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關(guān)注學生日常識字的興趣,關(guān)注學生寫字的姿勢與習慣,重視書寫的正確、端正、整潔,激發(fā)學生識字寫字的積極性,不能簡單地用罰抄的方式來達到糾正錯別字的目的?!?/p>
一些語文專家建言:“不論課程怎樣改革,語文課就是語文課。對字詞的音、形、義的理解、掌握,任何時候都不應(yīng)該放松。”
作為初中老師,尤其是農(nóng)村的初中老師,大概都看到過學生的作業(yè)本子上寫著的“初”字上少一點的,“已經(jīng)”寫成“己經(jīng)”或“以經(jīng)”的,“滑稽”中的“尤”為“龍”的,“或”與“我”少一撇的……用葉圣陶老先生的話來說就是“學生認識生字生詞,往往有模糊籠統(tǒng)的毛病,用句成語來說就是‘不求甚解”?,F(xiàn)在的學生接觸的文章繽紛多彩,接受的渠道也不再是單一的了,尤其是良莠摻雜的網(wǎng)絡(luò)成了學生學習交流與溝通宣泄的重要途徑。網(wǎng)絡(luò)語言的隨意(有的僅僅表音),也影響了學生,他們從那里看到的語言往往不夠純粹。例如,“我稀飯粗稀飯”“醬紫”等等這樣的話語不勝枚舉,上海著名學者王文元感慨地提到他在網(wǎng)頁上收到的一封短信:“王老實:你號。在你的王爺上讀到了你的打坐,我很受氣閥,以后請多執(zhí)教。在建?!逼鋵嵥磉_的意思是:“王老師:你好!在你的網(wǎng)頁上讀到了你的大作,我很受啟發(fā),以后請多指教。再見?!?/p>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低年級,從教學的最初步起,知識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詞,更確切地說,就是詞里面所反映的現(xiàn)實的周圍世界:詞在兒童面前展現(xiàn)出新的、在他入學以前完全陌生的那許多個方面。兒童在知識的梯子上攀登時,使他邁出最初的、在我看來也是最寬闊的步伐的,就是通過詞來認識世界。讓詞在兒童的意識里活起來,歡蹦亂跳,使詞成為兒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識的工具,這是多么重要啊。如果你想使知識不致變成不動的、死的行裝,那就請你把詞變成進行創(chuàng)造的最主要的工具之一。”他說的詞是俄文中的詞,一般認為俄文是拼音文字,而漢字是表意文字,這就讓漢字(在運用過程中就是“詞”)呈現(xiàn)出更豐富的表現(xiàn)力,尤其表現(xiàn)在根據(jù)字型來推斷意義上。讓詞在孩子的意識里鮮活起來,最后能夠信手拈來表達,這基礎(chǔ)首先來自于對詞義的理解。李鎮(zhèn)西老師也認為“就學生閱讀程序來說,他們接觸一篇新文章首先要克服字詞障礙”。
語文教學中當然避免不了對學生錯別字的糾正,文言文教學中必然有對詞義的解釋。如果能做到糾字與釋義齊飛,定能使智慧與幽默共課堂。在七年級上冊《論語》的片段教學中,學生有的把“智慧”的“慧”默寫成“彗”,這時筆者就說了:自從中國人把“愛”字簡化為無心的“愛”之后,你們也把“智慧”解釋成了“聰明的掃帚星”了。孟子說過“心之官則思”,意思是說心是思考的器官,“智慧”是用“心”思考的結(jié)果。很多跟“心理、情感、思想”有關(guān)的詞語大都有“心”或“忄”或“心”的變體“^”,如“思”是“想,考慮,動腦筋”的意思,“大快人心”的“快”是“愉快”的意思,“羨慕”的“慕”是“因喜愛而希望得到”的意思……當然我們現(xiàn)在知道心是人體的動力泵,而思考的器官是大腦。如梁怡(班級同學的名字)的“怡”就是“高興、愉快”的意思,我們學過的“怡然自得”的“怡然”就是“安適、愉快的樣子”。
