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號
“綺羅”的詞義解釋為有文彩的絲織品;而“仕女”解釋為宮女。把綺羅人物畫稱為仕女畫,是習慣上的叫法,大概念上沒有錯。但是由于社會變遷,從仕女畫的繪畫發(fā)展和審美情趣來看,把綺羅畫都視作為仕女畫,還是不夠貼切。綺羅畫應該是仕女畫的一種,是仕女畫題材的擴展。仕女畫在魏晉時期就有了,幾件傳為顧愷之作品的宋人摹本是現(xiàn)存最早卷軸仕女畫,它們代表了魏晉時期的畫家,表現(xiàn)生活中的上層婦女的奢華生活和雍容華貴的衣著儀態(tài)。而典型的綺羅人物畫是以唐代畫家張董、周防為代表的,由于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種適于表現(xiàn)光潔華美、輕羅薄紗的服裝透明感的“鐵絲描”和“游絲描”的綜合技法,能更好地表現(xiàn)宮廷婦女、傳說仙女等,穿著絲綢織品的華麗服飾,所畫女子“衣裳簡勁,彩色柔麗”,所以突出這類紋飾和藝術手法的仕女畫,稱為綺羅人物畫,應該更確切一些。
在瓷畫藝術中的仕女畫很早就有了。能重彩衣著華麗的典型綺羅人物畫,是有了傳統(tǒng)粉彩后才出現(xiàn)的康熙五彩這方面也有很好的作品,但在色彩的鮮艷方面要遜于粉彩。清代中期以后,瓷繪仕女,主要是“改費”的繪畫風格,而粉彩則更適合于表現(xiàn)。民國時期進口新粉彩的使用,又有了更好的發(fā)展。1920年向焯著《景德鎮(zhèn)陶業(yè)紀事》記載,當時景德鎮(zhèn)的顏料店,“約有十家,所售有本國顏料與洋料之分。昔時陶業(yè),均用本國顏料,色彩鮮明,經(jīng)久不變。近來洋料輸入,比之國貨,色深尤艷,且便渲染,工人多樂用之,唯經(jīng)久不及焉?!狈鄄柿嫌袊虾脱罅现謩e,“經(jīng)久不及”就是說新粉彩容易褪色。朱裕平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國瓷器鑒定與欣賞》一書中,對新粉彩瓷有一段描述:“新粉彩瓷畫與傳統(tǒng)粉彩相比,更接近畫,他們的作品無論在造型、線條、光線、色彩等方面都吸取了近代畫的營養(yǎng),完全可以比肩于畫在紙、絹上的作品?!?/p>
由于顏料上的創(chuàng)新,能夠很好地工筆重彩而又細膩地表現(xiàn)古、近代社會的青樓女子、世俗平民、戲劇小說、傳奇故事、宮廷貴婦中為題材的各類女性的衣著華麗的生活形象。粉彩和新粉彩顏料的使用,制瓷藝術上真正出現(xiàn)了唐代以后繪畫藝術上的綺羅人物畫。這類繪畫題材,很多實用器皿中都有,在筆筒上表現(xiàn)得也很充分。我找了幾只清末民初時期,繪有這方面內(nèi)容的粉彩筆筒,供讀者欣賞。
“不惑”的李毅士
鄭均宜
李毅士(1886—1942),原名李祖鴻,常州武進人,出生于書香世家,其父李寶璋是清末畫家,其叔父李寶嘉是清末文學名著《官場現(xiàn)形記》的作者。其本人是著名油畫家李宗津的叔父。
1903年與其兄弟二人去日本留學。兄弟先后考入法律和上官學校。他因不好仕途而篤信科學,一年后轉(zhuǎn)赴英國。1907年考入英國格拉斯哥美術學院,在那里接受了五年嚴格的學院式正統(tǒng)繪畫訓練,并系統(tǒng)地學習了美術史及美術理論科目,成績始終名列前茅。1912-1916年在學完美術后,又接受了留學生公費進入格拉斯哥大學物理系。他在國外一共待了十幾年,是位非常老牌的留學生,并且像他這樣在美術和物理兩個似乎沒有關系的學科里都獲得學位的人,在美術界頗為鮮見。
1916年秋回國后,應蔡元培之邀,去北京大學理工學院任教。1918年開始擔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黑白畫導師并參加阿博洛學會。當時徐悲鴻剛從日本回來,尚未留歐,與陳師曾、李毅士一同受蔡元培之邀,在研究會里任導師?!鞍⒉┞鍖W會”是1921年國立北京美術學校的西畫教師在校外組織的美術團體,以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Apollo為名。1919年兼任北京高等師范圖畫手工專修科西畫教授和北京美專西畫科主任。1924年應劉海粟邀請,去上海美專接替剛亡故的吳法鼎任教務民的職務,并任透視學教授。1926年兼任南京高等師范工藝科技法理論教授,來往于滬寧之間。1927年經(jīng)蔡元培先生推薦,任南京中央大學教育學院藝術科西畫教授、主任。因為他的這些學術地位和聲望,使得他有條件積極地置身于轟轟烈烈的美術運動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創(chuàng)作油畫的時間。1929年(上海)、1937年(南京)兩次全國美展,都被聘為專家評委。同時在此期間轟動一時的二徐爭論(徐志摩、徐悲鴻),李毅士也撰寫了著名評論《我不惑》。抗戰(zhàn)爆發(fā)后,只身隨中央大學藝術系遷居重慶。在重慶時,身體不佳,并遭校方排擠。1942年得白崇禧賞識,專函約請赴桂林寫生。5月24日,突然病逝桂林。
