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軍
收稿日期:2009-03-05
作者簡介:申軍,蒙古族,遼寧興城人,鄭州大學外語學院08級碩士研究生,鄭州市中州大學外語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摘 要:《菊花》是斯坦貝克短篇小說中的名篇,半個多世紀以來,批評家從象征主義,生態(tài)批評和女性主義等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解讀。本文在女性主義理論框架內,運用“雙性同體”的思想,對小說女主人公伊麗莎的性格特點進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伊麗莎內心追求獨立、平等和自由,渴望進入男性世界,步入主流文化。但因為父權制社會環(huán)境的壓迫,“雙性”意識未能達到和諧一致,最終夢想破滅,也集中反映了20世紀早期在美國女主人公伊麗莎所代表的女性共文化群體與男權社會主流文化的沖突。
關鍵詞:菊花;共文化群體;雙性同體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09)01-014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09.01.073本刊網(wǎng)址:www.hbxb.netお
一、引言
斯坦貝克(John Steinbeck, 1902-1968),美國著名小說家,其長篇小說的在美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國內學者在研究其長篇小說的同時,也不斷對其短篇小說進行研究,《菊花》就是其中的一例。
《菊花》(The Chrysanthemums)收于短篇小說集《長谷》(The Long Valley), 被譽為斯坦貝克在藝術上最成功的短篇小說。小說的情節(jié)十分簡單:三十五歲的女主人公伊麗莎住在加利福尼亞薩莉納斯山谷一個偏僻的農場,擅長培育菊花,與丈夫亨利過著看似平靜的生活。一日,一個補鍋匠來到農場找生意做,遭到拒絕后,幾句恭維女主人培育菊花才能的話語,就使伊麗莎改變了態(tài)度。補鍋匠的來訪打破了她平靜的生活,也在她原本就不平靜的內心世界更激起了波瀾。她羨慕補鍋匠流浪的自由生活,向往山谷外面自由世界,充滿了對進入男人世界的遐想與渴望,但最后,她發(fā)現(xiàn)自己送出的菊花被人無情丟棄的時候,才發(fā)覺男人世界的虛偽、欺騙、冷漠、暴力,這些使她的夢想徹底變?yōu)榕萦埃顾齽倓傔~向男人世界的腳步又退了回來。
傳統(tǒng)上對《菊花》從女性主義批評,象征主義,生態(tài)主義理論進行了研究。近年來用“雙性同體”(androgyny)思想解讀文學作品是一個新的角度,對伊利莎進行“雙性”解讀,為讀者開拓了一個新的視野,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女性共文化群體與男性主流文化群體的觀念沖突。
二、“雙性同體”思想的沿革
在西方文明發(fā)展史上,“雙性同體”有著深厚的神話基礎。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會飲篇》中,阿里斯托芬認為人類在太初時都是雙性體,有三種雙性體,即男性與男性、女性與女性和男性與女性。宙斯把雙性體劈成單性體,于是他們通過交媾來彌補喪失另一半的痛苦?,F(xiàn)代文藝理論“雙性同體”思想源起于意識流文學的著名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在她的著作《一間自己的屋子》中,伍爾芙指出:男性氣質是否能與女性氣質和而為一,兩性關系是否能和諧發(fā)展是弗吉尼亞的關注重點,雙性同體是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最佳心靈狀態(tài)。她認為偉大的腦子是雙性同體的?!耙粋€純的男性頭腦不能進行創(chuàng)造正如一個純女性的頭腦不能進行創(chuàng)造一樣?!弊匀唤缫箨庩栂嗷フ{和,和二為一。這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肉體的結合,一部分是頭腦(mind)的結合。