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健
北京東城區(qū)五四大街路北,有幢于1918年建成的磚木結構的5層老樓,墻體用紅磚砌就,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運動的策源地——北大紅樓。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清代京師大學堂,始建于1898年,全部招收在京官員。校舍在景山東街的馬神廟四公主府。京師大學堂是戊戌變法僅存的碩果。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稱國立北京大學。從1916年起,學校在沙灘興建學生宿舍樓,因大樓通體用紅磚砌成,故稱紅樓。1918年8月紅樓建成后,改用作北京大學校部、圖書館和文科教室,是北大文學院所在地。紅樓坐北朝南,呈“工”字形,連地下室總共5層,東西面寬100米,主樓進深14米,東西翼樓南北長各34.34米,總面積1萬平方米。
紅樓孕育了偉大的五四愛國運動。1917年1月,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他按照西方資產階級國家的大學模式和教育方針,對舊式北京大學進行整頓和改革,主張各種思想“兼容并包”,提倡學術民主。他聘請陳獨秀到北京大學擔任文科學長,同時聘請李大釗、胡適、魯迅等新派人物到北大執(zhí)教。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刊《青年雜志》(后搬到紅樓,于1916年9月更名為《新青年》),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一場以民主、科學為旗幟,向傳統(tǒng)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戰(zhàn)的新文化運動,揭開了20世紀初中國思想解放運動的序幕。北京大學形成了以《新青年》編輯部為核心、以眾多新派人物為團體的新文化陣營,并促使進步社團和進步刊物的大量涌現。紅樓因此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營壘。1919年,這里曾孕育了偉大的五四愛國運動;以李大釗、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這里播撒了中國革命的火種。
紅樓是新文化運動的發(fā)源地。1911年的辛亥革命一舉推翻了綿延千年的封建王朝,新文化運動卻要摒除同樣綿延千年的精神黑暗和蒙昧。新文化運動參與者眾多,彼此的志向、志趣并不一致,將新文化運動簡單地定義為全盤推翻中國舊有文化,以西方文化為藍本重塑中國并不準確。我們大致可用陳獨秀在《青年雜志》(即后來的《新青年》)的宣言作為理解新文化運動的題眼:“……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一路跌跌撞撞走來,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作為近代西方文明的原動力,理所當然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不二選擇。
紅樓是知識分子的。著名教育家、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先生有言:“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北贝笈c紅樓恰是這句名言的最佳注腳。雖然紅樓在建成后的30多年中都是北京城最高和最有現代氣息的建筑之一,但其盛名決非源自建筑領域,而來自曾經生活工作并思想于此的那些煌煌的名字:蔡元培、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錢玄同、傅斯年、毛澤東……紅樓容納了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李大釗、王光祈主辦的《少年中國》,傅斯年、羅家倫創(chuàng)刊的《新潮》?!缎鲁薄飞踔辆驮诩t樓地下室印刷。
紅樓也是普通民眾的。蔡元培倡導“平民教育”,創(chuàng)辦了“校役夜班”和“平民夜?!薄?918年冬天,北大在天安門舉行“慶祝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勝利演講大會”,蔡元培兩次發(fā)表《勞工神圣》的演說。在他邀請下,李大釗、陳獨秀、胡適、馬寅初紛紛演講。蔡元培把這次對民眾的演講活動,稱為中國“平民大學的起點”。
紅樓從“五四”到共產主義。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協(xié)約國”的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作為勝利者的中國人還沒來得及品嘗些許喜悅,“巴黎和會”上列強已決意犧牲羸弱的戰(zhàn)勝國中國,將戰(zhàn)敗國德國在華利益轉給日本。消息傳到國內,北大學子悲憤難抑。1919年5月4日,他們走出紅樓,發(fā)出了中國現代史上第一聲吶喊。
走進紅樓第二閱覽室一層西側是報刊閱覽室,報架上陳列著《大公報》、《民國日報》、《國民公報》等許多當時的報紙。這也是毛澤東工作過的地方。毛澤東1918年秋天來北大圖書館當助理員,每天在這里負責登記新到的報刊及閱覽者的姓名,管理15種以上的中外文報紙。一張表格顯示,當時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在北大的收入分別為600、300、120銀圓,毛澤東每月收入8塊銀圓。與毛澤東同齡的梁漱溟當時已是北大教授。顯然,毛澤東算不上紅樓的風云人物,然而,正是這位不起眼的圖書館助理員,后來改變了中國的命運。毛澤東在紅樓工作期間,正值北大思想和學術都非?;钴S的歲月,他利用工作之便,廣泛涉獵各種社會思潮,結識了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等人,加入了少年中國學會,聽過邵飄萍等人的新聞講座,是《新青年》和《每周評論》的忠實讀者。毛澤東在探索中,最終放棄了原來所贊同的無政府主義主張,建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走進紅樓,最引人注目的是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所參觀的幾間展室,大部分是圖片和文字介紹?!拔逅那耙埂笔亲钚抡钩鰞热?,時間凝固在1919年5月3日夜,地點是紅樓一樓緊鄰李大釗辦公室的新潮社活動室。1918年歲末,在北京大學紅樓圖書館的這個房間里,深受《新青年》影響的傅斯年、羅家倫、顧頡剛等北大學子,在蔡元培、陳獨秀、胡適、錢玄同、李大釗等師長的直接指導與幫助下,成立了新潮社——北大第一個學生社團。活動室墻上,掛著蔡元培手書的“新潮”二字及新潮社章程。四周依墻列著用竹竿挑起的3000多件白底黑字布面標語以及中華民國的五色旗,長條桌上擺著鐵皮喇叭、水壺、筆墨紙硯,一張寫有“中國是中國人的中國”字樣的標語晾于桌上,似乎墨跡未干,一方硯臺下面壓著羅家倫剛剛起草的《北京全體學界通告》,通告疾呼:“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室內桌子上、架子上及地上則滿是寫著口號的白布條幅。看起來像一切都準備好了,人剛剛撤離的樣子。90年前,羅家倫等新潮社負責人,帶領新潮社成員,緊張地準備第二天游行的場景歷歷在目。新潮社活動室作為紅樓“五四”期間學生運動的“指揮部”,吶喊聲猶在耳邊。駐足新潮社社址前,仿佛身臨五四運動的前夜,或者是五四運動的當天,傅斯年、羅家倫等已帶著游行隊伍走上街頭,學生們還會回來。紅樓內的一個臨時展廳展示“五四”名人影像、手跡的收藏大家,對散落于民間的有關五四運動的名人書信、題詞、照片等,多有收藏。他收集到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蔡元培等“五四”靈魂人物的墨跡,以及齊白石、于右任、徐悲鴻、郭沫若等文化名人的簽名照、手跡。這些文物,歷經戰(zhàn)亂、災害和政治動亂仍能留存于世,更顯彌足珍貴。
五四運動既是提倡民主與科學、解放思想的偉大文化運動,又是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政治運動,它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和重大意義。進入紅樓,就等于走進了歷史,在不大的空間中,能領略五四運動的真情實景,能聽到學生們的吶喊聲,進而能切身感受到至今光芒不滅的五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