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 濟
世界上許多名人之所以成功,與他們善于讀書有關(guān)。讀書是否有成效,不僅取決于讀什么,而且決定于怎樣讀。以下推介古今名人若干讀書方法及讀書語錄,供讀者借鑒。
一、名人讀書法
1.魯迅——“跳讀”法
魯迅先生認為:“若是碰到疑問而只看那個地方,那么無論讀多久都不懂得,所以,跳過去,再向前進,于是連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边@種方法是對陶淵明的“不求甚解”讀書方法的進一步發(fā)揮。它的好處是可以節(jié)省時間,提高閱讀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體理解和最重要的內(nèi)容上。
魯迅讀書,彌漫開放,精騖八極,善于收束聚集。他對中外典籍的精神、心境、情趣之領(lǐng)略重于資料的積累。觀其鈔古碑,可知心情之郁積;觀其日記購書單,于美術(shù)史之覃思精研,開掘之深,涉足之廣,即令專業(yè)美術(shù)史家,也當咋舌斂手。他的知識藤蔓構(gòu)架遷延廣大,思想之停蓄穩(wěn)當厚重。那的確是一種彌漫,不是揚琴的顆粒狀,不是提琴的收束,而是像手風琴一樣的彌漫。
2.老舍——“印象”法
老舍說:“我讀書似乎只要求一點靈感?!∠笊跫驯闶呛脮?,我沒功夫去細細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時候并不是全書的,而是書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為這一段使我對全書有了好感,即使這一段的美足以破壞了全體的美,我也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歡兩天的,我就感謝不盡?!?/p>
3.華羅庚——“厚薄”法
華羅庚主張:讀書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說,讀書要扎扎實實,每個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徹底查清。這樣一來,原本一本較薄的書,由于增加了不少內(nèi)容,就變得“較厚”了?!坝杀〉胶瘛边@一步以后還有更為重要的,即在此基礎(chǔ)上分析歸納,抓住本質(zhì),把握整體,做到融會貫通。經(jīng)過這樣認真分析,就會感到真正應該記住的東西并不多,這就是“由厚到薄”的過程。
4.楊振寧——“滲透”法
楊振寧認為:“既然知識是互相滲透和擴展的,掌握知識的方法也應該與此相適應。當我們專心學習一門課程或潛心鉆研一個課題時,如果有意識地把智慧的觸角伸向鄰近的知識領(lǐng)域,必然別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識鏈條中的一環(huán),則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發(fā)現(xiàn)。對于那些相關(guān)專業(yè)的書籍,如果時間和精力允許,不妨拿來讀一讀,暫時弄不懂也沒關(guān)系,一些有價值的啟示,也許正產(chǎn)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滲透性學習方法,會使我們視野開闊,思路活躍,大大提高學習效率?!?/p>
5.余秋雨——“畏友”法
余秋雨提出:“應該著力尋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閱讀成為一種既親切又需花費不少腦力的進取性活動。盡量減少與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閱讀層面,樂于接受好書對自己的塑造。我們的書架里可能有各種不同等級的書,適于選作精讀對象的,不應是那些可以俯視、平視的書,而應該是我們需要仰視的書。”
6.白壽彝——“研讀”法
白壽彝認為:“讀書之讀,似應理解為書法家讀帖讀碑之讀,畫家讀畫之讀,而不是一般的閱覽或誦習。”
二、名人讀書語錄
孔丘——“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思——“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p>
王充——“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p>
韓愈——“記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鉤其玄?!?/p>
朱熹——“要口到、眼到、心到。”
徐特立——“把古今結(jié)合,中外結(jié)合,變?yōu)槲业??!?/p>
陶鑄——“做學問的功夫,是細嚼慢咽的功夫。”
謝覺哉——“沒有時間,擠;學不進去,鉆。”
鄧拓——“古今有學問的人,有成就的人,總是十分注意積累的。”
巴金——“苦學能夠戰(zhàn)勝一切。學問的宮殿不分貧富都可以進去。”
趙樹理——“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里淘金?!?/p>
冰心——“讀書恨與古人同。”
李準——“先濃后淡更有味。”
李政道——“我是學物理的。不過,我不??次锢頃€喜歡看雜七雜八的書,多看一些頭腦就比較活躍?!?/p>
陳善——“既能夠鉆進去,又能跳出來。”
三、名人讀書格言
書是我們時代的生命。
——別林斯基
書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寧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高爾基
書中橫臥著整個過去的靈魂。
——卡萊爾
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
——普希金
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
——惠普爾
書籍就像一盞神燈,它照亮人們最遙遠、最黯淡的生活道路。
——烏皮特
書籍是通過心靈觀察世界的窗口。
——威爾遜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莎士比亞
相關(guān)鏈接
世界讀書日
早在十七世紀,西班牙人民為了紀念同在1616年4月23日逝世的著名作家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和維加都,形成了一種習俗,即每到這一天,當?shù)貗D女向愛人贈送一本書,而男人們則回贈一朵玫瑰。同時,這一天也是世界上其他一些著名作家的生辰或忌日,所以,這一習俗逐漸在歐洲乃至全世界流傳開來。
1995年11月15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將每年4月23日定為“世界圖書和版權(quán)日”,1996年將其更名為“世界讀書日”。1972年向全世界發(fā)出“走向閱讀社會”的召喚,要求社會成員人人讀書,圖書成為生活的必需品。據(jù)資料表明,自“世界讀書日”宣布以來,已有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qū)參與此項活動。各國把讀書的宣傳活動變成一場熱熱鬧鬧的歡樂節(jié)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