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江 王愛平
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語言樸素,內涵豐富,精辟深刻,寓意深遠,這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項基礎工程。其中“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在今天尤其需要強調。
一、誠實守信是為人之本,立業(yè)之基
誠實是忠誠老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是指說話辦事講信用,答應了別人的事,能認真履行承諾。一個民族、一個集體乃至一個人只有誠實守信,才能獲得別人的信任和尊重,才能有所作為,否則,將無法立足于世界,無法生存于社會,更不會有大好的前景。
中華民族歷來崇尚誠實守信。古往今來,關于誠信的事例舉不勝數(shù)。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爭頻繁,人心不穩(wěn),秦國丞相商鞅想立新變法。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都城南門立“三丈之木”,并打出廣告:“有將此木移到北門者,獎勵十金”。老百姓感到奇怪,沒有人敢去移動這根木頭。后來,商鞅又打出廣告:“能移動者給予五十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個大膽的人移動了這根木頭,商鞅馬上就給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誠信。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起了威信,從而新法得以推行。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tǒng)一中國。
大家一定聽說過《狼來了》的故事吧?故事中的小男孩由于兩次撒謊騙人,失去了別人對他的信任,導致了被狼吃掉的悲劇,最終落得個害人害己的下場。由此我們想到了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周幽王為了博得寵妃褒姒的一笑,下令點燃驪山上的烽火臺,諸侯見到烽火,以為有敵兵來犯,率領兵將們匆匆趕來救援,卻上了一個大當,當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妃一笑的花招后都憤然離去。五年后,西部少數(shù)民族犬戎大舉攻周,幽王再次點燃烽火而諸侯未到——誰也不愿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
一個“立木取信”,一諾千金,結果是變法成功,國富民強:一個帝王無信,戲弄諸侯,落得個自取其辱,身死國亡。可見,誠實守信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誠實守信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
孔子在《論語》中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不講信用,說話不算數(shù),這個人就不可能成就什么事情,更不可能在社會上立身處事。古人的話告訴我們做人要忠誠,要講信用。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提倡誠實守信,反對見利忘義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因為市場經(jīng)濟就是契約經(jīng)濟,契約經(jīng)濟沒有誠信是不行的。企業(yè)的一件產品要變成商品,要到市場上推銷出去,靠的是質量,只有貨真價實的東西才能被消費者接受,才能在消費大眾中樹立起口碑。一個講究誠信的企業(yè)是十分重視履行合同,遵守信約的;而一些目光短淺的不法商販以次充好、坑蒙拐騙、賺昧心錢。要知道“人心是桿秤”,“多行不義必自斃”的道理。這些沒有誠信的企業(yè)沒有人愿意和它打交道,這樣在市場競爭中它就站不穩(wěn)腳跟,就會被社會淘汰。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是健康、文明、有序的經(jīng)濟,他不排除市場競爭,但它不允許弄虛作假,不允許采取各種卑劣手段進行惡意競爭。
打造一個守信踐諾的城市形象,是招商引資,建設現(xiàn)代化文明城市的基礎。投資環(huán)境中存在的各種誠信問題,往往是“小問題影響大環(huán)境,一件事影響一大片”。因此,政府要帶頭講誠信,對招引進來的客商,要信守承諾,跟蹤好,服務好,讓客商真正感覺到在這里投資興業(yè)是明智之選,無悔之選。個別執(zhí)法部門不能見利忘義,把客商當肥肉,中飽私囊,損全市信譽之利肥一己之私。企業(yè)要恪守誠信,不能在貸款時向金融機構信誓旦旦,還款時躲躲藏藏,惡意逃債。不講誠信,最終將自食金融部門拒絕貸款的苦果。只有做誠信企業(yè),依法經(jīng)營,不斷提高自身信用,才能贏得更大的商業(yè)合作機會。
三、踐行誠信,言行合一
美好的愿望就像艷麗的花朵,要有園丁辛勤的澆灌,才能結出累累碩果,否則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因此我們應該努力做到踐行誠信,言行合一,反對說一套,做一套,知廉不行,知恥卻偏行。
知榮恥、講誠信,要先從黨員做起,從領導干部做起。黨員干部要說話算數(shù),為群眾辦實事,把工作真正落到實處,這就是講誠信,在群眾中樹立黨的形象,樹立政府形象。
樹立以誠實守信為榮,見利忘義為恥的榮辱觀還要從娃娃抓起,整頓教育秩序,提高教師素質,端正校風學風,為娃娃們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誠信環(huán)境。
知榮恥、講誠信,不單單是某一個人,某一個部門的事,全社會所有公民都有責任和義務,應該共同努力,從身邊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創(chuàng)造一個誠實守信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