要研究李毅士的藝術非常困難。由于留學國外多年,參與教育事業(yè)和美術運動,抗戰(zhàn)的爆發(fā)等諸多因素,其作品傳世的非常少,連印刷品也不多見。少數(shù)知曉的作品如:1929年上?!暗谝淮稳珖勒埂睍r,他送一套30幅的水墨西畫《長恨歌畫意》參加展出,1932年由中華書局出版。1953年其家屬將它和畫于1930年的水彩畫《僧多粥少》等數(shù)十幅畫一同捐贈給中國美術館。但這些只是水彩、水墨畫,油畫作品至今見之甚少,但根據(jù)這些知其在英國接受過嚴格的古典繪畫的訓練,奠定了其崇高的寫實主義畫風。他擅長畫油畫肖像,畫過《陳師曾像》、《王夢白像》、《張騫像》、《汪東像》和《秦汾像》,此外還有《天安門寫生》、《春色》、《夕陽》、《靈谷寺》、《小橋》和《夏風中的少女》等人物和風景畫,其中僅幾幅靠黑白印刷品得以讓我們了解其原貌。最著名的作品《宮怨》曾在《中國油畫》上發(fā)表,算是填補了李毅士先生的汕畫空白。雖然這些零星的記錄無法了解他的藝術全貌,似是我們大致可知其借古俞今、寓我情于古今上的藝術創(chuàng)作風格。
《四書心印》:清朝高官的書法
陳孔壇
一個偶然的機會,在一個山村老先生的手中,我收得古籍善本《四書心印》一書。歸來置之書案細讀之后,才知道真是一本好書?!端臅挠 芬缓擦渴?,全是原刻印本,書中還有清乾隆朝共九位高官名士的題跋書法,而且題跋是用本人的書體原文,一一刻錄下來。
藏書家韋力先生在《古玩品鑒要·古籍善本》書中指出:“古人刻書,特別是私宅坊肆刻書,常在書內(nèi)封面鐫雕牌記。這種牌記類似現(xiàn)代書籍的版權頁,將書名、著者、批點評論者、刊版年月、雕版的齋堂室名等,——注出。這種牌記只要是真實的,通常都是鑒定版本的直接證據(jù)……”此書的另—價值是張廷玉、柏謙、周人驥、郭肇璜、余文儀、錢琦、蔣允君、譚尚忠、黃元俊等的題跋書法。
張廷玉(1672-1755),字衡臣,號研齋。安徽桐城人??滴跞拍?1700)進士??滴鯐r歷官內(nèi)閣學士、吏部侍郎。世宗繼位,擢禮部尚書,入直南書房,任《圣祖實錄》副總裁,纂修繕寫實錄及起居注,深合上意,又任《明史》總裁。廷玉為世宗所倚任,軍
國大事,多與參決,鴻典巨文,也多出其手。雍正四年(1726),晉大學士。卒后,謚文和,命配享太廟。清代,漢大臣配享太廟者僅張廷玉一人。
柏謙(1697-1765),字蘊高(高一作皋),號東皋,崇陰(今屬上海)人。雍正八年(1730)進士,官編修。卒年六十九。柏謙天資聰慧,博覽群書,納于言辭,敏于文翰善于寫文章。他為官清正,善于識別、培養(yǎng)人才。雍正十三年秋,順天鄉(xiāng)試時,他曾任總閣卷官,以后又兩任福建省鄉(xiāng)試正、付主考官。柏謙曾寫過《趙公堤記》、《沈文鎬<清理田賦記>跋》、《重建尊經(jīng)閣記》、《近庵先生傳》等,其中許多文章被刻在石碑之上,柏謙特別善于寫四書文(八股文),也就是那種科舉應試的文章。膾炙人口,曾刊行字內(nèi),風靡一時,是科舉應試者們的典范文章。
柏謙又是個詩人。他的作品反映現(xiàn)實生活,有抒情寫景,也有反映勞動人民處于災荒時的苦難情景。柏謙又是著名的書法家,當年就是因為他書法出眾,而被選為庶吉士。他的書法,介于唐代書法家虞世南和歐陽詢之間,融二者之妙,自成—體,回翔館閣,風格剛勁,而又文雅。他作為書法家,名字被載入光緒戍審金陵刻本《國朝書人輯略》和1985年的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等書中。乾隆年間,崇明學宮的《重建尊經(jīng)閣記》刻石上,便有柏謙的書法。
