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統籌 宋云華
“非遺”,是什么?
是非常遺憾吧。
在制作本期專題之前,本刊編輯部就“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稱進行過簡單調查。答案五花八門,這一個最叫人啼笑皆非。
盡管國家頒布“文化遺產日”已經四個年頭,但大眾對“非遺”仍然缺乏常識理解,這的確讓人感到非常遺憾。但是,當我們跳出常識理論的框架,審視這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不得不嘆息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上我們所處的尷尬境地。
還記得2004年至2005年間,韓國端午節(jié)申遺事件在中國學術界和民間都產生了極大的反響。最讓人感觸的,并不是當初國人的群情激動,而是事后的漠然與回歸,我們的端午節(jié)依然只是“粽子節(jié)”。與此同時,韓國卻將“江陵端午祭”作為當地民間文化的盛會,完整地傳播著傳統形式與文化精神。
來自四川成都的一則新聞報道曾稱,政府不惜斥巨資打造總占地近五千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公園,不到一年時間,已經變成一座空城。這座國家級“非遺公園”,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個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展示為主題的國家公園,在2007年的第一屆非物質文化遺產節(jié)上曾經大顯風頭。據稱,直到2009年6月,這里才會因為“非遺節(jié)”而熱鬧。
我們總在一些外化形式上大張旗鼓,又在精神堅守中頹下陣來。
“若干年后,你們中國人要到我們這里來研究你們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币淮螌W術交流會上,外國學者說。這刺痛的不應該只是中國學者的心。通俗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點也不沖秘,它就存在于我們田間地頭哼唱的山歌里,家里貼的年畫上,過年剪的窗花中……涉及老百姓生活里的方方面面。關于“非遺”。應該讓他從民間來,回到民間去。正如著名作家、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所說:民眾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是文化的主人。如果民眾不珍視、不愛惜、不保護、不傳承自己的文化,文化最終還是要中斷與消亡。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精神的DNA,斷層和失根的文化可能使我們游蕩在靈魂難以找到精神家園。
6月13日,我國第四個“文化遺產日”,我們以“何”的形式作法常規(guī)的提醒,倘使國家文化遺產日成為全民的文化遺產日,倘使國家舉措能轉化為每一個公民自覺的文化行為,這一期的“何”也就有了意義。
但愿,信念不在,信心還有。
但愿,人人都不缺位。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
答:通俗而極端地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古人曾經的生活文化。未來,我們的生活文化也有可能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生態(tài)家住潮煙里
素素
在浙江象山石浦鎮(zhèn),農歷三月二十三是個特別的日子,所有的漁民停下手中的事情,來到東門島的媽祖娘娘廟、停滿漁船的碼頭邊,期待一場盛大的祭祀儀式。這一天,龍燈、魚燈、馬燈、媽祖像在歡快熱烈的鼓樂聲中巡游漁村的大街小巷……整個漁港彌漫著感恩的濃烈氛圍。這就是當地著名的“開洋節(jié)”。
石浦鎮(zhèn)與海相鄰,石浦人世世代代都以海為生,千百年來積淀了濃厚的漁文化。據載,自秦漢以來,石浦的海上就有商賈往來,這里一度成為浙東漁商中心。如今,石浦是浙江唯一的國家六個中心漁港之一。相傳古時候,夏季休漁季節(jié),漁民按慣例不出海。有一天,一位漁民說媽祖托夢“海上有大魚群,能捕滿艙”。起初人們不信,后又有漁民做了同樣的夢。漁民將信將疑,開船出海,果然捕了滿艙魚。人們感念媽祖恩澤,大修媽祖廟,祭拜媽祖,并逐漸形成了習俗,此后每年農歷三月甘三為“開洋節(jié)”,并且每年農歷六月廿三為“謝羊節(jié)”,也以祭拜媽祖為主。
千百年過去,古老漁港小鎮(zhèn)的人們仍然靠海生活,造船、捕魚、烹制、交易、運輸同時,他們保留著傳統的習俗感恩大海,歌謠、漁舞、禁忌、祈禱等,漁文化的印記烙在每一個生產環(huán)節(jié)和生活細節(jié)之中。在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象山共有四項入選,其中以石浦為代表展現漁文化的就有三項:石浦媽祖信仰及迎親習俗,象山漁民開洋、謝洋節(jié),象山曬鹽技藝。面朝大海。石浦人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
“蜃雨腥風駭浪前,高低曲折一城圓。人家住在潮煙里。萬里濤聲到枕邊?!鼻迦岁惐獙懯值闹裰υ~,石浦人就是在這個神仙一樣的境地創(chuàng)造了豐厚的文化。
文化遺產: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卉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可移動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huán)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qū)、村鎮(zhèn))。
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傳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兼具空間性和時間性)。
包括:
1口頭傳說,包括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
2表演藝術。
3民俗活動、禮儀、慶典。
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與實踐。
5傳統手工藝技能。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怎樣的危機?
