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數(shù)“五四”,今年九十齡。這段歲月可不算短,期間吞沒了無數(shù)的英雄塊壘、美人情腸,真乃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但也有許多人雖死猶生,比如以陳獨秀、胡適和魯迅為代表的“五四”先賢們。
在“五四”一代文化人中,最具歷史影響力的人物當數(shù)胡適和魯迅。古人云:“春者,天之本懷;秋者,天之別調。”將此觀點作一引申,胡適和魯迅,大略也可視為本懷與別調之關系。不少學者慨嘆,魯迅一生有大孤獨橫亙于胸,但在我看來,就心性和稟賦而言,胡適或許比魯迅更孤獨。我們可以從嵇康、徐渭、李贄等古人身上找到魯迅的影子,但要從中國文化史上找一個胡適的前身或影子,則基本上無望。所以,理解魯迅并不比理解胡適更為困難。
魯迅棄醫(yī)從文,但終生不脫醫(yī)家的眼光。他深知中國人的靈魂病得很重,但究竟如何療救,四顧彷徨的他又苦無良策;胡適棄農(nóng)從文,卻又像農(nóng)學家那樣希望地里長出好莊稼。他帶回了新的種子,并將畢生精力耗在克服水土不服這個難題上。這是兩個為國家命運而心力交瘁、苦惱萬分的中國人,并因為這種苦惱而高貴。
正值“五四”九十周年,有關民主的話題自然受到人們的關切。前不久,俞可平先生在《半月談》上發(fā)表文章,題為《關于民主亟待厘清的六個關系》。這篇文章最引人注目之處,在于提出“以發(fā)展民生去代替發(fā)展民主,是一種錯誤的思維”。是的,在當下中國,阻礙民生發(fā)展的諸多問題,如財富分配不公、納稅人負擔沉重、公款消費數(shù)量驚人、權錢交易和尋租活動猖獗、經(jīng)濟領域壟斷色彩依然濃厚等,都非發(fā)展民主不能解決。當然,發(fā)展民主的意義不只局限于發(fā)展民生,它還有助于人們獲得更多的自由、尊嚴和真實。人類不是單純的經(jīng)濟動物,除了企盼生活在富裕中,還希望生活在自由中,生活在尊嚴中,生活在真實中。不可侵犯的權利使人安享自由,手中握有的選票讓人活得有尊嚴感,強有力的輿論監(jiān)督幫助人們獲得真實的信息。
俞先生的文章還談到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的關系,重申要以黨內民主推進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才是中國民主政治發(fā)展的根本目標。不過,值得補充的是,我們只要回顧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凡是人民民主不暢的時候,黨內民主就受到損害,甚至會走向專制和個人獨裁。因此說人民民主是保障黨內民主的根本條件,也未嘗不可。再者,人民民主的真正推進,依賴于各種民間組織的成長和發(fā)達,只有它們才能吸納和整合分散的民意,形成各種帶傾向性的意見并與政府形成互動,促進中國民主政治的發(fā)展。
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還在擴散,西方發(fā)達國家都希望中國承擔更多的責任。這給許多國人以“風景這邊獨好”的印象,以至于有的學者公開宣稱,中國向西方學習的啟蒙時代已經(jīng)結束。但俞可平先生似乎不這樣看,他說,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給中國的經(jīng)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機遇,同時也給中國的政治、社會發(fā)展提供了契機。此種看法,足以給那些頭腦發(fā)熱的人當清涼劑使用。今年4月13日,中國頒布了第一份《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提出要開展廣泛的人權教育,并切實保障媒體的“采訪權、批評權、評論權和發(fā)表權”。人權的拓展和推進民主政治是同步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發(fā)展民主無疑是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最為緊迫的任務之一。
(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