其實在學習《論語》之前的一次默寫中,學生把“青山郭外斜”中的“郭”寫成了“敦”,面對有相當部分的學生的別字,筆者覺得有必要對學生進行造字法的教學。隨著象形、指示、會意、形聲這四種主要的造字法的講述推進,學生的興趣與思維極大地激發(fā)起來,課堂上師生的互動達到了高潮。筆者還說“莫”是“暮”最初的字,畫了圖,讓學生明白“傍晚時太陽落到草叢里去了”,后來“莫”常常用來表示“無,沒有”的意思后,于是又用形聲法加了“日”造了“暮”,所以請大家記住“暮”跟太陽“日”有關(guān)(這個“暮”有個常見的錯字就是在底下添“目”),還可以解釋為:“沒有太陽,那就是晚上,《智子疑鄰》中有“暮果大亡其財”,暮即作如是解。”筆者接著說:同學們,根據(jù)這些造字法,我們就可以依據(jù)部首來推知字的大概意思。如“饋贈”這個詞吧,我們知道是“贈送”的意思,但兩個字是有區(qū)別的?!梆仭钡牟渴资恰笆场?,跟吃食有關(guān),意思是“給人食物”,“贈”呢跟“貝”有關(guān),“貝”這個部首一般跟錢貨有關(guān)?!敦悮ぁ芬晃闹形覀兙椭拦湃瞬捎秘悮ぷ鲥X幣。這個“贈”是“與人錢物”的意思。下面筆者來說說“青山郭外斜”中的“郭”,它的一個部首是“右耳”旁,這個跟“耳朵”無關(guān),跟“邑”有關(guān),“邑”是“城市,縣,地方”的意思,我們看注解“郭,這里指村莊的四周”,《新華字典》解釋為“城外圍著城的墻”?!渡绞小分械摹俺枪老《选敝械摹肮币约俺跞龝r我們將會學到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郭”就是字典里的這個意思。如“都城”的“都”就是“國都,首都”的意思。而“敦”呢是“淳樸,厚道”的意思。“搖籃”是“竹”編的,不是“草”制的,否則草是承受不了孩子的體重的。還有“頁”部與“人頭有關(guān)”,如“頸(脖子)、顏(臉面)、頗(偏頭)”,李白有句詩“拔箭四顧心茫然”,我們來猜猜“顧”的意思,那就是“回頭看”。講到《<世說新語>兩則》中“元方入門不顧”就可以用作復習佐證?!搬堋蔽覀円话惴Q雙人旁,但是它跟“行走”有關(guān),如“徘徊,往,彷徨”都有“走”的意思。最冤枉的是“女”字了,它是個象形字,看它的篆書,筆者在黑板上畫了“女”字,你看她像人兩手交叉并跪在地上的樣子,這反映了古時候女子屈從于男子的特點?!凹?、奴、佞、妒、妄”都是說“女人”不好的。說到“好”它是“女子美貌”的意思,如古詩“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喚羅敷”,好女就是美女的意思?!板病币话愀皩m室、家”有關(guān),如“家”,就是屋檐下有豕即豬,就成了家,“寶”就是家里的一塊玉。
雖則是知識的羅列,但因為跟日常用的詞關(guān)聯(lián),學生表現(xiàn)了極大的興趣。這樣來教學字詞,由于攙和了學生的理解往往記憶長久。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努力做到使學生通過理解、通過深入思考教材的實質(zhì)而進行識記。這樣的識記才是最牢固的識記?!奔m正錯別字或教學文言字詞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專家做過試驗得出結(jié)論:一個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重復二十一次。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反復強調(diào),挑選適當時機(如有一次校對答案,一個同學不會寫“腳趾”的“趾”字,這時筆者就不失時機地說:“平時你有個不好的習慣就是舔手指頭,以后你要去舔舔腳趾,你就知道它是‘足字旁的了?!保┻€可以通過學生的研究探討來進行識字釋義。采用的途徑有:
1.形近詞的辨析。如“暇、遐、瑕”學生經(jīng)常混淆,從部首出發(fā)就可以辨析了——“日”與“太陽、季節(jié)、時辰”有關(guān),“暇”即“空閑”;“辶”與“行走”有關(guān),“遐”是“遙遠”之義;“瑕”解釋為“玉上面的斑點,比喻缺點”。因此區(qū)分“遐邇聞名、遐想,應(yīng)接不暇、無暇兼顧,瑕不掩瑜、白璧無瑕”自然是非常清楚。
