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新和
[摘 要]研究性學習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現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它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不論是改變地理學科現狀,還是促進地理教學理論發(fā)展,該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地理教學 策略
一、引言
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獨立設置的新課程類型,列入課程計劃,使之有目標、有實施要求、實施渠道和評價標準,那么,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的改變,就會比較容易實現。
研究性學習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chuàng)造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生產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它不僅是對傳統(tǒng)學習方式的革命,也是對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革命。作為一線的教師應積極投身到教育的改革實踐中去,以使研究性學習健康有效地開展。
二、地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一)學生的發(fā)展需要研究性學習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信息充斥的社會,研究意識與能力已經成為人的一項基本素質,研究問題的能力也成為衡量人才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所以,新的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地理教學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讀圖、識圖等基本的地理知識和技能,還要讓學生學會欣賞和認識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實現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的培養(yǎng)、人口、資源、環(huán)境意識的培養(yǎng)等目標。研究性學習則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體驗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學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選擇研究問題,只要學生有興趣,同地理學科有關、有助于學生發(fā)展又可以研究就可以。
(二)地理教師的發(fā)展需要研究性學習
長期以來,受中考指揮棒的影響,初中地理學科無論是學校還是學生,甚至地理教師本身都沒能對初中地理教學給予足夠的重視。為此,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專業(yè)素質一直處于停滯不前甚至是下滑的狀態(tài),更談不上發(fā)展了。
(三)地理學科適合開展研究性學習
地理學科是一門多學科、跨領域、門類復雜的綜合性學科,是非常適合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門課程,適合學生進行研究的問題俯首皆是。如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課中“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某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民居與氣候的關系”、“我國民族分布特點的歷史原因”等就非常適合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三、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征
(一)具有主動性
研究性學習不能只是流于形式,必須是學生主動參加活動。因此,從心理學角度看,研究性學習要顧及學生主體的好奇、興趣、疑問,教師要注意挖掘。
(二)具有問題性。
“研究學習”最大的特點就是把思維的空間交給學生,它強調了學生自主把握知識的生成過程,然后運用知識去自主解決問題,以解決問題為主線。
(三)具有開放性。
研究學習要面向全體學生個性發(fā)展,同時學習目標也具有開放性,在內容上也是開放的。研究學習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豐富多采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性表現,其評價標準也不是唯一的,具有多元性,因此其活動過程與結果均具有開放性。
(四)具有生成性和創(chuàng)造性。
在研究學習過程中,就是把思維的空間交給了學生,那么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會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新思維、新創(chuàng)意、新設計。同時,周圍的客觀環(huán)境也會有新的變化,對此,教師要隨時發(fā)現活動過程中產生的新情況并善于捕捉,以促使學生興趣的火花不斷迸發(fā),使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
四、地理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策賂
研究性學習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研究活動,其本質還是學生的一種學習方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和關心的問題選擇課題開展探究實踐活動,教師應給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使其有興趣、有勇氣、充滿自信的施展各自的才能。
中學階段的研究性學習關鍵在于教師一定要將學生引導到一個問題的情景中去,促使學生自主發(fā)現問題、自主探討、自主解決切不可取而代之。研究性學習一般以小組形式開展,由學生自由結合,但應本著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堅持人人都參與,不能排除差生,但教師應當予以適當的調整與指導。對學生的學習,教師應給予一定的評價。地理學科的研究性學習,不僅要注重探究學習的過程,而且也要注重課題研究的結果。因此,教師要運用各種形式對學生的研究情況有序進行跟蹤評價,避免研究過程的失控和研究結果的偏失。
中學地理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應本著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原則,以課文內容為基礎,結合社會新聞、時事選擇適宜的課題開展研究性學習;聯(lián)系生活實際,運用多種知識選擇適宜的課題;結合社區(qū)環(huán)境,配合社會活動開展實踐調查的研究;在教學內容中增加一些科學探索史,啟發(fā)學生思辨的內容;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中要講究“五動原則”:要動嘴、常動腿、愛動腦、勤動手、多動眼 。
五、研究性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局限性
任何一種教學方式、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研究性學習也不例外。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是希望教師在地理教學活動中要從地理學科教學實際出發(fā),積極地、適量地選用這種學習方式,以便充分發(fā)揮它所固有的優(yōu)越性,但不能誤認為地理教學應以研究性學習方式為主。事實上,研究性學習方式雖有許多優(yōu)點,但由于受學科教學目標、教學時間、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局限,其優(yōu)點難以在學科教學中得以充分發(fā)揮。如這種方式更適合于小班授課和開展小組討論,目前的班級教學規(guī)模難以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同一個教學內容的全部探究過程;在傳統(tǒng)的教學任務還沒有相應改革的情況下,課時不足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個突出矛盾;研究性學習更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難以使學生獲得比較系統(tǒng)的學科基礎知識;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識都適合研究性學習這種方式;研究性學習還要求比較充足的教學設備和課外教育資源;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條件變化不大的情況下,要實現教師教學行為方式的重大轉變,從而指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還需要有一個較長過程。
六、結束語
在新的課程理念中,學生學習知識不再是簡單地對教材中既定知識結論的接受和記憶,課程知識成為學生反思、批判、運用并促進學生重新理解的材料。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走向“研究性學習”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順應了這種趨勢。在地理教學中適切性地應用研究性學習既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地理學科、地理教師發(fā)展的需要,更是學生發(fā)展的需要。但是,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 新的成功經驗和突破性進展還比較少,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所以我們在今后的實踐中還要不斷摸索、不斷探討、不斷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王升 主編《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謝樹平《研究性課程的構建》教育研究,2001,(6)
[3]霍益萍,研究性學習:試驗與探索,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5
[4]卞因圣,地理研究性學習的課題設計,地理教學2002年第8期
[5]陳式如,研究性學習起步階段的實踐探索,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2年第5期
[6]盧曉旭,重視教材中案例,開展研究性學習,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