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梅
思辨就是思考辨析,即通過思考辨出正誤,析出優(yōu)劣,進而做出理性的選擇。
思辨類材料作文命題的材料一般都有豐富的內(nèi)涵,能夠引發(fā)寫作對象多角度的聯(lián)想,開放的程度比較高,寫作的自由度比較大。材料后面的作文要求常見的表述文字是“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也可以選擇一個側(cè)面,一個角度構(gòu)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蛘呤恰罢埬阍谌胬斫獠牧系幕A(chǔ)上,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于此可知,它強調(diào)對材料本身的“全面理解”,也就是對命題者傾向性的準確把握。
正因為這樣的命題樣式給考生以相當大的選擇余地,為考生提供了避短揚長的空間,能夠訓(xùn)練或檢測考生的思維能力的強弱,認知水平的高低,因而為命題者所青睞,在各級模擬測試和大型正規(guī)考試中有較高的亮相頻率。熟悉并通過一定量的練習(xí)掌握這種樣式的命題的應(yīng)對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其實,就主要觀點的提煉或者說中心(主題)的概括的角度考察,我們可以粗略地分解為對舉型和并舉型兩個類別。所謂對舉型,就是對材料本身所做出的判斷是對立的(二元的),非此即彼;“大學(xué)擴招問題”“忙還是慢”“廣博還是專攻”等材料都是這個序列的。對對舉型材料,考生必須執(zhí)其一端,走“片面的深刻”的路子。所謂并舉型,就是材料本身包孕豐厚,價值指向多元,作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閱歷選取其中一個方面去演繹、論說,幾者之間是可以共存的;“王選成功寶典”之類的材料都是這個序列的。對并舉型材料,考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認知等方面的積淀,在不否認其他因素(或曰角度)的基礎(chǔ)上,抓住某個角度來做文章。
基于上述認識,我們的應(yīng)對方略如此。
就作文的共性而論,“多讀,多思,多寫”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策略。沒有一定量的閱讀,就沒有良性的寫作背景,沒有優(yōu)秀的寫作標尺。沒有相當程度的思維訓(xùn)練,就不能充分地打開思路,更不要說“道他人之所未道”了。沒有扎實的寫作實踐,心理上就不能夠輕松地面對寫作,甚至?xí)褜懽饕暈槲吠?也就談不上悅納寫作,熱愛寫作了;具體寫作時,往往會顧此失彼,平時所接受的一些理論也不能有效地指導(dǎo)實踐,老師所津津樂道的所謂寫作技巧也不會在考生的手下游刃有余。
就思辨類材料作文而言,上面所說的共性方面的情況當然也是存在的,但是其個性方面的要求更加需要關(guān)注。我們認為,它對考生的思維品質(zhì)似乎有著更高的要求。與風靡一時的大學(xué)生辯論比賽有驚人的相似的是,辯手的立場由抽簽決定。如果面對的是對舉型材料,你必須有足夠的能耐力挺“正方”觀點,或者忽然“變臉”強力支持“反方”觀點。如果面對的是并舉型材料,你要能夠隨意地駕馭其中的任何一個角度。
具體說來,思辨類材料作文大體上可以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一、審讀材料,挖掘內(nèi)涵
思辨型材料因為其內(nèi)蘊的豐厚,從不同的角度考察,其主旨是多元的,往往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即以“現(xiàn)代社會的競爭”為例,競爭是一種相當普遍的存在,不管你承認不承認,愿意不愿意,它都是活生生的現(xiàn)實。競爭有很多的益處,同時也有不少派生出來的弊端。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而且還是名人提出“在學(xué)習(xí)中本來就不該鼓勵競爭”的觀點。那么,現(xiàn)代社會到底要不要競爭?如果免不了競爭的話,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競爭?這些都成為我們必須思考,必須做出回答的問題。
二、深入思考,確定主旨
一篇800多字的文章不可能也不應(yīng)該八面出擊,因為那樣勢必是一面也不能擊破。古人在論述文章作法時就有“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高見。你在深入思考之后,只能確定其中一個中心(角度)去做文章。即以“大學(xué)擴招問題”為例,在你的文章中,你可以為大學(xué)擴招叫好,也可以著力反思大學(xué)擴招帶來的種種弊端??傊?你只能執(zhí)其一端。
三、選定文體,表達思想
“新材料作文”出現(xiàn)后,思辨型材料作文也走出了議論文的窠臼而具有了比較廣闊的空間??忌梢愿鶕?jù)自己的擅長來選擇某種文體,或議論文或記敘文或“另類”文體,諸如書信體、日記體、寓言體甚至病歷、訪談錄、辯論實錄、故事新編等等。無論你選擇什么文體,當你選定了某種文體之后,你就要按照該文體的內(nèi)在規(guī)定性“度身定做”。譬如記敘文,就要在選材、立意、表達等方面下工夫,讓文章中的記敘字數(shù)在2/3以上;用你所記敘的事情去承載你所解讀出來的思想。如果是寫議論文,就要在論證結(jié)構(gòu)、方法、語言等方面下工夫,讓理性的光芒在你的文章中閃耀,用你的雄辯滔滔去支撐你所支持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