答:大致分幾種情況:受新興娛樂活動沖擊,傳統娛樂活動受眾減少,或逐漸消失;一些掌握絕活的藝人年齡老化,后繼乏人,一些依靠口傳心授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有些地方成為旅游勝地后,文化遺產遭到破壞,使保護工作不堪重負;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純商業(yè)化運作,導致粗制濫造現象泛濫。
[困局]
佛前繁花
兮悅
每年藏歷的正月十五,藏區(qū)各大寺院都要舉行酥自花藝術展覽。傳說,1409年藏倒佛女格魯派開創(chuàng)者宗喀巴大師在西藏開祈愿大法會時,夢見荊棘變成明燈,雜草化為鮮花。宗喀巴認為這是仙界在夢中的顯示。于是,用酥油塑成花卉樹木,奇珍異寶,再現夢境,連同酥油供燈奉獻在佛前。
西寧是漢藏文化的重要融合地,位于城郊的塔爾寺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塔爾寺有兩個酥油花院,即“杰宗曾扎”(上花院)和“貢茫曾扎”(下花院),專門培養(yǎng)酥油花藝僧。在酥油花殿里,只見有空調設備的玻璃罩里,酥油花正在綻放,仿怫有立體感的雕塑。
酥油花集雕塑藝術之大成,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而目規(guī)模宏大,內容豐富多彩,許多造型取材于歷史和神話傳說故事。藏歷正月十五,塔爾寺會舉行盛大的酥油花藝術展覽。在裊裊的桑煙和陣陣的法號聲中,各種形態(tài)逼真的神仙、人物、鳥獸和五顏六色的花草樹木等酥油雕塑作品形成了一幅布局完整的立體畫面。精美的景觀、精湛的技藝使無數的善男信女和觀光游客,倘徉于花海人流中,流連忘返。
酥油花的制作過程十分復雜與艱苦。制作酥油花是在寒冷的季節(jié),室內溫度也在零攝氏度以
下,由于酥油一遇熱就會化掉,即便是人的體溫酥油也承受不起。為便于雕塑成形,制作酥油花的僧人們,不得不把雙手放到冰水中浸泡,等到雙手冰涼之后才用幾近麻木的雙手,捧起酥油開始艱難地雕塑。上、下兩院每年制作酥油花要用去約500多公斤酥油。
酥自雕塑因制作繁難,創(chuàng)作條件艱苦,很難吸引年輕人,藝僧正在逐漸減少。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通過制定評審標準并經過科學認定,建立國家級和省、市、縣級非物質史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由國務院批準公布。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由同級政府批準公布,并報一級政府備案。
三、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答:國家確定的方針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到傳統文化新的表達方式。如果,讓梁祝傳說成為一種愛情信仰,讓馬頭琴成為一種思念,它們自然會流傳下去。
[比較]
活態(tài)的永恒
雷宇
以民歌為例,許多文化工作者花大力氣去尋找民間歌手,記錄他們原生態(tài)的歌曲和唱腔,結果凡是唱得好的民歌手都進了旅游區(qū),幾年以后不斷異化,這些源自生活的藝術形式最后與實際生活距離越來越遠。
湖北宜昌市長陽縣80多歲的農婦孫家香,一輩子生活在山村里,從小軎歡從父母或鄉(xiāng)鄰那里聽故事,然后按照自己的實際生活體驗消化吸收,用樸實生動的口語轉述出來。老人家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認得,卻能講述600多個故事。老人被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授予“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稱號。2003年夏,當地政府請她出山,住進縣“光榮院”,每月補貼200元。
華中師大從事民間文化研究的林繼富博士從1997年開始一直“跟蹤”研究孫家香,收集了她前后講過的幾百個故事。他通過比較發(fā)現,出山后,離開鄉(xiāng)土情境和鄰里社會的孫家香,口中那些散發(fā)著泥土芳香的故事漸漸少了,過去激情講述故事的場面不再出現。她開始迎合山外人的口味,講些比較時尚現代的故事。同樣在宜昌市,民間故事傳承人劉德培1984年后沒離開過家,按月享有政府提供的生活照顧費。他活躍于鄉(xiāng)鄰之間,故事一直保持原有特色。
最近,蔡國強被某機構評為“2008中國當代藝術最具學術價值藝術家”。評委們認為他將中國傳統的“火藥”文化脈絡,創(chuàng)造性地重新梳理,展現了征服世界的藝術表現力。無論是迷戀、繼承、轉譯,蔡國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fā)揚傳播無疑是值得非遺保護學習的。
蔡國強說過,他非常迷戀中國的傳統文化,他最成功的地方在于找到傳統文化新的表達方式。讓馬頭琴變成一種思念,梁祝傳說變成一種愛情信仰,它們自然會流傳下去。
四、人亡藝絕的宿命?
