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 惠
摘要:中學思想政治課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由于其學科本身復雜而高深的特點和性質,決定了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科知識教育與德育教育相結合。要使該課程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注重實踐性和開放性,同時必須全面貫徹和努力實施素質教育。
關鍵詞:新課程思想政治素質教育
前言
中學思想政治課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由于其學科本身復雜而高深的特點和性質,必須按照中學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把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提高覺悟當作教學目標,改革單純的知識傳授功能,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其創(chuàng)新能力。
一、當前中學政治教學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教育的理念、方式、方法難以適應時代的要求,背離了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學不斷僵化保守,這已經成為了制約國家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教學方法改革節(jié)奏慢
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有的教師還在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來教新教材,存在著教學方法改革節(jié)奏慢一拍的現象。在政治學科的教學改革中,教學方法的改革已經非常重要,這就要求教師需要改變“一只筆、一塊黑板、一張口”的政治課堂局面,改變傳統的“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法,使我們的政治學科教學呈現出了生機和活力,特別是新教材使用以來,廣大政治教師應該深刻意識,只有在教學方法改革上取得突破,才能適應政治學到的發(fā)展要求。
(二)盲目追求教學手段的現代化
教學手段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教學中提倡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但是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特別是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運用,應該用在當用處。但是當前有的課件技術含量很低,還有的課件其實就是黑板板書的搬家,根本沒有起到通過文字、圖像、聲音等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
(三)部分教師知識面狹窄、不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
教學改革要求廣大教師成為一個具有跨學科知識、綜合型的教學工作者。有的教師專業(yè)基礎知識不厚實,又欠缺相關學科知識,因此在教學中不能做到游刃有余。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人,這一問題有待解決。因為,新課程改革設置了綜合性的學科,增加了綜合實踐課以及研究性學習等內容。過去那種只掌握本學科領域內的知識、單一能力型的教師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要求。
(四)教學基本功不夠扎實、教育教學能力不強等問題
有的教師對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和把握缺乏經驗,課堂調控和應變能力較差,有的教師不注意協調師生關系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這主要是由于在高等教育領域中師范教育出現偏差,過于重視了多媒體設備的使用而忽視了傳統的三筆字和板書設計的鍛煉,使師范生形成了對多媒體的依賴。
二、新課程下的中學政治教學實施策略
創(chuàng)新意識、素質教育理念在目前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已經嚴重制約了我國對青少年的培養(yǎng)和綜合教育。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為適應新課程下的中學政治教學,應從以下幾方面重點加以改進:
(一) 樹立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義務教育階段的政治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將親身感受的實際問題變成書本內容并進行解釋與運用的過程,進而讓學生在獲得對知識理解的同時,使其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基于這樣的理念,政治課程從知識與技能、現實問題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tài)度等四個方面樹立其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二) 選用開放性教學內容
新的政治課程改革強調,政治學習并不是單純的解題訓練,現實的和探索性的政治學習活動要成為政治學習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開放性的教學內容首先表現在開放題的應用上,以開放題為載體來促進政治學習方式的轉變,彌補了政治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主體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的不足。政治開放題的類型很多,在開放題的使用中要注意開放題中所包含的事件應為學生所熟悉,其內容是有趣的,是學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過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夠解決的可行的問題;開放題應使學生能夠獲得各種水平程度的解答,學生所作出的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開放題教學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 建立互動型師生關系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不再是單一的接受式學習,而更多的是學生體驗式學習。政治教學是政治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實際上是師生雙方以自己的固定經驗來了解對方的一種相互交流與溝通的方式。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的目標重心在于改變學生、促進學習、形成態(tài)度、培養(yǎng)性格和促進技能發(fā)展,完成社會化的任務;學生的目標在于通過規(guī)定的學習與發(fā)展過程盡可能地改變自己,接受社會化。
(四) 采用多樣性教學方法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政治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政治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政治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政治知識與技能、政治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政治活動經驗。因此要求教師在政治教學中要采用多樣性教學方法,大致可歸納為四類:教師引導、實踐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①教師引導。盡管中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歷與知識基礎,但他們學習得更多的是人類文明的間接經驗;盡管他們在學習上處于主體地位,但這并不能削弱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反而對教師的組織、引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法律”、“基本政策”等,作為約定俗成的間接抽象知識,如果讓學生自行探索,將耗時費力且低效,而老師只需適當引導即可解決。
②實踐操作。中學生的思維在很大層面上借助于間接知識與直觀感受,有時簡單的操作活動與實踐經歷即可幫助他們理解抽象的理論。因此,說百句不如動一動,教師應善于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
③自主探究。學習過程是一個對外界知識的內化過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探究非常重要,自主探究作為新課標理念下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應充分給予學生這種權力。
④合作交流。教學過程就是一個合作交流的過程。教學中教師應處理好師生之間的關系,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多利用小組學習、活動游戲等方式,促進學生的合作與交流,一方面使得學生能學習更為高效;另一方面也能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習慣、交流能力,更好地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五)提高中學政治課教師的自身素質
中學政治課要實施素質教育,關鍵的環(huán)節(jié)是要大力提高政治教師的自身素質。為了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中學政治課教師應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應具有前沿的思想觀念,要敢于開拓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在當今這個多元化的世界,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知識、新信息迅速傳播,站在教育教學第一線的政治教師;應轉變觀念,有較高的人格魅力。引導學生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活動;應具有較強的社會活動和組織能力。
三、結語
思想道德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隨著社會發(fā)展、時代進步,中學政治課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必須與時俱進,進一步適應新課改的需要。我們每一個從事中學政治課教學的老師,在政治課教學上要永不止步,不斷地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進行認真地總結、探索。
參考文獻
[1] 王海斌.新課改背景下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問題與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07,(10).
[2] 李志宏.充分發(fā)揮情感的功能——論新課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課的情感教學[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02)
[3] 張向林.潤物無聲——淺析中學政治教師的德育方式[J].新課程研究,2007,(09).
[4] 許杭建,王長軍.新課程理念下的中學政治教學策略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7,(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