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后事如何,晚上補課分解?
──南昌的王龍志在《南方周末》上就高中生補課問題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說:“聽我在本地高中教書的同學說,現(xiàn)在教英語、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高考科目的老師,每月靠給學生開小灶即可掙到兩萬左右,這還不算工資獎金。而同校教音樂、體育、美術等副科的,只能硬打硬地拿點工資獎金,加起來也就兩三千……可怕的是,現(xiàn)在個別老師,對于白天的正常教學已經(jīng)失去了熱情,擺出一副‘欲知后事如何,晚上補課分解的姿態(tài)。這樣下去,副科老師可憐,孩子可憐,家長可憐,我們的教育更可憐!”
●好教師在你沉默不語時,如忘記答案或放棄回答時,從不取笑你;好教師讓你如此快樂,以致讓你忘記你在學習,當你真正學會了,你知道學習根本不困難……
──美國首批獲得全國最高專業(yè)認證、1997年“全國年度教師”莎倫·M·德雷珀在給未來教師的信中說到了學生心目中的好教師。她認為:“我們必須在他們高中畢業(yè)之前對他們進行特殊關照,鼓勵他們選擇教師這個職業(yè)……我們需要訓練有素、負責任的教師,把大量知識的傳遞變成現(xiàn)實。孩子們正等著教師給他們的生命帶去積極的影響。”
●農(nóng)村教育,別總拿短處去比別人的長處。
──近期《中國青年報》刊登了曾俊的這篇文章。作為一個從農(nóng)村出來的學生,作者表達了對農(nóng)村教育的希望。他認為:農(nóng)村的條件不允許我們擁有城市孩子那樣的物質生活,但是農(nóng)村孩子的心卻被同化了。他們向往的那些他們不可能擁有的東西,越是這樣他們就越感到自卑,越自卑就只能越沉淪,最后失去自我……其實農(nóng)村孩子擁有自己的舞臺。比如……用槐樹葉吹出各種鳥叫聲;用樹枝與橡皮筋做彈弓……農(nóng)村不是什么都差,我們不應該拿自己的短處去跟別人的長處比。我們還應該充分利用農(nóng)村孩子與大自然更親近的優(yōu)勢,在農(nóng)村的學校開設《親近自然》的課程,定期帶學生走進田野,了解大自然的美妙。這樣,當與城市孩子聊天時,又多了一分令自己感到驕傲的話題。
●對孩子,什么是真正的愛?
──唐曾磊在騰訊教育博客中闡述了這樣的觀點:很多家長在談起孩子時,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怎么不愛學習,怎么毛病多。想好好幫助孩子,孩子卻根本不愿意聽自己的,真是愛莫能助!他們總是納悶:明明自己是愛孩子的,孩子卻怎么都不聽話,這是為什么呢?
平等思維告訴我們:愛是一種能力;愛是讓被愛的人感受到愛的能力;愛是讓被愛的人在自己面前感受到輕松、和諧、自在、溫馨、安心、踏實的能力。愛一個孩子,就首先要接納孩子,因為沒有接納,就根本達不成有效的溝通,如果沒有有效的溝通,對孩子的幫助就永遠不可能實現(xiàn)。接納孩子最關鍵的就是要讓孩子以現(xiàn)有的情況感到自在,而不是做什么改變之后才能得到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