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倫 張 婷
[摘要]“學困生”,很大一部分因不善于聽而形成。家長的重復嘮叨、小學教師的反復強調(diào)、義務教育“口語交際”教學的好高騖遠,致使這部分學生常處于充耳不聞的狀態(tài)。解決問題的關鍵一為突破家長的寵愛觀念,二為改進學校的教育方法,三為語文課堂的有意識訓練。
[關鍵詞]“學困生”;“聽障”;家庭;學校;語文課堂
普通學校的學生中,肯定有少數(shù)“教不好”的“學困生”,這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為此,我們調(diào)查了數(shù)十位“學困生”的聽課筆記,也就孩子的聽知注意力問題調(diào)查了200多位家長。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根據(jù)調(diào)查得到的材料和心理學的原理,分析“學困生”與“聽力障礙”之間的關系,并提出一定程度上解決“學困生”問題的策略。
這里所說的“聽力障礙”并非醫(yī)學范疇的概念,而是指聽覺系統(tǒng)未曾發(fā)生病變或損傷,但聽知能力卻不甚理想的情況。從教育范疇而言,就是聽課效率低下。
一、“聽障”的原因探析
(一)家庭過分寵愛造成先天不足
有人認為現(xiàn)在的孩子是被寵壞的一代,此說雖然有些過頭。但也能反映一定的現(xiàn)實情況。在獨生子女占絕對多數(shù)的情況下,“四二一綜合癥”現(xiàn)象幾乎在每一個家庭演繹著。我們曾經(jīng)就“如果你家的孩子在玩游戲,你喊他吃飯,喊幾遍他才能過來”這個問題,在“教育碩士”授課時,向兩屆220位青年教師做過調(diào)查,回答“一遍”者寥寥無幾,回答“至少三五遍”者超過70%,回答要靠“扯耳朵”才能來者也有20余人。這就是問題的關鍵:當被寵愛著的這個“一”習慣了父母之“二”加上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之“四”耐足性子一遍又一遍的呼喊催促,大多數(shù)貪玩的孩子對于各種正常的呼喚已經(jīng)是聽而不聞。如此越演越烈,對教師課堂上的講授,一些學生當然就聽而不清甚至聽而不聞了。心理學認為,引起人注意的原因主要有:刺激物的新奇性和個人的興趣。而一些學生經(jīng)過家長的反復嘮叨,對于父母重復單調(diào)的“嘮叨”失去了興趣和新鮮感,久而久之導致了他們“聽而不聞”。
(二)學校教師的反復嘮叨推波助瀾
當老師面對這些“聽障”學生,反復嘮叨成為最主要的授課手段,既然一遍不行,那就兩遍、三遍甚至五遍,致使一些未患“聽障”的學生“耳朵生繭”。曾見過這樣一幕:放學了,一隊隊小學生站在校門口,在教師的帶領下又一次齊聲背誦當天的家庭作業(yè),真讓人哭笑不得。當學生習慣于老師的“嘮叨”并因此產(chǎn)生依賴心理,即使是一些比較自覺的孩子,也會認為反正老師會多次重申,反正家長會告訴自己,上課聽不聽已經(jīng)無所謂了。長此以往,“聽力障礙”者越來越多,“學困生”的“預備役”也就日益“壯大”了。
一般情況下,初中教師不善于“多次重申”。大量習慣于反復嘮叨而勉強跟上進度的“聽障”學生進入初中,一下子失去了“助聽器”,于是,就進入彷徨狀態(tài),日積月累,與別人的差距越來越大,“學困生”的“預備役”就成了“現(xiàn)役”。在這種情況下,“家教”市場的日益繁榮也就不是什么怪事了。
(三)“口語交際”教學未能切中肯綮
不可否認,隨著“新課標”的推行,當今的語文教學對“口語交際”教學越來越重視。(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有“口語交際”訓練的目標,比較完整,但是,除了“第一學段”階段目標中有“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nèi)容”,“第二學段”階段目標中有“能用普通話交談,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請教,就不同的意見與人商討”外,基本沒有涉及對“聽”的“一遍準確率”的目標要求。豈不知這是最為關鍵的基礎目標,沒有基礎的樓閣肯定會倒塌;別人說了你根本沒有聽到,談何聽出“弦外之音”!