周人驥(1696-1763),字芷囊,號蓮蜂。雍正四年(1726)舉鄉(xiāng)試。翌年,聯(lián)捷進士,授禮部主事。雍正七年(1729)加翰林院編修銜,提督四川學政,補精善司主事,升儀制司員外郎。乾隆元年(1786)充福建鄉(xiāng)試副考官。翌年,授貴州道監(jiān)察御史,后補廣東道監(jiān)察御史。歷任監(jiān)察御史多年,不畏權貴,剛正不阿,遇事直陳。乾隆七年(1742)授廣西省右江道臺,乾隆十年(1745),升湖南按察使,疏理滯獄,平反積冤,凡200余案,編輯成《臬楚摘案》刊行。乾隆十五年(1750)遷陜西布政使。乾隆十六年(1751)調(diào)湖南布政使。二十八年,工未半而病故。著有《蓮峰宦稿》、《香遠堂詩鈔》8卷。
郭肇璜宇韻清,又字奉璜,清乾隆二年(1737)進士,曾任福建主考、翰林侍讀、史館修纂、禮闈分校等,郭肇璜著有《佛香閣詩文集》等。
余文儀(1703-1784),字叔子,號寶崗,清諸暨高湖鄉(xiāng)高湖沿人。乾隆二年(1737)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員外、郎中,出為福寧知府,調(diào)漳州知府。二十五年,由漳州調(diào)知臺灣府,設局續(xù)修《臺灣府志》26卷。二十九年,擢分巡臺灣道,升任福建按察使。再人為刑部員外郎,旋擢侍郎,巡撫福建臺灣。召為刑部尚書。逾年,以老病乞休,加太子少傅。余文儀少有壯志,刻苦學習而成才,為官40年,在州縣能為吏,在邊境能為將,在朝廷能為刑部尚書。數(shù)次升遷,數(shù)次被貶。他的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先后在陜西、京都、廣東、福建等地任職。尤其是在任臺灣太守奉旨“續(xù)修臺灣府志”,與時俱進,成為最全面最有分量的一部地方志,受到后人的肯定。連戰(zhàn)先生的祖父連橫告誡家人,“你要,了解臺灣,就要看余文儀的臺灣府志?!?/p>
錢琦(1704-?),字相人,號與沙,晚年號耕石老人,1784年高中進士,擔任宮廷編修一職,后歷任河南道御史,江蘇按察使等職。
譚尚忠(1724-1797),字誨亭、蒼亭,又字因夏、古愚、會文,號薈亭。江西建昌府南豐人,清代文學家。官至吏部左侍郎。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分發(fā)戶部任職。歷官主事、廣西司額外主事、戶部云南司主要、戶部江南司員外郎、郎中,授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福建興(化)泉(州)永(安)道尹、廈防同知、刑部廣西司員外郎、廣東高廉道尹,河南、廣東、甘肅按察使,遷山西布政使,擢山西巡撫,調(diào)安徽巡撫。人為刑部右侍郎、湖北鄉(xiāng)試正考官、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嘉慶二年卒。他為人剛毅精干,敏于任事,且清廉自守,所至為民興利除弊,廉名卓著。嘉慶二年,與千叟宴,御賜如意手杖,不久卒。詩文俱善。其詩載道陳事,直抒隱臆,趨于自然。寫景詠物詩清新華秀。其書法別具一格,頗享盛名。著有《紉芳齋雜著》、《紉芳齋詩文集》。
蔣允君字為光,號金竹,貴州貴筑(今貴陽市)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任漳州知府,二十八年(1763)任臺灣府知府,二十九年(1764)任分巡臺灣道,三十四年(1769)續(xù)任分巡臺灣遭。三十六年離開臺灣,調(diào)任汀漳龍巡海道。在閩臺為官16年,其中在臺灣8年,為官平易近人,同俗為攻,關心教育,改建海東書院;新建和重建七寺八廟,與民同樂;又興修水利,修復橋梁,發(fā)展交通,士民同戴,“勒石道左,以志去思”。曾著有《東瀛祀典》一書,在臺灣留有“鴻指園”、“雪泥鴻爪碑”、“鴻指園記”、“改建海東書院碑記”等碑刻,其書法被稱為臺灣現(xiàn)存碣中最具書法之美的碑記。
黃元俊字惕三,乾隆二年(1737年)進士,清著名學者,“閩名宿,教授里中著錄弟子籍者甚眾”。本書編著者。
以上九人都是清乾隆朝高官名士,時隔二三百年能見到其書法作品是件不容易的事,能在一函書中集九人的書法于一冊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值得一提的是,每位題跋后面都鈐上兩枚印章,這對鑒賞這些名人其他書畫作品,也有參考價值。綜上所述,《四書心印》是一函收藏價值很高的古籍善本。
編輯:陳暢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