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聽一位教師上《濟南的冬天》一課,觸動極大,感想頗深。這位老師首先從本地冬天的特征導入新課后,也富有感情地范讀了課文,然后又按常規(guī)對作家作品進行了介紹。接下來,進入了本課的重點環(huán)節(jié):分析課文??墒牵瑹o論該老師怎樣分析、引導,多數學生是毫無反應。急得該老師只好自己從課文內容、語言特色、作者情感等方面一一道來。一堂課下來,老師講得辛苦,學生學得茫然。
我們的老師為什么會上出如此失敗的閱讀課來呢?究其原因,可能與課前備課、設計有一定的關系,但更多的恐怕是他們的教學理念沒有改變,只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忽視學生的自主閱讀、主動閱讀。因此,要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教師一定要改變教學理念,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現代閱讀理論認為:閱讀是作者、作品、讀者三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的一個互動過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聯(lián)系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一個橋梁。作者以文字符號為形體,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讀者則往往從已有的經驗出發(fā),通過對文本的解讀,觸摸作者的靈魂,與其發(fā)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鳴。試想,老師們備課,大多是經過了一個反復研讀課文、查看教學資料、設計教學程序、安排教學手段,甚至自己制作課件等過程。通過這些過程,教師一遍遍地與文本進行交流,才形成自己的獨特感受,從而去傳授給學生,去引導學生品評、賞析??蔀槭裁疵鎸W生,教師卻不能給他們自主學習的時間和權利,非得在一堂課內將自己的感受一古腦兒地灌輸給他們,強加給他們呢?這種課堂教學,教師往往是用自己的教學愿望將學生千方百計地引入自己的教學設計,卻忽視了學生自己去領悟和感受的過程。這種以“教”代“學”的課堂教學,不過是用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這樣的課堂怎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新課標明確提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知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笨梢?,語文閱讀教學不能一味地只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去領會作者的意圖,或是去感受教師對教材的理解,而一定要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基礎和重點,重視學生的獨特情感和體驗,變學生的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
怎樣才能實現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呢?
首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新課程改革以后,新教材選用的許多文章都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貼近生活,富有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彩,對學生有著很大的吸引力。教師要用有創(chuàng)意的導入語導入新課,要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地隨著文章的思路去讀,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思想、知識與語言,讓其對文章進行分析、綜合和評價,力求有所發(fā)現,有所創(chuàng)造。
其次,把“教”的過程變?yōu)椤皩W”的過程。很多教師上課前考慮得比較多的是如何“教”,而不是較多地考慮學生如何“學”。要改變這種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就要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為主線,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文本的平等對話,進而讓讀者(教師和學生)實現與作者心與心的交流,教師要力求讓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求疑、交流、爭鳴、歸納等環(huán)節(jié),學會感受、質疑、鉆研、討論、聯(lián)想、感動等體驗,從而把學生的閱讀欣賞引向作品深處,也引向學生心靈的深處。
第三,提供充分的時間,保證自主閱讀。在學生主動閱讀的課堂上,教師必須提供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對教材進行自學,讓他們在自然狀態(tài)下進入閱讀境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品讀,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獲得獨有的感受。絕不能匆匆地讓學生看一遍或聽一遍就急于探究文章的內涵。如果只滿足于學生粗讀便淺嘗輒止,學生對內容不甚了解,根本無法推進閱讀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只有給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充分的閱讀,才會有學生的獨特感受。
朱紹禹先生認為:“閱讀就是通過視覺認識書寫的文字符號,從中獲取思想的程序?!痹谡Z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只有將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讓每個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chuàng)新。
(徐志紅 湖南常德市西洞庭一中 41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