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fā)展中,總有那些人亡藝絕的事情讓人遺憾。高爾基說:“一個民間藝人的逝世,相當于一座小型博物館的毀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去世后,如何接續(xù)文化“香火”,值得我們思索。
[紀實]
與時間賽跑
王波
2月17日早上7時,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秘書長王山便領著十幾號人,載著大大小小的攝像設備,冒著小雪出發(fā)了,目的地是河北省曲陽縣。有人建議雪后天晴再去,但王山拒絕了,在他看來,“時間已經等不及了”。
只是車還未駛出北京,王山便接到電話:他們前往拍攝的對象盧進橋大師昨晚突然昏迷,凌晨已被送到北京救治。
為了拍攝這位全國石雕專業(yè)唯一的一位國家級大師,他們已整整等待了3年零7個月。2005年,王山接任秘書長不久,便意識到在世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們個個年事已高,決定組織拍攝一部專題紀錄片,對大師們的技藝進行搶救性拍攝,為后世留下一些影像資料,以防“人亡藝絕”。
盧進橋被確定為第一個拍攝對象。當年7月,開拍儀式在北戴河隆重舉行18寸年78歲的老人作為大師代表發(fā)了言,但此后他始終沒能等到攝制組的到來。由于資金難以到位,專題片拍攝不得不擱置。2009年資金終于到位,拍攝工作才在2月17日重新啟動。接到電話后,王山決定先在曲陽拍攝完相關素材,第二天返回北京再到醫(yī)院采訪盧進橋本人。然而還沒等他們趕到醫(yī)院,大師已宣告不治。
歷史有些驚的相似。本刊編輯部擬在今年推出刺繡工藝大師蘇獲的專題報道,報道未能成行,湖南卻傳來消息,大師已于3月5日病逝。這位湘繡開拓者、現代麻繡首創(chuàng)者悄然離去,留下無盡唏噓和遺憾。(詳細報道見本刊“大師”欄目)
五、為什么需要代表性傳承人?
答:為有效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鼓勵和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
[訪談]
千挑萬選傳承人
魏運亨
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千姿百態(tài),自稱為“傳人”和大眾認可的“傳人”不計其數。怎樣選出具有代表性傳承人呢?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評審委員會成員烏丙安教授曾參與過兩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評選工作。烏丙安對此進行了解答。
問:代表性傳承人是從哪些人中產生的?
烏丙安:我國分國家、省、市、縣4級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體系,所以,代表性傳承人相應地分為4級。
問:由誰來評定?
烏丙安:為了做好這項工作,專門設立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評審委員會。該評審委員會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評審委員會的基礎上吸收有關領域專家共同組成。
問:代表性傳承人的評審標準是什么?
烏丙安:確定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有嚴格的評審標準:一是完整掌握該項目或者其特殊技能;二是具有該項目公認的代表性、權威性與影響力;三是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培養(yǎng)后繼人才。在這個總標準下,各門類又分別有各自的標準。
問:對照國家級保護名錄和國家級傳承人名單,有項目而無代表性傳承人的情況不少。比如,雜技與競技一類,保護名錄上的項目有17項,但只有10項有代表性傳承人。這是怎么回事呢?
