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勇
一、教學程序
現(xiàn)在我所運用的教學程序是:“設疑·討論·精講·練習·歸納”。
所謂“設疑”,就是教者根據(jù)課本內(nèi)容,提出若干疑問,使學生產(chǎn)生懸念,以引起學生的探索激情。而“討論”則是學生帶著疑問,通過實驗閱讀課本的內(nèi)容后,廣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精講”就是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討論情況,就有關問題進行糾正、指導和強調(diào)。然后,讓學生通過一定的練習鞏固和消化有關知識。最后,學生在教者的引導下對所學內(nèi)容進行歸納。
二、教案示例
課題: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
(一)設疑
1.二氧化碳在空氣中的含量是多少?它對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動有何作用?
2.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質(zhì)?有哪些化學性質(zhì)?如何檢驗這些性質(zhì)?
3.可用哪些方法對二氧化碳氣體進行簡單鑒別?
4.二氧化碳有哪些重要用途?
(二)討論
學生帶著上述疑問,閱讀滬教版初中《化學》上冊第39頁至45頁內(nèi)容。在這過程中,教師演示實驗2-17,學生做分組實驗2-18、實驗2-19、實驗2-20。
(三)精講
教者可根據(jù)討論情況,對下列問題重點講解:
1.干冰升華與吸熱反應。講清什么叫升華,干冰升華時吸熱是物理現(xiàn)象,不是化學反應。
2.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燒,是指一般可燃物不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燒(播放課件——鎂條在二氧化碳中燃燒)。
3.石蕊是一種色素。酸性物質(zhì)能使其變紅。
4.二氧化碳溶于水,只有少部分與水化合成酸,大部分仍以二氧化碳分子的形式存在于水中;純碳酸不存在;碳酸不穩(wěn)定,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5.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二氧化碳,溶液變渾濁,是因為產(chǎn)生了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物——碳酸鈣。常用此法來鑒別二氧化碳氣體。
(四)練習(略)
(五)歸納
教者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內(nèi)容進行歸納,歸納結果為:
1.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
(1)物理性質(zhì)
①二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
②能溶于水,溶解時CO2與水的體積比為1∶1。
③ρ=1.977克/升,比空氣密度大。
④在一定條件下該氣體可轉(zhuǎn)化成液體、雪狀固體,固體二氧化碳稱為“干冰”。“干冰”易升華。
(2)化學性質(zhì)
①與水化合:CO2+H2O=H2CO3
②與熟石灰反應:Ca(OH)2+CO2=CaCO3↓+H2O
③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不能供呼吸。
2.主要用途
①滅火
②制冷劑
③供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
最后布置作業(yè)
三、教學效果
實踐證明,按這種程序教學,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四、對教師的幾點要求
1.要精心設計每節(jié)課的疑問和練習,這是獲得成功的首要因素。每節(jié)課的疑問必須緊扣大綱和教材,主題突出,目的明確,練習要難易適中,既要切合學生的實際,又要有一定的思維難度。
2.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發(fā)揮,關鍵在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積極地去探討、去實踐,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這也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
3.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實驗,得出的結論往往要受水平限制而不全面、不科學,甚至是錯誤的,教師的責任就在于及時地進行引導和糾正,對有關知識的理解則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所以教師的作用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