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萱
上篇非常故事:童年的紗巾
提到61歲的男子,最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的是親切的父親或慈祥的爺爺?shù)男蜗?,可當我見到劉忠?化名)時,卻絲毫沒有這種親切和慈祥的感覺。
坐在我對面的劉忠良,中等身材,不胖不瘦,眼神中映射出狡黠,因牙齒脫落而干癟的嘴,更成為他衰老的標簽。在監(jiān)獄這樣一個特殊的地方,面對一個本該頤養(yǎng)天年的老年罪犯,我的心里油然升起一種難以名狀的復雜情緒,有憐憫、有感慨。
盡管前不久劉忠良再次因盜竊罪被法院判刑一年半,但在他的臉上除了有些無奈,看不出一絲悔恨、緊張和恐懼。看得出來,幾進幾出監(jiān)獄對他來說已司空見慣了。見面之后,操著地道東北口音的劉忠良,開始講述他的坎坷經(jīng)歷——
6歲那年,劉忠良的父母離婚,母親被迫遠走他鄉(xiāng)。母親臨走時,小忠良緊緊抱著媽媽的脖子撕心裂肺地哭喊著,不肯放手,媽媽難過極了,但她還是狠狠心,掰開兒子稚嫩的小手,頭也不回地沖出了家門,小忠良無力挽留住媽媽,最終只抓住了媽媽脖子上的一條藍色的紗巾。此后,小忠良就被寄養(yǎng)在鄉(xiāng)下的奶奶家,而這條藍色紗巾既成了他感受母親體溫的唯一載體,也成了他后來走向犯罪的牽絆。
劉忠良的父親是當?shù)氐臋?quán)威人物,平時工作很忙,很少有時間來看他,小忠良就一直和奶奶相依為命。盡管奶奶很疼愛他,但仍然不能彌補他對媽媽的思念,他曾多次想離家尋母,但都被奶奶勸住了,因為媽媽一走就從此杳無音訊,天地之大,到哪里去尋找媽媽的身影?每到想媽媽的時候,小忠良就緊緊地擁吻著媽媽留下的那條紗巾,渴望從中嗅到母愛的味道。
在對母親無盡的思念與無奈中,劉忠良漸漸地長到上學的年齡,在學校,他總算有了一些自己的朋友,但每當他看到周圍的同學都能盡享父母的疼愛與家庭的溫暖時,尤其是每逢節(jié)假日,看到同學家里那種其樂融融的情景時,他真的羨慕極了,同時也加重了他的痛苦和自卑。于是越想越難過,以致每年的大年三十,他都躲在一個沒人的角落,暗自神傷,默默流淚,唯一能夠帶給他短暫欣慰的就是媽媽當年留下的那條紗巾
講到這里,劉忠良深深地嘆了一口氣,他那渾濁的眼睛里閃動著淚光,那淚光像一把利劍,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靈,隨著他的講述,我的眼前仿佛閃現(xiàn)著一幅幅悲情畫面,眼前這個老人,曾經(jīng)是一個多么可憐的孩子啊!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qū)е滤呱狭朔缸锏牡缆纺?對于這個問題,劉忠良的答案是父母的離異和母親當年對他的拋棄。在我們之間一個多小時的談話中,他多次重復著這句話:“當年,如果不是父母離婚,如果母親不給我留下那條紗巾,如果不是父母不管我,我肯定不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劉忠良的一生中除了一次因為“文化大革命”被判反革命罪外,其余多則幾年,少則幾個月的八九次入獄都是因為偷盜和搶劫被判入獄,而每次的偷盜或搶劫都是因為一種東西的誘惑,那就是紗巾。不了解劉忠良人生經(jīng)歷的人,是很難理解他的行為。
劉忠良在講訴這段經(jīng)歷的時候,眼里始終閃著淚花,語氣中也帶著滄桑,他說:“其實我并不想犯罪,要說我有多壞,我也不承認,只是自從母親走了以后,我就感到那條紗巾有著說不出的親切感,每天睡覺都摟著。后來時間長了,紗巾被洗得褪色了、破舊了,我也舍不得扔掉。有一天到叔叔家去,看到嬸嬸的一條新的紗巾,不禁心動了,忍不住偷偷拿回了家,從此,一見到別人脖子上圍著紗巾或穿一些紗質(zhì)的衣服,就會情不自禁地想據(jù)為己有,那種渴望讓我不顧一切地去偷去搶,有時直接從別人的脖子上拽了就跑,但真正得到了,也并不會好好保留,甚至就隨手丟棄了。我知道我心理是有毛病的,每次被抓進來時也很后悔,但一出去就又忍不住犯同樣的毛病,只要一看到這類的東西就很難克制自己。”
被問到他每次出獄后又依靠什么來生存時,劉忠良流露出復雜的表情,嘆了口氣說:“這一輩子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這里了,而且也習慣了這里的生活,甚至覺得比在外面好,至少有飯吃。在外面我沒有生存能力,靠干些零活或者父親給點錢,但出去不了多久,就會因為這些事又被抓進來?!痹谒?1年的生命時光里,只享受過五六年的家庭溫暖,然后就是半個孤兒的生活,成年以后大部分光陰都是在監(jiān)獄里度過。如今到了本該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卻連人身自由都沒有得到。這就是劉忠良可悲可憐的一生!