烏丙安:寧缺毋濫。一般來說,國家級傳承人每個項目認定1至2人,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以傳統戲劇為例,已列入遺產名錄的劇種項目有92項,既包括京劇、評劇、粵劇這樣影響廣泛的劇種,也有雁北耍孩兒、目連戲這樣的地域性民間戲。
通常小劇種選定一兩位代表性傳承人還比較容易,大劇種選擇起來難度較大,行當包括生旦凈末丑,行當中又分不同流派,不僅傳承譜系多,而且傳承方式發(fā)生了一些變化。為此,評審標準中既有“溯源3代以上師承關系”的條款,同時,增加了“具有30年以上從藝經歷”的條件。
經過各方面的努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個個實至名歸。像昆曲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侗族大歌、龍
舞、獅舞、皮影戲、傳統剪紙等項目皆享譽中外,其代表性傳承人的技藝,嘆為觀止。
六、傳承之路在哪?
答:傳承途徑大致分為四種:群體傳承;家庭(或家族)傳承;社會傳承;神授傳承。群體傳承體現在風俗禮俗類、歲時節(jié)令類、大型民俗活動;家庭(家族)傳承主要表現在手工藝、中醫(yī)以及其他一些專業(yè)性、技藝性比較強的行業(yè)中;社會傳承有師傅帶徒弟、無師自通兩種情況,在戲曲和曲藝界比較常見;托夢說、神授說在我國史詩傳承學說中,占有相當的地位。
[故事]
快樂民間快樂記憶
劉錫誠
在山東成山列島的砣磯島上,一家大門的右邊門楣上插一小竹竿,竿上掛一塊紅色的布條。向導說,這家剛生了一個小女孩,很讓人驚訝。兩千多年前的生育習俗,如今還在這海島上如此完整地保留著。
此原是《禮記》里就記載著的周朝的一種習俗:“子生,男子設弧于門左,女子帨于門右?!痹馐桥朔置洌腥耸遣荒芸吹?,外人也不能來家里串門的,三天后才能抱出來。門上面懸掛弓箭或紅布條,就是向人們宣布分娩以及生的是男是女的信息,并逐漸演為一種習俗。這種習俗或禮俗的傳襲,不是靠哪一個人,而是來自群體記憶。這就是群體傳承。
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聚元號”弓箭制作工藝為例?!熬墼枴敝乒妓囀且粋€基本上在家庭內部傳承的封閉性傳承系統。家族傳承構成的傳承鏈的保守性和封閉性,反映了以家族為細胞的中國社會構成的特點。
北京天橋中幡的傳承路線則顯示了社會傳承的特點。
清朝末年,天橋老藝人王小辮從宮中耍執(zhí)事的哥哥處學得此藝,并將原來宮中八大執(zhí)事旗上繡的龍、鳳、虎、豹的圖案,改為中華民族一帆(幡)風順,并將大執(zhí)事改名中幡,傳入民間,變成賣藝的表演。由于王小辮在天橋與跤王寶三共用一個場地,每天收入不多,寶三幫他收錢。時間一久,王小辮就收寶三為徒。王小辮去世后,寶三既表演中幡又摔跤。后寶三收經常在跤場幫忙的傅順祿為徒,傅遂成為中幡的第三代傳人。倒順祿的兒子傅文剛刻苦演練中幡,1986年在首屆北京龍?zhí)逗耖g花會大賽上獲得“個人表演大獎”,成為第四代傳人。天橋中幡的四代傳承人中,情況頗不一樣,有的是有所師從的,有的壓根兒就是“看”會的,有的起初只是看客,后來才拜師從藝。
七、資源枯竭,對非遺發(fā)展有何影響?
