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國家“211工程”三期“藝術理論創(chuàng)新與應用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管若松(1960- ),男,漢,江蘇揚州人,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院文化理論研究部主任,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戲劇影視評論,文藝理論。)
(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05)
摘 要:電影《梅蘭芳》熱鬧一時。但“梅蘭芳”藝術形象的塑造并不算成功。其中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創(chuàng)作者的認識問題;二是如何塑造“梅蘭芳”的藝術形象問題。
關鍵詞:梅蘭芳;形象塑造;影響力;電影;藝術形象;文化傳統(tǒng)
中圖分類號:J902文獻標識碼:A
符合當今世界電影潮流的巨片《梅蘭芳》,以其大投入、大制作、大導演、大牌明星、大宣傳等,熱鬧了一時。雖不像陳凱歌的前一部影片《無極》遭受到眾人的猛烈批評,但《梅蘭芳》也沒有像國人期待的那樣,獲得完全意義上的成功。我以為,此片在國內外沒有產生廣泛影響的原因主要在于創(chuàng)作者的認識問題和如何塑造“梅蘭芳”的藝術形象兩個方面。
一、梅蘭芳究竟屬于誰?——創(chuàng)作者的認識問題
這里所說的認識問題是指創(chuàng)作者對梅蘭芳大師的認識定位問題。陳凱歌當然是國際級的電影大導演,對梅蘭芳大師在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定位肯定是很清楚的。但陳凱歌在拍攝電影《梅蘭芳》時,卻忽視了已有的認識,總是認為自己從小就生活在梅蘭芳家的周圍,跟梅家有著很親近的關系和來往,同時,這部影片又有梅家后人作顧問和指導,因此,可以說,對“梅蘭芳”這個歷史人物和題材的掌握是絕對占天時、地利、人和的。特別是當這部影片拍攝完畢時,梅蘭芳的后人立即對外宣稱:從此以后任何影視題材都不得再涉及梅蘭芳的生活(大意)。換言之,也就是將來任何影視制作機構若再想拍攝制作跟梅蘭芳有關的題材,都必須征得梅蘭芳后人的許可。由此看來,梅蘭芳的后人對電影《梅蘭芳》是滿意認可的,因此,陳凱歌導演和制作機構,當然就會以梅家后人的滿意和認可度為衡量標準。
對此,本人就會提出一個問題,梅蘭芳究竟屬于誰?梅蘭芳當然屬于梅家,這僅是從血緣上說,但梅蘭芳不僅是屬于梅家,梅蘭芳永遠屬于中華民族,因為梅蘭芳是中華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國文化的使者。梅蘭芳所代表的中華文化有著極其豐厚的歷史內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梅蘭芳生前在中國京劇舞臺上活躍了50余年,精心塑造了眾多光彩奪目、優(yōu)美動人的形象。他雖然已經辭世近50年,但人們至今仍在懷念他。夏衍先生曾說:“偉大的中國人民在長期痛苦而堅韌不拔的戰(zhàn)斗生活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勞創(chuàng)造了我們民族燦爛的文化;梅先生就是在這種民族文化的哺育下,繼承了人民創(chuàng)造的藝術傳統(tǒng),豐富了人民的戲曲藝術。”確實如此,綜觀梅蘭芳的一生,他對祖國的古典文學、繪畫和雕塑、民族音樂和音韻學、民俗學、服飾學、宗教神話等諸多傳統(tǒng)文化有過較深刻的研究和理解,并把這些知識恰當地運用到藝術實踐中去,從而創(chuàng)立了博大精深而絢麗多彩的梅派京劇藝術體系。因此,可以說他不僅是一位戲曲藝術大師,而且是一位近代中國文化的代表人物。
早在20世紀初,他就抱定要向海外弘揚祖國文化藝術的宗旨,此后多次出國訪問演出。梅蘭芳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訪日,1930年訪美,1935年、1952年、1957年和1960年四次訪問蘇聯,不但使京劇藝術躋身于世界戲劇之林,給予不少外國戲劇家以啟迪或影響,而且也增進了各國人民對中國文化藝術的正確了解。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中國戲曲表演藝術終于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學派和布萊希特學派形成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表演體系。