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伏松
摘要從臨床表現(xiàn)胸腿肌出血、法氏囊腫大出血為主要特征的病死雞肝脾和法氏囊中分離到1株病毒(IBDV-FJ)。結果表明,該分離病毒無血凝性,在瓊脂擴散試驗中能與抗IBDV特異性血清出現(xiàn)1條清晰的白色沉淀線;人工感染28日齡雛雞出現(xiàn)與臨床一致的病變,并回收到病毒;應用針對IBDV VP3基因的特異性引物進行RT-PCR,能擴增到長度為1 041bp的特異性目的片段;序列分析發(fā)現(xiàn)分離毒VP3基因與IBDV超強毒和經(jīng)典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別為97.7%~98.2%和95.2%。初步鑒定該分離毒為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強毒株。
關鍵詞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強毒株;分離;鑒定
中圖分類號S851.34+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1-0218-02
傳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1種危害幼齡雞的急性、高度接觸性免疫抑制性傳染病,3~6周齡雛雞最易感,7日齡內(nèi)雛雞感染可引起嚴重的免疫抑制,導致感染雞對其他疫苗的免疫失敗。1979年在我國北京郊區(qū)發(fā)現(xiàn)該病[1];1980年周蛟等從北京進口的雞群中分離到IBD-CJ801株[2],隨后全國各地陸續(xù)有該病發(fā)生和流行的報道;1985年,在美國Delmarve家禽生產(chǎn)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1個變異株,它能逃脫標準疫苗株母源抗體的保護;1989年,Ch- ettle等在荷蘭分離出高致病力的IBDV毒株(very virulent inf 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vvIBDV);近年來國內(nèi)也報道了vvIBDV的流行[3-6]。
2007年福建省某雞場35日齡2 000多羽免疫雞群突然發(fā)病死亡,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分別達73%和52%,剖檢變化主要為胸肌和腿肌條狀出血;法氏囊明顯腫大為正常法氏囊的2~4倍,有的外觀呈紫葡萄狀,切開后可見內(nèi)側皺褶面出血,有的可見干酪樣物質(zhì)或炎性分泌物,腎腫脹、尿酸鹽沉積,脾臟腫大,表面斑駁。經(jīng)免疫熒光試驗檢測,初步診斷為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故無菌采集病雞法氏囊、肝脾等組織進行病毒分離與鑒定,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動物和血清
9~10日齡SPF雞胚購自福建省生藥廠;28日齡雛雞為非免疫健康雞并經(jīng)AGP檢測母源抗體陰性;抗IBDV陽性血清購自中監(jiān)所;抗IBDV單抗由福建省農(nóng)科院畜牧獸醫(yī)研究所動物病毒研究室提供。
1.2受體菌、質(zhì)粒載體和主要試劑
E.coil JM109菌株由福建省農(nóng)科院畜牧獸醫(yī)研究所動物病毒研究室提供;T4DNA連接酶、pMD18-T載體、鼠源反轉錄酶(M-MLV)、RNA酶抑制劑(RNasin)、rTaq聚合酶、Trizol試劑盒購自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大連);DNA膠回收試劑盒與質(zhì)??焖偬崛≡噭┖芯徸陨虾Iど锕こ逃邢薰?。
1.3病毒分離
1.3.1病料采集與處理。無菌采集具典型病變的病死雞法氏囊及肝脾,加Hanks制成20%勻漿,凍融3次,4 000rpm離心15min,取上清液加青霉素、鏈霉素各1 000IU/mL,置4℃冰箱中過夜處理備用。
1.3.2雞胚接種。取上清液,經(jīng)絨毛尿囊膜接種9~10日齡SPF雞胚,每胚0.2mL。收集48~120h的死胚尿囊液和胚膜混合勻漿,離心取上清液即為分離毒記IBDV-FJ。
1.4病毒鑒定
1.4.1人工感染試驗。分離毒經(jīng)點眼、滴鼻接種28日齡雛雞4只,每只0.2mL,同時以健康雛雞為對照,隔離飼養(yǎng)。觀察發(fā)病死亡情況,并收集病死雞法氏囊,用于制備AGP抗原和回收病毒。
