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聰
【摘要】 購買力平價理論是關于國家之間貨幣匯率的決定基礎的一種重要理論。本文用一種計量經濟學的分析視角進行論證,結果顯示:就樣本數(shù)據(jù)而言,回歸結果并不支持PPP理論。國際貨幣匯率雖然短期內不符合購買力平價理論,但是從長期來看還是成立的,所以我們不能完全否定購買力平價理論,相反,我們應進一步完善該理論,使其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關鍵詞】 國際貨幣匯率;購買力平價理論;回歸;單位根分析;協(xié)整分析
一、引言
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PowerParity,PPP)理論是關于國家之間貨幣匯率的決定基礎的一種重要理論,它把兩國間的貨幣匯率與兩國的價格水平或價格變現(xiàn)相聯(lián)系。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基本思想是:匯率由兩國貨幣購買力之比決定,匯率的變化由貨幣購買力之比的變化決定。在一價定律的前提條件下,購買力評價說有兩種形式:
1.絕對購買力平價
一價定律很容易轉換成一種匯率理論。假定兩國都只生產一種物品,那么由開放經濟條件下的一價定律公式Pa=S*Pb可以得出:S=Pa/Pb。這種簡單的絕對購買力平價說明匯率等于兩國絕對價格的比值。顯然,任何國家都不只生產一種商品,因此,完整的絕對購買力平價就是指絕對物價水平的比值,即S=ΣWiPi/ΣWi*Pi*(式中,S為外匯匯率,i為商品,P為本國價格,W為權數(shù),*表示其他國)。
2.相對購買力平價
將絕對購買力平價簡寫成:S=P/P*。(式中P為本國物價水平,P*為其他國物價水平)對該式取對數(shù),得到用小寫字母表示的等式:s=p—p*(式中s為InS,p為InP,p*為Inp*)對該式進行差分,得到ΔS=ΔP-ΔP*。該公式說明,匯率的比例變動是本國和外國的物價水平比例變動的函數(shù)。這個公式表達了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的真實含義: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認為,在一個階段之內,匯率的變化是由本國的通脹率與外國通脹率之差決定的。PPP的支持者聲稱,從長遠看,各國貨幣都朝向它們的購買力平價移動。為了求證國際貨幣匯率是否符合購買力平價理論,現(xiàn)從計量經濟學的角度進行分析。
我們知道早期對PPP的檢驗所采用的方法為回歸分析:St=a+b(Pt-Pt*)+εt,原假設H0:b=1。上世紀80年代后,考慮了變量平穩(wěn)性不足導致回歸失效的問題,PPP檢驗演變?yōu)闄z驗實際匯率是否平穩(wěn),即對實際匯率qt=St-Pt+Pt*是否服從隨機游動進行檢驗。檢驗方法主要是ADF單位根檢驗方法,結論表明實際匯率拒絕隨機游動,長期PPP成立。
今年許多分析對PPP采用恩格爾格蘭杰協(xié)整技術檢驗,一般檢驗St、Pt-Pt*間是否存在協(xié)整關系。Johansen于1991年提出不受方程中變量方向影響的新的協(xié)整技術,實證研究也得到了和恩格爾格蘭杰協(xié)整檢驗大體一致的結論(即長期PPP成立)。
二、PPP模型檢驗
數(shù)據(jù)選擇:下面是《經濟學人》以麥當勞餐廳的巨無霸(BigMac)為代表性商品所給出的信息。如表1
數(shù)據(jù)來源:McDonalds;TheEconomist,April21,2001
以計量經濟學的視角對其進行分析,具體步驟如下:
1.建立回歸模型:Yi=β1+β2Xi+ui,其中Y=實際匯率,X=美元的隱含PPP
2.通過對上表中數(shù)據(jù)繪散點圖,并用EViews軟件回歸后可得:
Yi=24.6338+0.5405Xi
Se=(19.5071)(0.0094)
t=(1.2628)(57.1016)R2=0.9917
3.假設H0:β2=1,H1:β2≠1,選用假設檢驗的t檢驗法來進行檢驗。因為t=(0.5405-1)/0.0094=-48.88,這個t值高度顯著,所以拒絕原假設。實際上,斜率系數(shù)是小于1的。
因此,通過計量經濟學的分析視角我們可知,就樣本數(shù)據(jù)而言,回歸結果并不支持PPP理論,即國際貨幣匯率短期模型不符合購買力平價理論。
三、PPP長期模型檢驗
首先,對實際匯率進行平穩(wěn)性分析,對y進行單位根檢驗:
NullHypothesis:Yhasaunitroot
Exogenous:Constant,LinearTrend
LagLength:0(AutomaticbasedonAIC,MAXLAG=7)
從上表可以看到prob值是小于5%的,所以接受原假設,得到y(tǒng)在無滯后包括截距項和趨勢項的請況下是平穩(wěn)的。
