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麗
摘要: 從語用的角度來看,文化教學應滲透到語言教學的各個階段。找到漢英語言文化的暗合之處,既能幫助教師輕松應對文化教學,又能幫助學生把握語言的文化內(nèi)涵并提高其交際能力。本文從帶有較強文化色彩的諺語、顏色詞和隱喻三個方面對此進行了探討。
關(guān)鍵詞: 漢英語言文化的暗合大學英語教學諺語顏色詞隱喻
在大學英語的學習過程中,真正讓學生感到困難的已不單單是拼寫、發(fā)音和語法的正確。隨著社會對跨文化交際的需求愈加深入,在實際的交際中能否準確恰當?shù)厥褂糜⒄Z成為了一個更加困擾學生的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結(jié)合文化因素,把語言形式放到社會語用功能的背景下進行教學,就能使語言知識“活”起來,使學生逐步提高語用能力,進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毋庸置疑,從語用的角度來看,文化教學應滲透到語言教學的各個階段。但同時這也是對教師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因為文化是無處不在的。即便是在最簡單的日常交際中都滲透著大量的文化因素。而各類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真實的語言素材??梢哉f,文化教學是極其繁瑣、深不可測的。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加強對語言文化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提高自身語言交際能力,進而才能將文化因素與教學相結(jié)合。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人類在歷史、情感等“共有的非文化知識”方面具有共通性,并且人類本身和其賴以生存的外部條件,如地理、氣候等,也存在著相似性。從而,各種文化之間除了差異性還有著較多共性。此外,隨著社會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日趨頻繁。因而,掌握漢英語言文化的暗合,找到兩種語言之間的相似性,對于大學英語教學將會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由于篇幅有限,僅從帶有較強文化色彩的諺語、顏色詞和隱喻這三個方面進行討論。
一、漢英諺語在文化內(nèi)涵上的暗合
諺語是人民大眾在上百年的勞動和社會實踐中總結(jié)出來的,能夠反映一個民族的地理、歷史、社會制度、社會觀念和生活態(tài)度等諸多方面。盡管英漢兩個民族擁有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但是它們?nèi)匀缓写罅康囊饬x相同和相近的日常生活諺語。這表明來自不同民族的人們有著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經(jīng)歷,從而形成對自然現(xiàn)象和客觀事實的共識。因此,英漢兩種諺語都會采用相同的修辭格,如明喻、暗喻和雙關(guān)。盡管不同的民族選用不同的本體和喻體,但是它們表達的是相同或相似的喻義。
(一)明喻和暗喻
在英漢諺語中有很多這樣的類比,但是二者的相似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1.以相同或相似的本體表達相同或相似的喻意。例如:“滴水穿石。(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這條諺語,漢語表達的意思和英語是對應的。這表明英漢兩族人民在相同的經(jīng)歷中得出了相同的推論,即“凡事需要持之以恒,才能成功”。
2.以不同的本體表達相同或相似的喻義。例如:“無風不起浪。(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the fire.)”在此諺語中,漢語采用“風”和“浪”作本體,而英語采用“煙”和“火”作本體,但是它們表達的喻義相同,即“凡事必有根源”。
(二)雙關(guān)
雙關(guān)是使用有多重含義的同一單詞或使用有相同發(fā)音的不同單詞表達相關(guān)含義的一種修辭手法。它分為同義雙關(guān)和同音雙關(guān)兩種。
1.同義雙關(guān)
例如:If we dont hang together,we shall hang separately.(如果我們不緊緊團結(jié)在一起,那就會被一個個絞死。)這條英語諺語中“hang”這個單詞有兩重含義“懸掛”和“絞死”,這樣的諺語引人深思。
漢語中也有很多這樣的諺語,例如:“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在這條諺語中,“苦”有兩重含義,一是指黃連之苦,二是指一個人內(nèi)心的痛苦。
2.同音雙關(guān)
例如,On Sunday they pray for you and on Monday they prey on you.(今天為你祈禱,明天對你敲詐。)在這條諺語中,單詞“pray”和“prey”有著相同的發(fā)音,但是有著不同的含義。因此智慧的人們用這樣簡練的句子表達復雜的含義。
漢語也有這樣的諺語,例如:“和尚打傘,無發(fā)(法)無天?!痹跐h語中,“發(fā)”和“法”有著相同的發(fā)音,卻是兩個意義完全不同的詞。
自此,通過對英漢兩種諺語語義的相似性比較,我們了解到諺語作為兩種語言中相似的表達形式使英漢語言的正確交際成為可能。
二、漢英顏色詞在文化內(nèi)涵上的暗合