1.4.2AGP抗原制備。采集人工感染病死雞法氏囊,用生理鹽水作1∶4勻漿處理,置冰箱中凍融3次,離心,取上清液即為分離毒AGP抗原。
1.4.3瓊脂擴散試驗。制備厚3mm 1%瓊脂(含8%NaCl)平板,按常規(guī)打孔,中央孔加標準抗IBDV陽性血清,周圍孔加分離毒AGP抗原,置濕盒中37℃過夜,觀察結果。
1.4.4免疫熒光試驗。取臨床采集或人工感染病死雞法氏囊制成6μm厚的冰凍切片,用冷丙酮固定10min,加抗IBDV單抗,置濕盒中37℃ 30min,再加FITC標記的羊抗鼠-IgG 30min,洗滌后以甘油-PBS封片。熒光顯微鏡下觀察,以出現(xiàn)亮綠色熒光病灶判定為陽性。
1.4.5分離毒VP3基因RT-PCR鑒定。①引物的設計與合成。根據(jù)GenBank上已公布的vvIBDV VP3基因序列,用OLIGO 6.0軟件設計1對引物:Pl:5′-CAGCTTGCATGC CTGCAGG-3′;P2:5′-AACCTGATTACGAATTCGAGCT CG-3′,兩引物位于IBDV VP3基因首末端保守區(qū),擴增產(chǎn)物約為1 041bp,由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大連)合成。②RNA提取。取250μL病毒液加入750μL Trizol RNA提取液,混勻,室溫放置15min。加入200μL氯仿,振蕩混勻,4℃ 12 000 rpm離心15min。取上清加入500μL異丙醇,室溫放置10 min,12 000rpm離心10min。棄上清,75%乙醇除鹽,倒置濾紙上吸掉剩余液體,干燥后懸于25μL的DEPC水中,備用。③cDNA合成。取8μL病毒RNA,加入上下游引物P1P2各1μL,100℃熱吸附10min,立即置于冰上10min,繼續(xù)加入5×first Standing Buffer 4μL、2.5Mm dNTPs 2μL、0.1mM DTT 2μL、M-MLV 1μL、Rnasin 1μL,37℃溫育2h,取出后置4℃保存?zhèn)溆?。④PCR擴增。取制備好的cDNA 4μL作模板,加入上下游引物P1P2各1μL、2.5mM dNTPs 8μL、10×buffer 10μL、rTaq 1μL、滅菌水75μL,反應體系為100μL。在PCR擴增儀內(nèi)進行擴增,擴增條件為:95℃預變性5min,94℃變性1min、52℃復性1min、72℃延伸2min,35個循環(huán),72℃ 10min。結束后取PCR產(chǎn)物4μL,在1%瓊脂凝膠上電泳。
1.4.6擴增產(chǎn)物序列測定。應用膠回收試劑盒回收PCR產(chǎn)物,與pMD18-T載體連接后轉化E.coil JM109,篩選并經(jīng)PCR鑒定陽性重組質(zhì)粒,選取陽性重組質(zhì)粒由大連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測序。
1.5同源性比較
采用DNAStar軟件對分離毒擴增產(chǎn)物(VP3基因)與GenBank中的登錄IBDV不同毒株進行核苷酸序列比較,選取的毒株分別是:超強毒為SH95(AY134874)、OKYM(D49 706)、UK661(X92760),弱毒株為JD1(AF321055),經(jīng)典毒株為52/70(D00869),變異株為GLS(M97346)。
2 結果與分析
2.1病毒分離
雞胚接種48~120h后陸續(xù)死亡,胚體充血,絨毛尿囊膜水腫增厚,尿囊液清亮。
2.2分離毒部分特性鑒定
2.2.1血凝試驗。IBDV-FJ不凝集雞和鴿子的紅細胞,無血凝性,排除了雞新城疫和禽流感。
2.2.2人工感染試驗。分離毒接種28日齡雛雞后72h,陸續(xù)出現(xiàn)精神不振、羽毛蓬松、接種后4d出現(xiàn)死亡,剖檢出現(xiàn)與臨床一致的病變,并回收到病毒。
2.2.3瓊脂擴散試驗。分離毒AGP抗原與抗IBDV陽性血清之間出現(xiàn)1條清晰的白色沉淀線,表明被檢抗原為IBDV。
2.2.4免疫熒光試驗。臨床采集和人工感染發(fā)病雞法氏囊的冰凍切片與IBDV單抗作用后,在熒光顯微鏡下均觀察到亮綠色熒光病斑。
2.2.5RT-PCR鑒定。對提取的病毒RNA進行RT-PCR,擴增得到包含VP3基因全長的特異性目的片段長度約1 041bp,在1%瓊脂糖凝膠電泳中分離毒PCR產(chǎn)物出現(xiàn)與IBDV陽性對照大小一致的條帶(如圖1)。
2.3VP3全基因序列同源性比較
