遷至城外。葉恭綽、李濟深、柳亞子與章士釗聽到這個消息后,急忙聯(lián)名上書毛澤東主席,吁請保護袁墓及其祠堂,以“表揚英烈,借以激發(fā)人民愛國心情,以收同愾之效。”為此毛主席專門給時任北京市長的彭真打招呼:“如無大礙,應(yīng)予保存?!边@樣袁墓不但保留下來,而且政府還特意撥款進行了修飾。十年浩劫期間,袁墓及祠堂遭到很大破壞,墓被掘,石碑被推倒,祠堂被改為民居……破敗不堪。改革開放后,由于多方呼吁,198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將袁墓、祠堂和袁廟定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進一步進行了全面修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