肉體的結合孕育出這個世界上最神秘的奇跡——生命。而頭腦的結合著創(chuàng)造出最完整的生命——藝術家?!澳腥撕团说慕Y合有助于最大的滿足,造成最完美的幸福?!比说男撵`與頭腦中也存在著正如身體上的兩性差異般的兩種氣質,即男性氣質,女性氣質。這兩種氣質相互作用并達到了創(chuàng)作的顛峰。她列舉出莎士比亞,濟慈,斯特恩,柯柏,蘭姆,柯勒律治都是雙性同體。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造力正是由于男女兩性氣質的混合而產生的,而一旦失去這種氣質創(chuàng)造力也隨之消失殆盡?!霸陬^腦中,首先必須有女人和男人的某中合作然后創(chuàng)造的藝術才能得意完成。”“對于一個不折不扣的男人或者一個不折不扣的女人來說是毀滅性的,人必須是具有女子氣的男性或者是具有男子氣的女性。”這種雙性或者在個體中表現(xiàn)為或者男人的氣質大于女人或者女人的氣質大于男人?!叭魏稳讼雱?chuàng)作而想到自己的性別就無救了?!睙o論是男性作家還是女性作家在進行創(chuàng)作中首先應該擺脫的就是個人的‘單性意識,從雙性角度去考慮問題以達到創(chuàng)作的最佳境界。
雖然伍爾芙對“雙性同體”思想作了闡述,但作為一種文藝創(chuàng)作心態(tài)和美學風格,其涵義隨著女性主義理論的發(fā)展也不斷豐富,諸如埃萊娜?西蘇(Hélène Cixous)以及朱莉亞?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女性主義者對此概念都有不同的論述。如埃萊娜?西蘇在《美杜莎的笑聲》中提出: “雙性即:每個人在自身中找到兩性的存在,這種存在依據(jù)男女個人,其明顯與堅持的程度是多種多樣的,既不排除差別,也不排除其中一性。”不難看出,西蘇的“雙性同體”以本質論為出發(fā)點,認為是婦女有而男人奇缺的,“從某種意義上,‘婦女是雙性的;男人——人人皆知——則泰然自若地保持著榮耀的男性崇拜的單性的觀點。”
當代女權主義者對雙性同體思想還有不同的闡述,但多是認識角度的不同,她們的思想無疑都是以伍爾夫為源頭的。
三、伊利莎的“雙性”意識特征
(一)“雙性”意識的體現(xiàn)
從小說開始伊麗莎就被描寫成為“又粗又壯”, “戴著笨重的(heavy)手套,穿著笨重的(heavy)鞋子”,戴著“男子常戴的黑帽子”, 有著男性的外形特征;“她的家好好掃過(hard-swept),玻璃也是認真擦過(hard-polished)” ,其中的單詞hard和heavy兩個詞強調了一種剛勁的男性力量,可見斯坦貝克對伊利莎身上的男性特征充滿了贊許,“一個頗大的圍裙蓋住了她印花的衣服”,可見伊利莎厭倦了和丈夫Henry的壓抑生活,想要有所改變,有著和男人平等的地位。Sweet 認為這是伊麗莎對傳統(tǒng)的女性角色不滿意,想要進入男性的世界的一個側面體現(xiàn)。 和補鍋匠談話時,“天黑的時候——啊,群星亮閃閃的,周遭一片寂靜。你覺得自己愈來愈高,每一顆亮閃閃的星星都融入自己身體里。就是那樣。熱熱的,亮亮的——美極了?!?這是一種美好的愿望,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情期盼,也是對自由的深深向往。
從性別語篇交際的角度來看,伊麗莎的話語雙性特征也非常明顯。在性別語篇的交際上,Tannen(1990) 指出:女性話語經常是把維持親密和諧的關系放在第一位,因此她們在講話時注重聆聽,維持整體和諧,常常提出問題,讓對方回答(即便自己也知道答案);而男人往往具有獨立性,有時喜歡沉默,講話帶有競爭性,更喜歡滔滔不絕的講述,表現(xiàn)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知識的廣博。
從伊麗莎見到補鍋匠的開始,這一段話很能表現(xiàn)她具有雙性特征:
“她不可能知道很多關于菊花的知識。你可以下種,但插幼苗的方法更容易,就是你在那邊看到的那些。”
“為什么不能?你可以,”伊利莎大聲說,“我可以把幼苗種在濕的沙土里,你就可以隨身帶著了。只要保持沙土不干,這些幼苗就會在花盆里生根,然后她就可以移栽它們了?!?/p>
“那好,記著,這些幼苗會在一個月左右扎根。然后她就得把它們移栽出來,移到象這樣肥沃的土壤里,每隔一英尺種一棵,你明白嗎?”
