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琦
匪夷所思的“諾貝爾獎”
你喜歡把餅干在水或牛奶里泡一泡再吃嗎?你有沒有想過怎樣泡才能達到最佳效果?英國的林·費歇爾博士通過不懈努力,終于找到了各種餅干的最佳浸泡方法,并將其用一個簡單明了的數(shù)學方程式表達了出來,這讓他在1999年贏取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說到蜣螂你可能會覺得陌生,但你一定熟悉它的俗名——屎殼郎。兩位科威特科學家通過仔細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口味獨特”的小昆蟲也挑食,并不是什么“便便”都愛吃,具體來說,它們比較喜歡馬糞、羊糞、駱駝糞,而對狗糞和狐貍糞則不太感興趣。這兩位科學家因此榮獲2006年“諾貝爾營養(yǎng)學獎”……
以上所述絕對真人真事,只不過他們得的“諾貝爾獎”不是“Nobel Prize”,而是“Ig Nobel Prize”——據(jù)說是“Ignoble(不光彩的)”和“Nobel Prize(諾貝爾獎)”的組合。我們通常把它翻譯為“搞笑諾貝爾獎”。
別小看這個“搞笑諾貝爾獎”,它迄今已經(jīng)連續(xù)不斷地舉辦了18屆(今年將是第19屆)。每年10月,當它的頒獎典禮在美國哈佛大學舉行的時候,都會吸引全世界各大媒體的關注,儼然已是國際級的一大盛事。
什么樣的研究成果能夠獲此殊榮呢?一般來說,要滿足兩大條件:一要“愚不可及”,二要“啟發(fā)思想”。下面,就讓我們看看它們究竟“愚”到什么程度,又是如何啟發(fā)思想的。
什么是
魯迅先生有句名言:“喜劇就是將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比绾卫斫膺@句話呢?一些“搞笑諾貝爾獎”的得獎者做出了完美的詮釋。
2001年,墨爾本的約翰·基奧為自己的一項“發(fā)明”向澳大利亞專利局申請專利,這項“發(fā)明”的正式名稱是“圓形運輸便利裝置”,下圖就是專利申請書中對該裝置的形象描繪。發(fā)現(xiàn)什么沒有?原來,它不過就是“車輪”而已。你肯定想不到,專利局竟然批準了這項申請!由此,基奧先生和澳大利亞專利局一起獲得了當年的“搞笑諾貝爾科技獎”。
基奧和專利局官員的腦子都進水了嗎?其實,基奧這么做,是要證明澳大利亞的《專利法》是有漏洞的。這部法律規(guī)定,任何公民只要能夠提供自己所申請項目的實物,并且這項專利還沒有其他人申請過的話,就應當批準。專利局的官員們只是在“依法辦事”而已。我想,“為車輪申請專利”這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一定能夠促使澳大利亞當局認真檢討現(xiàn)行法律中的荒謬之處。
同“正版”諾貝爾獎一樣,“Ig Nobel”也有文學獎。1996年,它被授予《社會文本》雜志。美國物理學家索克爾給他們投去一篇論文,題為《超越界線: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釋學》(這標題讓你看得眼花嗎),編輯們一致同意刊登。但就在發(fā)表后不久,索克爾公開聲明,自己這篇文章純屬惡搞,除了堆砌科學名詞外,根本沒任何意義!瞧,“不懂裝懂”和“高級迷信”就這么現(xiàn)形了。
搞笑背后的科學態(tài)度
英國的瓦塞爾蘇格教授是2000年“搞笑諾貝爾生物學獎”的獲得者,他的主要成就是:吃蝌蚪。作為一個嚴謹?shù)目茖W實驗,教授將8種蝌蚪編了號,然后讓志愿者們依次將它們(活的!)放進嘴里咀嚼,然后按照從“味道不錯”到“特難吃”的五個級別寫下各種蝌蚪的口感。最后,教授將研究成果寫成報告——《哥斯達黎加旱季蝌蚪的味道比較》。
笑完了嗎?下面來聽聽教授自己的解釋:世界上有很多蝌蚪的皮膚色彩斑斕,跟周圍環(huán)境截然不同,非常顯眼,按說應該招致天敵的大量捕食才對,但是為什么沒有呢?傳統(tǒng)觀點認為,越引人注目的蝌蚪越難吃,從而避免被捕食的厄運。然而,該觀點卻從來沒有被證實過。瓦塞爾蘇格教授通過實驗證明,這種說法站不住腳!