正因為如此,在“新課標”指導下的義務教育語文“口語交際”教學,很少涉及最為基礎而且最為重要的聽知“一遍準確率”的訓練。也就是說,語文教學中的“口語交際”教學。其目標要求還是偏扁,對最基礎的東西關注得不夠。
二、對付“聽障”的三大策略
(一)從家長的呼喚開始
上文說過,家庭過分寵愛造成了學生聽知能力的先天不足。所以說,提高學生的聽知能力,還應從幼兒階段的訓練開始。人類學習語言有個最佳關鍵期,學齡前是兒童學習語言的最佳期,而三歲左右是關鍵期,最佳期錯過后,兒童雖然仍可以學習語言,但速度慢、水平低,永遠達不到相應的水平。所以,當孩子因貪玩而對家長的呼喚置若罔聞時,就應采取果斷措施,比如說,如果呼喚孩子吃飯而孩子無動于衷,則不必第二次呼喚,家長們只管自己吃飯。孩子玩夠了,因饑餓要求吃飯時,應借這個機會對他進行“聽話”教育。這樣循環(huán)往復,步步為營,就能養(yǎng)成孩子良好的聽話習慣。稍稍讓孩子感受一下饑餓,根本造不成什么大的傷害;而換來的卻是受益終身的良好習慣,權衡得失,何樂而不為!
(二)班主任與任課教師應減少嘮叨
遇到聽力健全的孩子,是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幸運:遇到“聽障”兒童,則應采用一些非常手段。具體來說,就是圍繞“一遍準確率”操作。這就涉及教師的口語問題。
教師的口語要幽默風趣,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寓教于樂,使學生感到不聽是“虧”了。
教師的口語要簡明扼要,即使是關鍵之處,也不能反復嘮叨,可以用提高音量的辦法來進行強調(diào),所謂“好曲子只唱一遍”是也。開始,一些學生可能不習慣,對一些聽而未清或聽而未聞的學生,可以采用一些輕微的“懲罰”手段,《教育大辭典》將教育中的懲罰定義為是通過對受教育者的認識和行為的否定評價,引起受教育者內(nèi)心的不愉快情感體驗,從而調(diào)節(jié)心理指向性的方向和強度,提高個體的抱負和志向水平。教育中的懲罰具有矯正和威懾的功能。而對那些未認真聽課的學生采取相應的懲罰,如背誦一些著名詩詞等,能夠起到矯正他們錯誤行為的效果,同時也能對其他學生起到威懾的效果,正所謂“殺雞儆猴”。當然,給他們補課也是十分重要的。對一些能夠迅速進入角色的學生,則應該適當獎勵,“如果你想增強某種反應或行為模式,就獎賞它”,適當?shù)莫剟羁梢詮娀瘜W生的行為,如給學生的平時成績加分等。
所謂的“一堂課教師只講N分鐘”,從這個意義上說,頗有價值。
(三)語文課堂的特殊訓練
語文教學的關鍵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而學生的語文能力正是由聽、說、讀、寫這四種各自獨立又彼此聯(lián)系的能力所構成的。也就是說,在語文課上制訂切實可行的訓練“聽知”能力的計劃,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不要因為“新課標”未曾涉及而猶豫徘徊,因為課程標準本身就是人制訂的,本身就應該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改進;不要因為考試不涉及這方面的內(nèi)容而不屑一顧,因為考試指揮棒的指揮不一定正確,更何況以后的考試也可能涉及。
聽知能力的訓練,要在最低級的“聽見”的層次上多下一點功夫,多花一點時間。諸如放一段錄音,只放一遍,讓學生說出或?qū)懗雎牭降膬?nèi)容,然后評分,計入學習檔案。所聽內(nèi)容不能枯燥,而且要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并在各個年級段循環(huán)反復訓練,當然,讓同學之間當場辯論,也不失為好辦法。
綜上,我們認為,如能認真分析“學困生”的具體成因,將其中的一部分“教好”,還是可能的。從培養(yǎng)學生聽力的“一遍準確率”人手,至少可以縮小“學困生”的陣營。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