這里,伊麗莎詳細的講述了菊花的栽種方法,具有很大的信息量,著重解決問題,具有男性交際的風格,一方面表示了對栽種菊花的強烈興趣,通過栽種菊花,表達一種生命的活力,爭取自由的努力, 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對無聊得生活無所寄托的感慨,這都與20世紀早期社會對女性的要求相去甚遠。
(二)“雙性”的失諧
伊利莎表現(xiàn)出顯著的雙性特征,是其對自由向往,對美好生活追求的象征,是她對不幸福的婚姻的不滿,但她表現(xiàn)出來的種種愿望,都不為男權社會的主流文化所允許和接納,父權社會力量的壓迫必然導致其男性意識的喪失,回歸女性傳統(tǒng)的角色中去,繼續(xù)她的枯燥的生活,扮演操持家務的順從的妻子角色。文章開篇和丈夫Henry的對話,表現(xiàn)了她在家庭中的角色特點,預示了結尾男性特征的喪失,夢想的破滅。
“啊,對了,我正要跟你說呢。他們是西部肉制品公司的。我把那三十頭三歲的菜牛賣給他們,差不多是我要的價格?!?“太好了,”她說,“真有你的?!?“我想,”他接著說,“現(xiàn)在是周六下午,我們可以去薩利納斯的一家飯店吃頓飯,再去看場電影,慶祝一下,你看怎么樣?!薄疤昧耍彼貜偷??!罢媸呛脴O了”
從語篇用詞數(shù)量上看,Henry用詞的數(shù)量明顯多于伊利莎,占據(jù)著話語的主動權,可見Henry 的交際重點放在陳述和解決問題,強調信息。而伊利莎的交際重點放在想要維持和諧良好的關系?!鞍?,對了” “太好了,真有你的”的使用明顯證明在夫妻交往中,伊麗莎仍然壓抑自己男性特征的一面,而盡量展示女性特征。
補鍋匠走后,“伊麗莎走進屋子洗澡,她強烈的揉搓自己直到將皮膚搓得紅紅的”。洗澡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在基督教中的洗禮,洗禮是個神圣的過程,往往洗脫的自己的罪孽,但這里,這個動作是伊麗莎不自覺地從意圖進入男性社會退回女性特征的標志,她認為自己有罪,在掙扎,回到女性社會中和她才有一種安全感,但這種安全感,明顯是來自男權社會的壓抑,對父權制的一種屈服。當她穿好衣服,打扮好自己,“過了一會兒她開始穿衣服,穿得很慢。她穿上自己的新內衣,最精致的長襪,還有那件象征她的美麗的裙子。她仔細地梳理著頭發(fā),描眉,涂口紅”有了明顯的女性特征,與開篇中的戴著男人常戴的帽子形成強烈對比,更表現(xiàn)了她對丈夫的一種屈從,而丈夫亨利的表揚,可以看到主流文化對婦女地位和角色的定義。從整個文中看,伊利莎都受著一種“雙性”不能和諧的困擾和壓抑,她受到的種種對待,社會主流文化迫使她只能成為被動的女性,這使她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放棄了對男性社會的渴望,放棄了對自由的追求,正因為如此,她難以達到“雙性”和諧的理想的人。伊麗莎是20世紀早期追求自由平等的女性的代表,但最后不可避免的以失敗而告終。
四、結語
根據(jù)伍爾夫的雙性同體理論,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達到一種和諧共存的狀態(tài),人的發(fā)展才會全面和健康,生活才會充滿生機和樂趣。這與中國傳統(tǒng)周易中的“一陰一陽謂之道”有著明顯的共通之處,即陰陽循環(huán)構成了宇宙的運行規(guī)律,構成人的和諧生存和知識創(chuàng)造的準則。斯坦貝克的《菊花》在作家的生活中是有原型可循的,有學者研究,小說中的女主人公伊利莎的原型就是斯坦貝克的第一任妻子。因此,小說的心理描寫細致入微,有著很深的感染力。女主人公不管是在形體上和內心中,都有明顯的“雙性”特征,但在父權制社會下,男性的充滿著剛毅和力量的一面,顯然受到了壓制,男權社會往往用自己需要的角色來安排女性,要求女性溫和,順從,持家,有著傳統(tǒng)女性的種種特點。斯坦貝克并非女性主義作家,但他的小說《菊花》側面反映了美國20世紀30年代女性共文化(亞文化)群體和主流文化群體男權社會的碰撞――回歸――再碰撞,斗爭――失敗――再斗爭的過程,為后來分析女性主義心理發(fā)展增添了素材。
參考文獻:
[1]柏拉圖. 柏拉圖文藝對話集[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2]翟艷霞.渴望的目光自由的呼喚[J].河南大學學報 (社科版), 2005, (4) .
[3]趙一凡.西方文論關鍵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4]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