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振華
快樂的人總是受歡迎,更加成功,甚至更加長壽。其實,我們卻常常忽視了對快樂秘密的思考。
金錢不能帶來快樂
有調查表明,在人均GDP已經超過1萬美元的國家中,個人富裕狀況對生活滿意程度的影響已經非常小。金錢除了可以幫助人們謀生之外,根本無法買到所謂的快樂。《福布斯》雜志中所列的那些美國最有錢的人并不比賓夕法尼亞的阿米什人快樂多少,雖然后者不像前者那樣擁有豪華的住宅,豐盛的美食。這項以7分為滿分的快樂指數統(tǒng)計表明:這些富豪和阿米什人的平均快樂指數都是5.8。另外的一個例子是,一群富裕的國際學校學生的平均快樂指數是4.9,而生活在印度貧民區(qū)的窮人的平均快樂指數是4.6,相比而言,財富給前者帶來的快樂也就多那么一點點。
經濟處境的差異如此巨大,而快樂程度卻為何所差無幾呢?其實,人類在適應自我環(huán)境方面所擁有的能力是驚人的,這種現象被稱為人類的“心理免疫系統(tǒng)”。有研究者將一組經歷了大悲大喜的人,比如中了彩票大獎的人和因車禍而癱瘓的人,進行比較,發(fā)現他們存在著“心理免疫系統(tǒng)”的現象。盡管經歷車禍的人認為,他們現在不如以前快樂,而彩票中獎者則明顯認為他們現在比過去快樂。但與那些既沒有彩票中獎也沒有遭遇車禍的人們相比,這三組人們的快樂程度并沒有太大的區(qū)別。
空閑時間可能不快樂
人們往往以為,一旦擁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他們就會變得更加快樂。但是,空閑時間的作用真的是被夸大了。科學技術的進步讓人們從繁重的腦力和體力勞動中解脫了出來,我們擁有的閑適是我們上幾代人怎么也想象不到的??墒牵{查發(fā)現,今天的美國人卻并不比50年前的美國人快樂多少!有人指出,空閑時間本身并沒有問題,問題出在人們處理它的方式上,其中重要的一點是,人們把大量空閑時間用在看電視上??措娨暿乾F代人排遣寂寞、消磨時間的主要方式,特別是娛樂放松的節(jié)目。我們很容易樂開懷。不過。美國馬里蘭州大學的社會學家近期做的一項研究卻表明,看電視在短期內雖然可以增加人的滿足感,但長期看來,它對人的快樂程度卻沒有什么積極影響。甚至會產生一種病態(tài)效應。你看了半天電視,卻感到更加無聊,于是你可能覺得應該看更多的電視。研究人員認為,任何一項沉迷性的活動,只能在短時期內帶來快樂,長此以往,它卻引發(fā)著內疚和憂愁。
基因決定50%的快樂
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快樂,殊不知快樂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最新研究顯示,快樂在較大程度上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為,遺傳在較大程度上決定我們是否快樂。英國愛丁堡大學和澳大利亞昆士蘭醫(yī)學研究所的心理學家發(fā)現,一個人是否快樂決定于性格特征,而性格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遺傳因素以及他的生活環(huán)境;基因對人的快樂大約起50%的作用:善于交際、活躍、情緒穩(wěn)定、勤奮和富有責任感等與遺傳有關的性格特征與人的快樂程度密切相關。這個結論是研究者調查了973對成年雙胞胎的有關數據做出的。他們發(fā)現,通常情況下,比起異卵雙生,同卵雙生的雙胞胎性格更相像;而在回答自身快樂程度時,他們的答案也更相近。這就意味著??鞓泛托愿裼泻軓姷倪z傳因素,進一步的研究表明:性格和快樂不僅僅是共存的關系,事實上,天生的性格決定了快樂的程度。那些在關鍵性格特征(例如外向、冷靜、責任心等)上相似的雙胞胎,快樂程度也相似,相反,當他們的關鍵性格特征不同時,快樂程度也會不一樣。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行為遺傳學家利堅博士,經過分析1500對雙胞胎發(fā)現,即使他們中的一個做大學校長,另一個做水暖工人,或一個有博士學位,另一個連高中都沒畢業(yè),同卵雙胞胎對人生的滿意程度完全是相同的。利堅判斷,這跟同卵雙胞胎遺傳基因完全相同有關。美國健康營養(yǎng)檢測中心對6000名男女志愿者進行了長達10年的實驗,研究顯示,一個人的典型情緒不會隨時間而改變。換言之,相對比較快樂的人,10年后還是會比較快樂,悲觀的人也會繼續(xù)相對悲觀。
打消那些“快樂”的念頭
如果金錢不能帶來快樂、看電視可能是我們不快樂的隱患,而個體的快樂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決定的,至此,我們或許有些迷惑和沮喪:我們追求快樂的方式豈不太貧乏和被動了,究竟該怎樣讓自己快樂?答案卻是:打消那些讓你變得快樂的念頭吧!
