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璠
3月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幕,溫家寶總理向大會作了政府工作報告。當天下午的《北京晚報》在第一版中間位置,從上往下一個數字一排,一共碼了14個數字,并標注“報告披露14個核心經濟數據”。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第二天,筆者看到的各大媒體在報道和解讀總理報告的時候,也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說數”或“數說”的形式。
《人民日報》以《讀報告 議數字》為題,整版刊登了代表委員圍繞數字開展的討論。具體數字涉及GDP增幅、CPI漲幅、城鎮(zhèn)登記失業(yè)率,以及政府投資、中央投資、“三農”投入、財政赤字等。《北京日報》也以一個整版推出“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解讀”,題目則是《6大數字看中國經濟走勢》。除了GDP、CPI、財政赤字以外,還有新增城鎮(zhèn)就業(yè)、新增貸款和外匯儲備,10個“民生亮點”也完全以統計數據顯示。而《北京青年報》則在頭版頭條以兩個醒目的黑體數字,作為人代會開幕報道的標題。一個是今年GDP增8%,另一個是CPI漲4%左右?!缎戮﹫蟆返让襟w也都數來數去,如此等等。
眾多媒體解讀報告,為什么都用“說數”和“數說”的形式呢?因為在反映經濟與社會發(fā)展方面,數字比文字更加醒目。
數字比文字更醒目,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數字是溫度計、晴雨表和信號燈。反映今天,數據是溫度計;預測明天,數據是晴雨表;而影響明天,數據就是信號燈。雖然這三個比喻都是老掉牙的說法,但是,越來越多的人能有此共識,則是時代發(fā)展變化的結果。特別是在金融危機波及全球,每個國家和地區(qū)都難以獨善其身、置身事外的時候,在對形勢的分析與判斷方面,用一堆形容詞、排比句、長篇大論,也不如一個醒目的數據更讓人一目了然。解讀《報告》,各媒體突出報道的數據,都是全年經濟工作的一些預期性指標和約束性指標。這些數據明顯地傳達出在罕見金融危機面前,黨和政府依靠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信心,竭盡全力,共克時艱的強烈信號。既體現出力爭的決心,也展現了務實的態(tài)度。如在企業(yè)出現減員、用工需求下降的大背景下,安排城鎮(zhèn)新增就業(yè)900萬人,但比去年減少了100萬人,既體現了為保增長保就業(yè)所做的努力,也考慮了可能性和現實性,采取了審慎的態(tài)度。又如,大幅度擴大財政赤字規(guī)模并發(fā)行2000億元債券,既是應對可能的經濟減速、稅收減少使政府財政收支減少所采取的措施,但也考慮到風險和可承受程度,留有了一定的余地。
數字比文字更醒目,越來越多的人對越來越多的數字有了越來越多的感覺和感悟。曾幾何時,很多人知道了反映經濟增長要看GDP,也知道了抓經濟促發(fā)展不能光看GDP,不能為了GDP不擇手段,不能以犧牲資源環(huán)境為代價。去年此時,市場物價持續(xù)上漲,人們知道了統計數字除了GDP,還有一個叫CPI。很多百姓不僅意識到可以通過CPI判斷市場的冷暖變化,還感悟到這個指標個位數的變化,竟然可以影響到股海的潮起潮落。從去年四季度到現在,有一個數字令無數國人耳熟能詳,這就是4萬億元。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著這個數字,談論和評論著這個數字,期待著這筆巨資立竿見影、利國利民,也擔心如此一筆巨資會不會帶來重復建設、會不會為腐敗分子打開方便之門。盡管有關方面多次聲明表態(tài),但公眾仍強烈呼吁建立公開透明的監(jiān)督和信息公開制度??梢韵胂?,圍繞4萬億元的使用,任何口頭的表態(tài)和文字的說明,都遠不如有關一個一個項目建設的具體數字,更清晰更醒目,更有利于回應公眾的關心與擔心。
數字比文字更醒目,關于《報告》的報道為新聞報道提供了有益的啟示。當反映經濟社會發(fā)展乃至一些其他消息的時候,數字會更加醒目;醒目的數字會更加吸引人;以吸引人的數字為標題,既有利于讀者對數字的了解,也有利于報道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