2.相同部首的歸類。漢語中有許多雙音節(jié)的詞,部首都是一樣的,兩個字的詞義相同相近相關(guān)或相反相對,可以叫學生去找一找,以加深印象,避免寫成錯別字。如:蔥蘢、寂寞、狡猾、窸窣、禍福、躊躇、嶙峋、訓誡、伶仃、洗濯、疾病、蹂躪、懊惱、醞釀、抖擻、匍匐、清冽、喑啞、驚惶、憔悴、蔭蔽、縹緲、莽莽蓁蓁、澄澈、踉蹌,這些都是七年級上冊的課后“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
3.對自己名字的認識。教師可以布置下去作業(yè),讓同學查字典或詞典了解自己姓名中的字義,每天上課前讓學生先來說說。筆者自己先作了示范:童(寫好篆書),大家看這就是一張?zhí)煺鏍€漫的笑臉,即“兒童,小孩子”的意思?!胞悺奔础肮獠薀òl(fā),美麗”的意思。“華”即“光彩,光輝”的意思,以前的“華”是“花,就是花朵的意思,有成語‘華而不實,意思是光開花不結(jié)果。不過老師不是這樣的花,我的名字就是來形容你們的——兒童是美麗的花朵。老師的童姓起源于黃帝的兒子老童,估計是個樂呵呵的老頑童?!胞惾A”過去有兩個有名的美女都叫“麗華”的,一個是說“做官當做金執(zhí)吾,娶妻當娶陰麗華”的漢光武帝的皇后,陰麗華;另一個是有烏黑長發(fā)的南北朝陳國后主陳叔寶的寵妃張麗華。學生在教師的示范下,做了功課,有些還挺不錯的。同學唐瑛瑛說:“我是唐家的一塊美玉。唐姓源于三皇五帝中的堯,唐還是一個偉大的朝代?!敝x鎰同說:“感謝要用語言來表示,鎰在過去是個量詞,一鎰即二十兩,一般用來修飾黃金,如黃金一鎰……”
到了初三,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部首來猜測詞義,這用在文言文尤其是先秦的文章中最不會錯。還可以指導學生歸納不同的部首的意思,如“彳、辶、走”都有“行走”的意思,如“徐”(徐噴以煙《童趣》)本義是“慢走”,“造”(造飲輒盡《五柳先生傳》)是“往,到”之義,“趨”(常趨百里外《送東陽馬生序》)原義“小步快走”。
語言的流變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新興詞匯有些已經(jīng)成為新的經(jīng)典,但有的也成明日黃花,被時代的浪潮淘洗殆盡,作為教師的我們一味地固守純粹顯然是不合潮流的,所以在一定的時候,無妨讓學生收集網(wǎng)絡(luò)詞匯,算作一次語文綜合訓練課的有效嘗試也未嘗不可。
古人云:“授人以魚,僅供一飯;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闭Z文新課程標準也說明:“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yīng)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yīng)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yīng)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弊衷~是文本大廈的基石,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穿插字詞的教學,旁征博引,從部首出發(fā),認識“妙不可言”的語言文字,既鞏固了學生的知識,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能讓他們充分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童麗華 浙江省寧波市鎮(zhèn)海中興中學31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