這樣我們就可以對實際匯率和PPP匯率之間是否存在協(xié)整關系,也就是我們對最初回歸的殘差數(shù)列進行分析。
殘差項單位根檢驗:
NullHypothesis:RESID1hasaunitroot
Exogenous:Constant,LinearTrend
LagLength:0(AutomaticbasedonAIC,MAXLAG=7)
從上表同樣可以看到prob值是小于5%的,所以接受原假設,得到殘差在無滯后包括截距項和趨勢項的請況下是平穩(wěn)的。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兩者構成協(xié)整關系,也就支持了恩格爾格蘭杰的結論,PPP理論在長期是成立的。
四、以中國為例說明該結論產生的原因
目前中國與美國麥當勞餐廳的巨無霸價格之比為4.0945,如果中美兩國貨幣的匯率符合購買力平價理論,則其匯率也應為4.0945,但實際上目前中美兩國的匯率為7.4552,這就背離了購買力平價理論。因此用購買力平價理論對人民幣匯率進行推斷是會產生誤差的。
在1981年的一篇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相對實際人均GDP的近似估計》論文中,克拉維斯對中美兩國的貨幣購買力和人均GDP進行了比較分析。他的估計結果是,中國1975年的購買力平價是1美元相當于0.46元人民幣。按0.46換算,中國1975年的人均GDP就是745美元,相當于美國當年人均GDP的10%。后來,克拉維斯的同事羅伯特·薩默斯和阿蘭·赫斯頓利用克拉維斯的估計對中國各個年份的人均收入進行推算,在第五號賓州世界表中,他們推得中國1988年人均GDP是2472美元(1988年國際價格)。按照這個估計數(shù),根據(jù)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和美國物價上漲情況,1994年的人均GDP就達到4789美元(按1994年價格),相當于美國當年人均GDP的18.5%。
運用購買力平價理論對中國匯率進行估計產生嚴重誤差的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該理論忽視了勞動力在各國的不同價值。勞動力這種商品具有一種其他商品都不具備的使用價值,它的使用能成為價值的源泉,不僅能夠創(chuàng)造出價值,而且能夠創(chuàng)造出大于自身價值的剩余價值來。因為中國是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不同,因此勞動力價值的衡量標準外國不同。加之中國人口眾多,具有特殊的國情,致使勞動力價值有所下降。但購買力平價理論卻對各國勞動力價值的衡量采取統(tǒng)一的標準,使得對中國國民收入和中國匯率的估計產生嚴重的誤差。
(2)該理論忽略了中國從計劃經濟逐漸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影響。由于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加快,國民收入有所提高。這是中國特殊的國情,不能在推算國民收入時與其他國家采用同一標準。在轉軌經濟中,體制變化的影響大于經濟變量的影響。
(3)沒有計算中外生產率差距對購買力平價的影響。
(4)該理論在選擇物價指數(shù)時僅限于貿易商品,但一般物價水平包括貿易商品和非貿易商品,且非貿易商品的價格不能通過國際貿易傳遞而趨于一致。
(5)名義匯率的變動不僅僅與價格水平的變動有關,還與貨幣政策、匯率政策以及資本流動等因素有關。
(6)該理論只考慮了國際收支經常項目中的貿易項目,忽略了國際資本流動、生產成本、貿易條件等,同時也忽略了匯率與物價的相互影響。
介于以上原因,購買力平價理論并不能很好地與人民幣匯率對應起來,也說明了國際貨幣匯率不符合購買力平價理論的結論。
五、總結
雖然就樣本數(shù)據(jù)得出的回歸結果顯示國際貨幣匯率雖然短期內不符合購買力平價理論,但其有一定的原因。我們不能完全否定購買力平價理論,相反,我們應進一步完善該理論,使其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參考文獻:
[1]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EViews應用及實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古扎拉蒂.《計量經濟學基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李子奈.《計量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童光榮.《計量經濟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