美國肯塔基大學的蘇珊娜·西格斯托姆博士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它打破了傳統(tǒng)上有關追求快樂的法則,表達的是這樣的觀念:只要你懷有讓自己變得快樂的企圖,或者刻意對自己的快樂狀態(tài)進行監(jiān)控,這些都會對快樂的真正出現產生阻礙。其中一個實驗是這樣進行的:實驗的任務是聽一首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有三組被試參加,一組被試要求只聽音樂就行了,另一組被試要求通過聽音樂而讓自己更加高興,最后一組被試要求在聽音樂時隨時注意自己快樂程度變化的情況。令人驚訝的是,研究者發(fā)現,只有第一組被試在聽音樂后快樂程度增加,而第二組和第三組被試聽完音樂后,他們的快樂程度并沒有明顯增加,也就是說,隨興自然的狀態(tài)最好。等待快樂,往往會讓你失望。因為你想讓自己快樂起來的企圖,已經對你構成了一種傷害。也就是說,如果你總是不斷地試圖讓自己更加快樂,或者一直在注意自己是否快樂,你就會離真正的快樂越來越遠了。
放棄追求快樂念頭的另外一個原因是:追求快樂的意圖可能說明你還是不夠快樂或不夠積極,因為快樂的人原本就是快樂的,他們天然不會將快樂作為一個目標。
樂觀并非總是最佳策略
可以看到,樂觀者常常把日常生活中的積極事件歸因于自己。他們認為,引發(fā)積極事件的因素都是在自己的能力控制范圍之內,而且,他們認為,這些因素日后會持續(xù)存在,為他們能成功應對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情境起促進作用。因此,這種樂觀的解釋風格能夠讓他們積極地看待生活中好的一面。同理,在經歷消極事件或者面對令人不快的情形時,樂觀的人會將這歸因于外部、暫時性和與情境有關的因素。這樣,他們會對未來繼續(xù)保持自信樂觀的態(tài)度,重要的是,由此帶來對事情的積極處理很有可能讓他們的積極展望得以實現。換句話說,樂觀可以產生積極的自我實現預言,并激勵人們去追求成功。但是,這些認知和歸因卻并不總是現實的、靈活的。盲目樂觀的解釋風格可能會產生負作用,甚至導致危害性的影響,尤其是那些大家公認的特別樂觀的人,往往將自己置于較高的危險之中,因為他們可能低估這些風險的潛在危害。比如,你相信自己是一個好司機,但可能會不系安全帶而一路飛車:你相信自己不會得心臟病。便可能會放棄鍛煉而胡亂飲食:你相信自己不會毒品上癮,便可能會大膽試驗毒品而最終上鉤。更令人警惕的是,人們尤其對那些自以為可以控制得住的事件抱有更加樂觀的態(tài)度。比如性病、糖尿病、中暑等等。這些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安全的性行為、健康飲食、體育鍛煉、避免陽光直射等行為進行規(guī)避。但是,如果你認為自己不會遇到這些問題而讓自己失去警惕。如果你感覺自己不怕中暑而使自己在缺水或過熱時仍然渾然不覺,又會發(fā)生什么情況呢?事實上,你將看到一種頗具諷刺意義的結果:樂觀令你面對一系列問題,而這些問題本可因你不樂觀而避免。
此外,樂觀者面臨出現負面的結果時,他們也不太可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這是因為,他們會將風險因素歸因于外因。不現實的樂觀者無法承擔責任。無法去正確地分析客觀情況。判斷哪些是自身的、持續(xù)性的和普遍性的原因,哪些原因確實可以歸為外部、暫時性、與具體情境聯(lián)系在一起的。例如,在發(fā)生事故的時候,如果安全工程師采用樂觀的解釋風格,將事故歸罪他人或其他原因,而不是完善和加強安全管理,這是極不負責任,而且非常危險的做法。
可見,樂觀者對未來充滿積極的期待,他們對自我和生活的感覺很好,但這并不是任何情形下的最佳策略。對自我和未來的良好期望,有時會讓你付出代價。我們應當想到:個體首先要對客觀現實進行正確的評價,然后再選擇是否該應用樂觀的解釋風格。(文章代碼:2117)
責任編輯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