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翠翠
摘要《公司法》雖然對公司承擔社會責任有了明確的規(guī)定,但卻沒有明確公司社會責任的概念和內容,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救濟或訴訟機制,缺乏相關法律責任的規(guī)定。故應該對現行《公司法》進行解釋和修改,補充完善相關落實公司社會責任的制度性規(guī)定,明確公司社會責任的概念、建立激勵機制、建立救濟機制、建立社會責任的法律責任體系。
關鍵詞公司社會責任法律責任法律機制
中圖分類號:D922.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6-249-01
公司社會責任是指公司及其經營者在謀求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同時,還應該考慮或者兼顧公司非股東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我國公司社會責任缺失問題非常嚴重,如:食品安全及產品質量觸目驚心;環(huán)境污染令人堪憂等。其原因很多,有政府責任的缺失、法律規(guī)定的不健全、公司自身結構不合理等。本文主要分析法律法規(guī)方面的原因,并給出相應對策。
一、《公司法》中有關公司社會責任的規(guī)定的不足之處
有關公司社會責任的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的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公司社會責任的概念和內容不完善
《公司法》第五條旗幟鮮明的規(guī)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承擔社會責任,但是該規(guī)定過于原則,既沒有對公司社會責任的概念從法律上給出一個明確的界定,也沒有對公司社會責任的權利主體、內容或范圍、調整對象等進行明確規(guī)定??v觀《公司法》,除總則部分提出公司應當承擔社會責任外,分則部分沒有明確地對應地規(guī)定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具體制度,對公司違反社會責任也沒有規(guī)定相應的救濟機制和懲罰措施。隨著經濟的發(fā)展,這種概念模糊的立法狀況已不能適應系統(tǒng)化制度化的落實公司社會責任的要求。
(二)缺乏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激勵機制
《企業(yè)所得稅暫行條例》等相關法規(guī)對公司捐贈社會公益等社會責任行為進行了稅收政策方面的優(yōu)惠和激勵,但從《公司法》的視角看,新《公司法》未能在整體層面上設計出相應的激勵機制,未能制定切實可行的倡導性、授權性規(guī)范和獎勵措施如減稅,現有規(guī)定難以調動公司主動自覺地履行社會責任的動力。
(三)缺乏公司違反社會責任的救濟或訴訟機制
《公司法》規(guī)定公司應當承擔社會責任,但卻缺乏對公司違反社會責任時,利益相關者可以采取的相應救濟機制的規(guī)定,故難以有效形成對公司違反社會責任時的外部制約。無救濟則無權利,為確保公司社會責任切實實現,必須賦予非股東利益相關者相應的權利救濟方式如公益訴訟。
(四)缺乏對公司違反社會責任的法律責任的規(guī)定
《公司法》雖然規(guī)定公司應當承擔社會責任,但對公司違反社會責任的行為卻沒有規(guī)定公司應承擔的相應責任,無法形成對公司違反社會責任的違法行為的有效約束。因此,應該建立健全激勵與制裁并重的促進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法律機制,鼓勵、引導、鞭撻公司履行社會責任。
二、對《公司法》中有關公司社會責任規(guī)定的立法完善對策
(一)明確規(guī)定公司社會責任的概念和內容
概念是辨識和區(qū)分社會現實中所特有的現象的工具,也是解決法律問題所必需的和必不可少的工具。沒有限定嚴格的專門概念,便不能清楚地和理性地思考法律問題。因此,對公司社會責任從法律層面進行明確界定極為必要。我們應該在《公司法》中明確規(guī)定公司社會責任的概念,如規(guī)定公司社會責任是指公司及其經營者在追求盈利的同時,應該考慮公司非股東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二)建立激勵機制
我國現行稅法規(guī)定對納稅人的公益、救濟性捐贈在年度應納稅所得額3%以內的部分予以扣除,這對于公司進行公益性捐贈行為、承擔社會責任無疑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筆者建議在《公司法》中對此作一原則性的規(guī)定,如規(guī)定對積極主動承擔了社會責任的公司實行更大稅費方面的減免,如5%,或者給予政策上的優(yōu)惠和鼓勵。也可以考慮擴大激勵對象,將激勵對象從公司擴大到公司以及公司管理者。公司作為激勵對象理所當然,而公司管理者是公司的管理和決策者,他們可以決定公司行為,可以決定公司是否承擔社會責任,如果能夠對他們實施激勵措施,將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狀況與他們的工作業(yè)績和薪酬掛鉤,他們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地決定公司承擔社會責任。通過諸如此類的政策優(yōu)惠或限制積極引導更多的公司主動承擔社會責任。
(三)建立救濟機制
“無救濟則無權利”。由于立法的滯后,當公司不履行社會責任而侵犯不特定多數人或者社會的利益時,現有的訴訟制度卻不能滿足需要,無法高效、合理地解決問題,因此,建立高效的權利救濟機制是促使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維護利益相關者利益的重要手段,筆者建議在對公司社會責任的保護中引入公益訴訟機制。
在具體規(guī)定和操作層面,我國《民事訴訟法》對原告資格采用“適格說”,即原告必須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限制了其他主體提起訴訟的可能性。同時,對由于違反社會責任而導致受害人數眾多如三鹿奶粉事件、破壞環(huán)境資源和涉及公共利益的案件應該授權檢察機關代表國家和公眾進行訴訟。
(四)建立社會責任的法律責任體系
法律責任的目的就是通過使當事人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保障法律上的權利、義務得以生效,實現法律的價值。我國《公司法》雖然規(guī)定了公司應當承擔社會責任這一義務,但沒有規(guī)定公司違反社會責任的法律后果,由于缺乏法律責任的保障,這一義務自然產生不了應有的約束力,成為一紙空文。因此建議在我國《公司法》中明確規(guī)定公司違反社會責任應當承擔相應的不利法律后果即法律責任。這些法律責任分為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民事責任主要是指民事賠償責任,即公司及其經營管理者由于違反社會責任而對非股東的利益相關者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主要適用于公司對職工、消費者和環(huán)境資源等利益相關者造成損害的違法行為的賠償。行政責任包括警告、沒收違法所得、罰款、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等責任承擔方式,應該適用于所有公司違反或者不承擔社會責任的情形。刑事責任作為最為嚴厲的懲罰手段,應該適用于公司及其經營管理者違反社會責任而導致嚴重后果的違法行為,如三鹿奶粉事件、重大安全責任事故等等。當然,由于公司社會責任的復雜性,《公司法》不可能詳盡羅列所有違反社會責任行為的法律責任,但可以嘗試用寬泛的、指引性的規(guī)定來明確公司違反社會責任應當承擔不利后果或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