談到未來,劉忠良表示這是最后一次進監(jiān)獄了,出去以后一定好好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盡管出出進進已經(jīng)是他的家常便飯,但他渴望自由的愿望還是很強烈的。他說:“我一生都期盼著有一個溫柔賢惠的女人關(guān)心我,給我溫暖,但從來沒有那樣的機會。當然,這也怪不著別人,只能怪自己不爭氣,誰讓我有那些毛病呢?”
與劉忠良近一個小時的談話,對我來說,就像伴他重走了一遍坎坷的人生路,那是一種難以言狀的沉重和壓抑。對劉忠良來說,他體驗了一次從未有過的心靈溝通,他說這是他第一次接受別人的傾聽和理解,第一次感受到被人尊重。已經(jīng)習慣于被人稱為壞人、社會渣子的他,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這種沒有尊嚴的心理暗示,于是就破罐子破摔了。但今天的體驗點燃了他對未來希望的火花,我能感受到他內(nèi)心的渴望,能捕捉到他眼神里透出的那點難得的光亮,這時的他不像個61歲的老人,卻像一個迷茫中的孩子。
事實上,整個談話的過程,我都沒感到坐在我面前是個60多歲的老人,因為他的渴望,他的期待,他的無能為力,實在讓人無法將其與一個成熟的成人聯(lián)系起來。只是他那玩世不恭的神情和察言觀色的敏銳與老練,仿佛在提醒人們他其實是個老練的慣犯。二者集于一人之身,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我不能保證這短短一個小時的時間能完全解除他的心理障礙,也不能保證一年半以后出來的他能像他說的那樣一定能夠徹底痛改前非,但至少這次的談話,讓他第一次體驗到了被人理解的滋味,這對他來說是巨大的鼓勵,更讓我感到心理咨詢的力量。這就是我們期望達到的目的和效果。
結(jié)束談話之前,我也給了他一些建議和方法,希望他能開始面對自己的心理障礙,也能很好地規(guī)劃自己的余生。從他細微變化著的表情和由灰暗到光亮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內(nèi)心的掙扎與渴望。我相信,只要那顆向善的心靈尚未泯滅,眼前的這個靈魂就還有希望改邪歸正。這也是我最期待的結(jié)果。
下篇專家剖析:愛的缺失種下的惡果
這是一個非常沉重的個案,因為它帶給我們太多難以理解和不可思議的信息。然而它卻真真實實地發(fā)生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無論我們接受還是不接受,無論我們表達怎樣的嘆息,都能體會這樣一個事實帶給我們的思考和經(jīng)驗。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情結(jié)”,它是一種很復雜的情緒問題。主要描述一組感覺和觀念。這些感覺和觀念相互關(guān)聯(lián),是由個人情緒經(jīng)驗中的一
個重大傷害產(chǎn)生出來。
劉忠良的“情結(jié)”就來源于6歲媽媽離開他時的創(chuàng)傷體驗。這種創(chuàng)傷,隨著歲月的積累,看似漸漸地淡去,但實際上卻一直留著使之潛移默化了,深深埋進無意識里。于是像塵土從地毯下被掃走一般,不再被他意識到,但事實上仍然滯留在他的潛意識里。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活了60多歲的他至今仍對紗巾有難以克制的沖動行為,以至于為此付出了一生的代價。
這種被壓抑的傷害,在劉忠良的意識里固著千一個特殊的觀念,這個觀念于是變得充滿著電波,總是影響他的思想、感覺和生活。
因此在劉忠良的生活里我們看不到正常的人生模式,一生的監(jiān)獄生涯來源于他心靈深處的對母愛強烈的渴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戀母情結(jié)”,這種未了的心愿導致其放棄了成熟的生活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衍生出畸形的生活模式,所以我們會看到60多歲的他,毫無生存能力,仍要80多歲的父親接濟他的生活,并還把自己沖動的行為歸咎于父母的過錯。