在所有語言中,顏色詞都具有極為豐富的意義。漢英顏色詞不僅意義豐富,應用范圍也相當廣泛。從英漢兩個民族對顏色的感受來說,對基本顏色的概念是比較一致的?;绢伾~是指那些本來就可以表達事物色彩的顏色詞。英語和漢語對基本顏色詞的分類差別不大,漢語中有赤,橙,黃,綠,青,藍,紫;英語中有red,white,black,green,yellow,blue,purple,gray,brown。此處,選取在文化內(nèi)涵方面最具相似性的紅色和黑色為例。
1.漢語中“紅”最主要的象征意義是喜慶、成功。比如:人們把熱鬧、興旺叫做“紅火”;形容繁華、熱鬧的地方
叫“紅塵”;“大紅燈籠高高掛”暗指“歡樂、喜慶”。同樣,古典名著《紅樓夢》雖是悲劇,但“紅樓”的喻義卻是繁華、快樂。
像漢語一樣,英語中“紅”也可作抽象化的引申,喻指與紅色緊密相連的事物屬性。如to paint the town red中的“red”指狂歡喜慶,但蘊含喧鬧意味;又如red carpet treatment表示“the kind of courtesy or deference shown to persons of high station”,是由“red carpet”這一具體形象來表達它所代表的事物屬性:隆重,高貴。
2.黑色(black)在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文化中的聯(lián)系意義大致相同。
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心理上總把黑色與“壞,不好,黑暗,邪惡,奸詐”等聯(lián)系在一起。如在漢語中“黑幫,黑道,黑話”常指匪幫、匪盜的行徑,以及他們所說的語言。在早期白話小說中的“黑店”常使人聯(lián)想到“殺人劫貨的客店”。而英語中,人們對“黑”所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與漢語差不多,black表示“不幸,災難,厭惡,憤怒,陰沉”等意義。比如,black sheep(敗家子,害群之馬);開學第一天,學生稱為black Monday(黑色星期一)等。甚至于有的在意義和形式上都完全對等,比如:black market(黑市,指非法交易),black hand(黑手黨),black hearted(黑心腸的)等。
當然,不同的民族由于受自然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以及民族審美心理及認識情感的影響,對顏色的觀感不盡相同,對同一顏色有時會產(chǎn)生不同的聯(lián)想,從而使同一顏色詞在不同的民族形成不同的象征意義。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具體情況,提醒學生注意。
三、漢英隱喻修辭在文化內(nèi)涵上的暗合
由于人類自身和其生存環(huán)境存在著很多共性,所以漢英語言中隱喻的喻體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在原始社會人類的思維中,人是萬物的尺度。人類從原始社會起對世界的描述和認識就不可避免地要借用人本身或人類活動的有關(guān)詞語。英語詞匯中有:the mouth of river,the tongue of fire,the lip of a bowl,the teeth of a saw,the leg of a table等。漢語中對應的有:“河口”、“火舌”、“碗邊”、“鋸齒”、“桌腿”等。
世界各民族對許多動物形象及其喻義往往也會出現(xiàn)一致的認知或相似的聯(lián)想,造成英漢語言文化中一些動物喻體語用含義的偶合或相似形象。例如:a birds-eye view(鳥瞰),as grace as a swan(優(yōu)雅若天鵝),as stupid as a donkey(笨得像頭驢)等。由此可見,在英語和漢語中許多動物詞匯的喻義基本相似,甚至是完全對等的。
此外,人類除了使用語言描述認知的世界外,還用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和看法。人類的許多行為本身具有相當程度的相似性,因此這種概念隱喻思維模式具有普遍性。例如在英語和漢語中,“Argument is war.”,“辯論是戰(zhàn)爭”都屬于隱喻。在辯論中通常有對立的雙方,如同在戰(zhàn)爭中一樣。其中一方會“贏(win)”,“攻擊(attack)”,“擊毀(demolish)”,“擊敗(wipe out)”,“擊潰(shoot down)”另一方。
所有的隱喻都是從一種所指意義中被抽象出來的,并把被抽象出來的特點歸屬到另一種所指意義上去,目的是為了闡釋或是使意義生動。隱喻不僅是語言修辭手段,而且反映了人們對社會和文化的認知。了解這種相似性,必然對學生學習語言和文化大有益處。
四、結(jié)語
在實際的語言教學工作中,很多教師必定要面對文化教學這一難題。面對紛繁的文化現(xiàn)象,找到漢英兩種語言文化的共通之處,對于幫助學生增加對文化內(nèi)涵的理解和提高其交際能力,一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陸國強.現(xiàn)代英語詞匯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2]駱世平.英語諺語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3]顧嘉祖主編.跨文化交際:外國語言文化中的隱蔽文化[C].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胡壯麟.語言,認知,隱喻[J].現(xiàn)代外語,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