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強
摘要志愿服務是人類互幫互助、相互友愛的美好感情的表達,如果給其賦予法律上的權利義務性,可能會使廣大的志愿者因為害怕“惹上法律的麻煩”而減退服務的積極性,從而取得相反的效果。因此,在已有相關條例的情況下,立法顯得沒有特殊的必要。
關鍵詞志愿服務立法
中圖分類號:D9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6-321-01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進步和政治體制的深化改革,政府職能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國家社會的組織形式也在悄然向公民型社會轉化。與之相適應的,志愿者服務作為一種新型的公民參與社會事務的形式,也越來越為廣大人民所理解和歡迎。尤其是2008年,志愿者在雪災、地震和奧運會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和活動中的表現(xiàn)使得人們再次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他們?,F(xiàn)在,志愿者的身影廣泛地活躍在社會的各個行業(yè)和各個領域。隨之,一些人開始考慮為志愿者的活動立法,以解決志愿者在服務活動中的糾紛和法律問題。然而,是否真的有必要為志愿者活動立法?筆者對此持不同意見。
要對志愿者活動立法,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什么是志愿者。根據(jù)《中國青年志愿者注冊管理辦法(試行)》的定義,志愿者是指“不為物質報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責任,自愿為社會和他人提供服務和幫助的人?!弊灾驹刚呤侵浮鞍凑找欢ǔ绦蛟趫F組織、志愿者組織注冊登記、參加服務活動的志愿者?!睆倪@兩個定義我們不難看出,志愿者是一種不以營利為目的,利用自己的時間、金錢、精力或技能,自愿無償?shù)貫樯鐣退朔盏娜?志愿活動是一種道德上的美好,是以志愿者犧牲自己的部分利益為代價,為社會和他人謀福利的活動。在國外,志愿者活動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一般被表述成為“非法律強制性的”和“非營利的”、“內心自愿的”等意義。可見,非法律強制性是志愿者活動的一個重要的特征。志愿者是道德上的高尚者,其活動是其內心高尚精神的外在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人類團結互助、相互關愛的美好品德。志愿者進行志愿服務活動是出于一種為他人創(chuàng)造幸福的心理,絕不是基于權利的置換或是義務的要求,而后者和――權利與義務――正是法律的內容。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行為規(guī)范。法律的性質決定了它對于所規(guī)定的內容都具有一種隱含的或顯現(xiàn)的強制力。盡管法律不是必須要運用國家強制力才能得以實施,但國家強制性是法律之所以成為法律的根本之一。這與宗教、道德、黨派章程和團體規(guī)章有著根本不同。法律不是萬能的,它對于人們的內心感情和道德情操等方面是不能也無法約束的,甚至沒有這個必要性。志愿服務活動正是屬于這種情況。對于志愿者來說,出于內心的一種高尚的、甚至是神圣的情操把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技能奉獻給社會和他人,自己本身也能夠從這種奉獻中得到一種精神的愉悅和滿足,這是對于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一種快樂,是一種精神的享受。但是如果把這種發(fā)自內心的奉獻與付出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變成志愿者的一種不得不為的義務,把服務與奉獻由“我要做”變成“要我做”,那么不僅這種愉悅感會蕩然無存,還會因為義務的強制性而使得志愿者對于志愿服務活動變得疑慮重重:我一旦加入志愿者組織會不會終身被一部別人不用遵守而我必須遵守的法律所束縛?如果我完不成某個志愿任務會不會受到法律的懲罰?這些法律義務會不會給我以后的生活帶來不利的影響?等等此類的問題,無疑會給志愿者的心理帶來極大的壓力,從而挫傷人們對于“志愿”活動的積極性。而到時,恐怕連“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等這樣的名詞也得改了稱呼了。
也許有人會說,立法也不是完全為了限制和約束志愿者,有了法律,志愿者的權利也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當然理論上來說是這樣的。但是現(xiàn)行的法律法規(guī)是不是沒有保護志愿者的權利呢?筆者以為,以我國現(xiàn)有的法律規(guī)范和志愿者組織行為規(guī)范,完全能夠滿足規(guī)范志愿者行為、保護志愿者利益的需要,而無需再另行立法。同黨章規(guī)定黨員的權利與義務一樣,《中國青年志愿者注冊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對于志愿者的權利、義務和行為規(guī)范做出了比較明確的規(guī)定。我國目前的志愿者服務方式主要分為短期間斷的任務式服務與中長期的連續(xù)服務兩種。對于間斷任務式服務,《辦法》規(guī)定了累積服務時間的方法,以保證志愿者能夠得到與服務相應的獎勵。而中長期的連續(xù)服務方式,則需要由派遣組織與志愿者簽訂服務協(xié)議,以合同的方式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做到了有法可依?!爸驹刚摺北旧硎巧鐣墓?只是因為其對社會特殊的貢獻方式才獲得了這個稱號,所以國家通行的法律法規(guī)對于志愿者的活動完全可以加以調整;志愿者組織在歸屬上是由共青團領導工作,但《辦法》同時規(guī)定未注冊的志愿者也可以參加組織的服務活動,而其服務范圍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說,志愿者并不像軍隊、警察一樣是一個具有特定身份的職務,也沒有固定的人員構成和業(yè)務范圍,這種對象的不確定性也使得法律無法對于志愿者進行專門的立法調整。
法律要簡潔條理以便于全社會遵行,并不是越多越好。那種“因一事立一法”的作法,不僅不能達到法律所應有的效能,反而會因法律的紛繁蕪雜而使其人民無所適從,最終損害法律的權威??v觀世界法律史,那些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并能夠長期留傳的,無一不是精潔高效的法律,例如著名的《唐律疏議》、古羅馬《十二表法》等等,均是以一部法典治世而大獲繁榮。因此,關于給志愿者和志愿活動立法,殊是無此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