利用DNAstar分析軟件進行序列拼接并經(jīng)BLAST分析,結果分離毒的擴增產(chǎn)物長度為1 041bp,包含870bp 的VP3全基因序列,其A、T、G、C等4種堿基的比例分別為28.9%、14.9%、26.4%、29.8%,共編碼290個氨基酸。將IBDV-FJ VP3基因與GeneBank中已登錄IBDV不同毒株進行同源性比較,可見分離毒VP3基因與IBDV 3株超強毒(SH95、OKY M、UK661)和經(jīng)典毒株(52/70)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別為97.7%~98.2%和95.2%(見表1),初步表明該分離毒為IBDV超強毒株。
3結論與討論
(1)本研究從福建省某發(fā)病雞場中疑似傳染性法氏囊病的病雞中分離到1株IBDV毒株(IBDV-FJ),該分離毒無血凝性,在瓊脂擴散試驗中能與抗IBDV特異性血清出現(xiàn)1條清晰的白色沉淀線;人工感染28日齡雛雞出現(xiàn)與臨床一致的病變,并回收到病毒;應用針對IBDV VP3基因的特異性引物進行RT-PCR,能擴增到長度為1 041bp的特異性目的片段,包含870bp的VP3全基因序列;序列分析發(fā)現(xiàn)分離毒VP3基因與IBDV超強毒的核苷酸同源性為97.7%~98.2%,差異小于3%;而與經(jīng)典毒株、變異株和弱毒株的同源性為94.9%~95.2%,差異大于4%。
(2)根據(jù)GeneBank中已登錄的IBDV不同毒株VP3基因氨基酸序列,分析并推測出超強毒株與其他毒力株(弱毒株、傳統(tǒng)毒株和變異株)之間在VP3蛋白氨基酸序列中段存在3個較保守位點(N23、Y116和E141)和3個潛在的變異位點[7](超強毒株為D29、V268和A283,其他毒力病毒株為H29、A268和T283)。本研究分離的IBDV-FJ株VP3氨基酸序列N端有1個位點(D29),C末端氨基酸有2個位點(V268、A283),具有超強毒特征。初步表明,IBDV-FJ株在VP3蛋白氨基酸序列上具超強毒的分子特征,而非傳統(tǒng)毒力毒株。這為福建省首次報道。
(3)vvIBDV除引起免疫抑制外,其主要特征是致病力明顯增強、致死率極高。vvIBDV的抗原性與經(jīng)典IBDV疫苗株之間無差別,這種毒力變異株能夠突破高水平母源抗體,破壞常規(guī)疫苗的保護作用,不僅能造成體液免疫抑制,而且對細胞免疫也有一定的影響。分離毒株人工感染雛雞除引起經(jīng)典毒株相同的病變之外,還引起感染雞的法氏囊呈“紫葡萄樣”外觀、脾臟腫大和胸腺萎縮等病變,與報道的超強毒株[8,9]引起的病變一致。
4參考文獻
[1] 劉福致,周蛟,劉慶新,等.北京地區(qū)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初步調(diào)查[J].畜牧與獸醫(yī),1980(4):25-26,48.
[2] 周蛟,劉福致,陳麗勇.北京地區(qū)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病原分離[J].中國獸醫(yī)雜志,1982(7):25-26.
[3] 甘孟侯.中國禽病學[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9.
[4] 李德山,武志強,陳冠春,等.雞傳染性法氏囊病超強毒毒株的分離和初步鑒定[J].中國預防獸醫(yī)學報,1991(6):3-7.
[5] 孫繼國,張艷英,鄭世學,等.2株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強毒株的分離鑒定[J].中國獸醫(yī)學報,2002(5):442-444.
[6] 王桂軍,吳憶春,魏建忠,等.傳染性法氏囊病毒安徽超強毒株的分離及分子鑒定[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06(10):17-21.
[7] LONG L L,OMAR A R,HAIR-BEJO M,et al.Sequence analysis of both genome segments of two very virulent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field isolates with distinct pathogenicity[J].Arch Virol,2004(149):425-434.
[8] 閆笑,李天憲.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研究進展[J].中國病毒學,2003,18(2):191-195.
[9] 劉爵,劉尚高,周蛟.雞傳染性法氏囊病超強毒LX株的分離鑒定[J].中國獸醫(yī)雜志,2000,26(5):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