答:如果高嶺土沒了,那就意味著燒瓷大師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市場]
消逝的不會重來
王波
前幾年生產澡盆、瓷碗瓷盤大多使用最好的A類高嶺土。如今,一些傳統生產陶瓷的地方如唐山、淄博等地,都開始從外地買進高嶺土。即便在以陶瓷聞名的景德鎮(zhèn),A類高嶺土也已經很少,在生產日用品時,不得不像“棒子面摻白面”那樣摻著使用。據悉,國家目前尚未出臺限制高嶺土開采使用的相關政策,而一個澡盆就要用很多高嶺土。如果高嶺土沒了,那就意味著燒瓷大師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其實,跟高嶺土資源相同的,還有很多工藝美術原材料資源瀕臨枯竭。中國“四大名石”之一的內蒙古巴林石已枯竭,福建壽山石、浙江青田石、新疆和田玉、廣東端硯石、河南獨山玉儲量稀少。
早在2006年,新疆出產和田玉籽料的河床,已被沿岸2800多臺挖掘機械挖掘過3遍,由于“東西越來越少,承包礦的相金也越來越便宜”。一個工頭雇了10個工人,用兩臺挖掘機一大早便開工,一天下來,只挖出5塊籽料,其中一塊像瓜子大小,3塊像食指指甲蓋大小,還有一塊像大拇指指甲蓋大小。工頭告稱,“這還算戰(zhàn)果不錯的”,畢竟每公斤籽料的價格在40~80萬元不等。如今,籽料更是千金難覓。
原材料的日漸匱乏致使一些玉器廠開始衰落。一家在1980~1990年非常紅火的玉器廠,鼎盛時期職工人數達到2000多人,目前在廠里掛名的僅剩100多人,平時在崗只有80多人,真正在一線從事生產加工的不超過40人,并且大多在40歲以上。不僅如此,廠里的國家級大師們,在工廠已無太大的用武之地,只好在外面接私活。玉器廠的主要收^也并非來自玉器加工,而是來自工廠大樓的房屋租金,
從事牙雕的手工藝人的處境則更為艱難。由于象牙基本枯竭。絕大多數從業(yè)者不得不改行。堅守技藝的人們,則只能用牛骨等獸牙獸骨進行象牙風格的雕刻。只是這種工藝品的質地和光澤,根本無法與象牙相比。
資源的保護在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中起著物的媒介作用,同樣值得重視。
八、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否允許創(chuàng)新?
答:國外爭論非常激烈。一種觀點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價值就是歷史價值。如果不斷有靳元素介入,文化遺產就會變樣、走味,文化遺產也就失去了它的認識歷史的價值,故主張“原汁原味”的保護;另一種觀點認為,文化遺產本是民俗的一種,自有其傳承規(guī)律,如果干預過多,客觀上就會限制民俗的自主傳承。
[爭議]
苗寨非苗寨
陳絢兮
2008年9月下旬,貴州省斥資3億多元改造苗族侗族自治州西江千戶苗寨,完成了道路建設、民族古街改造、觀景臺等20多個重點項目。對世界最大苗寨如此大動作的改造,引起各界爭議。
西江千戶苗寨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36公里處的古村寨,據稱始建于公元一世紀,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目前仍然居住著1285戶人家近6000人。從白水河邊看過去,層層疊疊的吊腳樓,從河的兩岸隨著山勢,迤邐向上延伸,連綿成片紅彤彤的楓樹板壁,在陽光照射下,一片金黃。
根據專門研究苗族歷史的專家考證,西江千戶苗寨即是苗族古歌中“安有支天柱”的地方。世居此地的苗族先民,除創(chuàng)造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吊腳木樓外,還完整保留著《苗族古歌》等不同于其它苗族方言區(qū)的大量詩歌。此外,還有華美的刺繡、精湛的銀飾工藝、苗族醫(yī)藥。作為原生態(tài)文化典型樣本,黔東南被世界鄉(xiāng)土文化保護基金會列為全球僅有的18個原生態(tài)文化保護圈之一。
自從1987年5月,黔東南州正式確定將西江千戶苗寨及其附近的郎德上寨和雷公山列為首批旅游開發(fā)的重點。從此便打破了歷來苗族吹蘆笙、跳銅鼓舞要論季節(jié)的傳統禁錮。苗寨里的人們那傳統而寧靜的生活也一去不復返了。
旅游產業(yè)化對西江古寨的沖擊,最明顯的體現是在2008年,為迎接第三屆貴州旅游產業(yè)發(fā)展大會在西江的召開,當地有關部門“大興土木”,用當地一位寨老的話來說就是不惜“傷筋動骨”上項目。
項目涉及主會場館、苗族博物館、精品街建設、民族古街改造、觀景臺、生態(tài)水體建設、河濱道路民族特色改造等諸多方面。原本的河邊農田全部占用,還將一部分世居于此的苗族村民遷移他處。通往州府凱里的公路就建了兩條,尤其是連接寨子與新修公路之間的過境公路,為了像云南99道拐那般好看,多占上百畝田地,特意設計成Z字形,南貴村一部分村民從此做了無地農民。
如果過度開發(fā),誰知道不久的將來,西江千戶苗
寨是否就只剩下苗寨的外殼?