和瓦塞爾蘇格同樣具備這種“不經(jīng)驗證不輕信任何說法”的科學態(tài)度的,還有2005年“搞笑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化學界的老前輩愛德華·卡斯勒。這事還得從300多年前說起。牛頓與惠更斯曾經(jīng)討論過一個有趣的問題:“人是在清水中游得快,還是在黏稠的液體中游得快?”牛頓認為是清水,而惠更斯的意見正相反。這兩大科學家到底誰說得對呢?卡斯勒老先生決定用事實來檢驗。他和另一位年輕科學家用數(shù)噸樹膠粉將一游泳池水變成了一池“漿糊”……實踐表明:盡管黏稠液體增加了游泳者的阻力,但手腳劃水時身體受到的反作用力也同時增強了,兩相抵消,人在清水和“漿糊”中游泳的速度幾乎沒區(qū)別。
你不信?要不要親自去試試?
“沒有用”的用處
加拿大青年特羅伊·赫圖拜斯20歲那年在荒野中遇見了一只大灰熊,從此他立志要發(fā)明一種能夠防御灰熊的盔甲。經(jīng)過7年的不懈鉆研,并且在陸續(xù)花掉了15萬加拿大元之后,“俄修斯·馬克六代”誕生了。這套盔甲穿在身上宛如一個“機械戰(zhàn)警”,它集成了各種高科技裝備:防火橡膠、鈦金屬外殼、風冷系統(tǒng)、無線電通信系統(tǒng)、廣角攝像機、“黑匣子”……它經(jīng)受住了重重嚴格和苛刻的測試(包括:卡車沖撞11次,來復槍和弓箭射擊,樹干和斧頭的打擊和砍劈,從15.25米高懸崖上跳下等),抵御一只灰熊看起來毫無問題。當然,它也有個小小的缺點,那就是它重達70公斤,沒人能穿著它走5步以上!
這件“華而不實”的發(fā)明為特羅伊帶來了1998年“搞笑諾貝爾安全工程獎”。然而,它真的一點用處也沒有嗎?在麻省理工學院材料科學教授羅斯看來,這套“防熊盔甲”雖然有點像“屠龍術”,但特羅伊在研制它的過程中卻對肌肉與骨骼生物力學、現(xiàn)代材料科技等進行了各種創(chuàng)造性的應用,給人們帶來別樣的靈感。
而且,特羅伊的執(zhí)著和鉆研精神,不也值得我們敬佩嗎?
順便考考你——一款能識別出是你在敲擊鍵盤還是貓咪踩到鍵盤上的電腦軟件有什么用?一個安著兩個輪子、能在地板上跑來跑去的鬧鐘又有什么用?
科學是好玩的
說到“有用”,我們總認為科技一定要造福點什么或促進點什么,反正總得有點“用處”吧。但說不定,最初進行科學研究的人就只是為了滿足一下好奇心和求知欲呢!
印度學者斯里庫瑪和勒馬蘭顯然對測量大象很感興趣,當然不是如何給大象稱體重——這個問題已經(jīng)被曹沖解決了,而是如何算出大象的表面積!雖然誰也想不出來有什么必要去做這樣的計算,但他們最終還是得出了一個完美的公式:S=-8.245+6.807H+7.073FFC,其中S表示大象的表面積,H表示地面到大象肩部的高度,FFC表示大象前腿的直徑。他們也因此榮獲2002年“搞笑諾貝爾數(shù)學獎”。
本文開頭提到的“最佳浸泡餅干法”以及對“挑食的屎殼郎”的研究同樣也體現(xiàn)著科學的另一面——不一定“有用”,但真的很好玩。
Ig Nobel的頒獎典禮當然也妙趣橫生。盡管沒有任何獎金,大多數(shù)獲獎者都愿意自費前往哈佛大學領獎;真正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也來到現(xiàn)場,一改平日的嚴肅形象,把自己打扮得千奇百怪,來擔任頒獎嘉賓;臺下的觀眾紛紛以向主席臺投擲紙飛機的形式向獲獎者致敬;而負責清掃這些紙飛機的重任落到哈佛大學的物理學家羅伊·格勞伯頭上,這位辛勤的“清潔工”只在2005年曠了一次工,因為他當時正在瑞典皇家科學院領取諾貝爾物理學獎……
鼓勵“不同尋常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發(fā)現(xiàn)科學和科學家“人性與有趣的一面”,讓人發(fā)笑,也讓人思考——讓我們一起期待,今年誰能贏得Ig Nobel Prizes。
對了,公布前面兩道“考題”的答案:榮獲2000年“搞笑諾貝爾計算機科學獎”的“貓爪感應系統(tǒng)”不僅能解決養(yǎng)貓人士的煩惱,也讓那些深受小BABY亂拍鍵盤之苦的人們看到了希望;而到處亂走的鬧鐘讓那些想要關掉它的懶鬼主人們不得不從床上爬起來,它以其“提高工作效率,刺激經(jīng)濟發(fā)展”的功效使其發(fā)明者獲得2005年“搞笑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而且它本身也產(chǎn)生了經(jīng)濟效益——你已經(jīng)可以從“淘寶網(wǎng)”上買到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