6歲,對一個孩子來說是一個非常關(guān)鍵的年齡,是一個孩子由對父母的依戀到人格形成的關(guān)鍵期。對劉忠良來說,正好是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經(jīng)歷了這樣難以承受的創(chuàng)傷,所以他對父母都是有憤怒的,這種憤怒更讓他加劇了要父母補償他的心理,偷紗巾的行為是戀母情結(jié)的體現(xiàn),無生存能力是對父親不滿的表達,而當這些行為遭到懲罰時,其實就是對父母最大的懲罰。
談話之初,我看到的是一個玩世不恭的罪犯,沒有情感的色彩,只有防御和敵意。但經(jīng)過交流和共情,其實是能感到他被隔離的情感有一絲絲的軟化。畢竟他有這種渴望,也有被人理解和接納的需要,并且這種需要像干渴的土地需要雨水的滋潤一樣的,非常強烈。就像劉忠良說的那樣“這輩子從來沒有人跟我聊過這些,也從來沒被人理解過”。我能感受到這種理解和支持給了他從未有過的溫暖和體貼,讓他挫敗的內(nèi)心又有了憧憬和夢想。
心理學的另一概念“依賴性人格障礙”,它的主要成因是,童年早期的依賴需求沒有得到足夠的滿足。最明顯特征,就是對于別人情感和物質(zhì)資源的饑渴和貪婪。從而導致成年期的心理固著在“口欲期”,以至于使一個人的“心理哺乳期”不斷延長,有的人甚至處于“終生心理哺乳”狀態(tài),以“吞噬”別人的情感、判斷、決定為生。所以,他們的情感、自尊、自信是完全受制于他人的。
在某種程度上,劉忠良就具備這種人格特質(zhì)。正是如此,使得他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不能面對現(xiàn)實,他一直乞求父親安排自己的人生,不肯做出自我檢討和改變,不肯為個人成長和行為負責,把缺失的情感,歸咎他人。可見他沒有任何心理資源,所以完全不能考慮他人的感受,表現(xiàn)出來的就只有索取,并很難表現(xiàn)出對別人的感激和愛。
劉忠良內(nèi)心極度缺乏真正的愛。因為他在童年時沒有得到父母的關(guān)心和愛,終日與孤獨和空虛為伴。在他的心里,世界無情而混亂,別人總以異樣的眼光對待他。被遺棄感使他沉湎于被遺忘的恐懼之中,經(jīng)常被遭人遺棄的念頭所折磨,他對自己的價值深深地懷疑。所以懶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伴隨他傷痕累累的人生,這也使得他的心靈更加的扭曲和變態(tài)。
行為是內(nèi)心的表達,劉忠良的內(nèi)心表達所付出的卻是他一生的代價!
從這個個案中我們得到的啟示是:如果父母缺乏自律性,且沒有給予子女足夠的愛,子女也就不可能自尊自愛,更不知如何給予別人真正的愛。過分強烈的依賴感,多是來源于童年時期患者父母缺乏愛的能力,且將不幸延續(xù)給下一代。導致其只想獲取卻不愿付出,心智就會永遠停留在嬰兒期,這只會對人生構(gòu)成限制和束縛,而不會使情感走向完美,也會使卷入其中的人跟著遭殃。
每個生命都很寶貴,寶貴的生命更需要陽光雨露的滋潤與呵護,只有茁壯成長的生命才會有足夠的能量抵擋人生路上的雨雪風霜。在此奉勸天下父母: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那么從你自身做起愛自己的孩子吧,盡量多地給予他們的心靈以關(guān)愛,使他們從“被人愛”的體驗中,學會“愛的付出”,鍛煉和提高愛他人的能力。孩子健全的人格從學會愛別人開始,所以,從小就給孩子打下一個良好的人格基礎(chǔ)是非常重要的。每個人健康美妙的人生都需要家庭成員和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