九、普通民眾能為非遺做什么?
答:非遺是一個民族精神的DNA,熱愛自己的文化遺產,對自己的文化充滿自信,這是每個公民應該做到的。
[記錄]
從民間來到民間去
素素
濟南歷城區(qū)港溝鎮(zhèn)中心小學的課余時間,一大群孩子正在跳梆鼓秧歌。梆鼓秧歌上世紀30年代消亡,上世紀90年代又被重新發(fā)掘整理出來,曾在“全國新秧歌大賽”中奪得金獎。該校負責人說,學校把秧歌引進校園,豐富了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的活動內容。而玩得歡快的孩子們則在感受傳統文化魅力時,增強了體質。這是一個一舉兩得的好事情?!胺沁z”進入校園在很多地方都進行著實踐。
不久前,上海對外貿易學院賽扶團隊的學生為拯救瀕臨失傳的顧繡技藝,致信上海市政府,同時用所學的商業(yè)銷售及推廣知識為顧繡尋找新的出路,欲以學生的力量演繹“復興顧繡”的傳奇。
顧繡,源于明代松江府上??h露香園,以名畫為藍本,有“繡藝之祖”之稱。然而,由于一直未找到合適的銷售渠道,再加上后繼無人,這門刺繡藝術近十年來日漸凋零,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單。“我們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看到顧繡并被其魅力征服?!蓖赓Q學院賽扶團隊成員說,他們特別留意工藝品市場,卻發(fā)現,目前,顧繡藝人稀少,市場意識淡薄。顧繡正面臨著后繼無人、瀕臨失傳的困境。
幾位大學生決定成立項目組,保護顧繡,幫助民間藝術家們提高經濟收益,用他們所學的現代經營管理知識,為顧繡尋找新出路。他們還倡導關注民間藝術,保護文化遺產,幫助廊繡后繼有人、代代相傳。
在蘇州的校園里,活躍著這樣一個人,他運用評話的技巧、風趣的噱頭,向學生們介紹吳方言、吳文化,讓學生們感受評彈的藝術魅力,很多人稱他是“蘇州的《百家講壇》”。他就是蘇州市評彈團的副團長、蘇州曲藝家協會的副主席周明華,一個投身吳文化傳播的“義工”。周明華相信,憑著蘇州評話藝術自身的魅力,一定能培養(yǎng)出一批追隨者。
每個人都在盡著微薄之力,而民族文化也就在這“微薄”之中傳承起來。
十、世界各國都有關于非遺的保護?
答: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和最寶貴的財富,是人類社會得以延續(xù)的文化命脈。目前,世界各國都意識到其重要意義,并進行著積極的保護與搶救。
[史料]
他山之石
張鐵
意大利作為希臘文化重地、羅馬文明的中心、天主教的核心、文藝復興的策源地,意大利保存下來的各類歷史文化遺產多得數不勝數。迄今,意大利共有39處文化古跡、考古遺址、自然景觀等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有人形象地把意大利稱作是一個“巨大的露天博物館”。
按意大利政府官員的說法,博物館的宗旨應該是傳播文化和推廣教育。每年5月份的最后一周舉行“文化與遺產周”活動。意大利國家博物館、藝術畫廊、考古博物館、文物古跡、著名別墅以及一些著名的建筑等所有國家級文化和自然遺產都免費對外開放。全國各地150個城市中數百座平時不對外開放的古跡,一律向公眾開放。
法國“文化遺產日”是法國人的首創(chuàng)。1984年開始,每年9月的第三個周末為“文化遺產日”,這天,所有博物館向公眾敞開大門,公立博物館免門票,像盧浮宮、凱旋門等著名博物館和歷史古跡也在免費開放之列。私立博物館門票減價,它們可以得到稅收優(yōu)惠。法國設立的“文化遺產日”極大地推動和促進了歐洲對歷史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日本1950年日本頒布的《文化財保護法》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無形文化財”的概念,開始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該法是在以往法律條文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也是日本保護文化遺產的工作實踐更加深入的結果。(1897年,明治政府頒布《古社寺保護法》。標志著日本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步入法制化管理軌道,這在世界范圍內也是較早的。)上個世紀中葉,日本開始了“人間國寶”計劃。對于被認定的“人間國寶”,日本政府會拿出一部分錢來保護、資助,對其傳人也有一定的資助;對其原材料的使用消耗也,有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