此外,梅蘭芳為了豐富知識,擴大眼界,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在出國訪問演出期間也孜孜不倦地吸收別國人民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以充實自己藝術創(chuàng)造的基礎,正如梅蘭芳自己所說:“我一方面是想把中國戲曲介紹到國外,一方面也是想借此觀摩吸收外國戲劇藝術豐富我們的民族藝術?!?935年,他在蘇聯演出結束后,還到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奧地利、埃及和印度等國觀察戲劇和歌劇,從而結識了眾多國際知名的藝術大師、戲劇家、作家、歌唱家、舞蹈家和畫家,與他們切磋藝事、交流心得,建立了誠摯的友誼。在國外一次招待會上,梅蘭芳意味深長地說過:“中西的戲劇雖不相同,但是表演卻可互相了解,藝術之可貴即在于這一點,所以‘藝術是無國界的一句話,誠非虛言?,F在中西的戲劇,有一個相接觸的機會,我很希望不久即有新的藝術產生,融會中西藝術于一爐?!雹購囊陨厦诽m芳的這些特殊的歷史經歷足以說明,梅蘭芳一生都在促進中國與國際間文化交流,真不愧為一位弘揚民族文化藝術的先驅者,一位溝通東西方文化的民族使者。
另外,梅蘭芳的人格也是完善的。生活中的梅蘭芳有良好的“戲德”,受到同行的交口贊譽,這是有目共睹的。更重要的是,他雖然一輩子不攙攪社會政治,但卻有著極其明確的政治和社會立場,這一立場不是哪一黨哪一派的簡單附和,而是通過自己獨立的觀察與思索得出的結論,然后便畢生身體力行,哪怕由此遭受災禍也在所不辭。人格的完善雖然與藝術造詣是兩碼事,但如果沒有完善的道義精神,沒有崇高理念的獻身精神,梅蘭芳就僅只是一個好的藝人,一個在藝術上有建樹的人,而不是包融廣博地覆海涵的大師。梅蘭芳用他的藝術和生活實踐成功證明了自己的人格價值,從而真正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戲曲史上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和地位。因此,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說:梅蘭芳是屬于整個中華民族。
“梅蘭芳”不應該被任何人所獨斷,“梅蘭芳”應該更好地宣傳、更好地繼承、更好地發(fā)揚光大。不僅要拍攝電影,還應該拍攝符合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電視連續(xù)劇,甚至于舞臺?。òň﹦ ⒃拕。┑龋貌煌乃囆g形式來塑造好“梅蘭芳”的藝術形象。
這里不得不說,電影《梅蘭芳》的藝術形象塑造不算成功,這既有選擇“黎明”的失誤,也有劇本本身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弱點。但最主要的是導演和制作單位在對待“梅蘭芳”這個題材,在認識上的偏差所導致的。認識上的偏差就在于把“梅蘭芳”定位在梅家后人認可的“梅蘭芳”,而不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梅蘭芳。如果導演和制作單位一開始將梅蘭芳定位在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梅蘭芳”,這個制作班子和藝術顧問,將肯定會有許多專門研究“梅蘭芳”的國內外著名專家和學者的加盟或參與。如果當初不在認識上有所偏差,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和學者來參與加盟,海納百川,相信此片肯定會是另一番局面,一定會塑造一個更具有歷史真實性與藝術真實性的梅蘭芳,也一定會借助電影《梅蘭芳》在國內外的放映,很好地宣傳、傳播和弘揚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遺憾的是,這種局面沒有能夠最終形成,甚至于期待將來能夠重新在銀幕或是其他藝術形式中再見到梅蘭芳的藝術形象,恐怕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二、“梅蘭芳”的藝術形象究竟應該如何塑造?
電影《梅蘭芳》不是一部嚴格追求歷史真實的紀錄片,其中很多人物,是糅雜了當年一些真實人物的各種面貌綜合而成。電影巧妙地避開了對梅蘭芳一生做藝術人生之路的窮根索據,而是著力于情感世界的挖掘。陳凱歌隱去本事,擇其大者,將梅蘭芳、近代京劇諸多宗師事跡與歷史的諸多細碎塵?;旌现匦陆M合,塑造了一個所謂“走下神壇的梅蘭芳”。陳凱歌強調,他的《梅蘭芳》更重視的是“故事”,通過描述“梅蘭芳”對擂出名,感情生活,蓄須言志三個主要故事段落來展現“梅蘭芳”和“梅蘭芳”身邊的真實與虛構的人物及故事。三段式的結構,可以說是無主題變奏,核心是在于展現梅蘭芳的一生,但這一生如何概括和歸納,影片沒能給出一個能做主心骨的答案。在這幾個故事中,雖然有生活中的真實和影子,但絕對是符合了陳凱歌認為的商業(yè)電影的需要。換言之,在陳凱歌和制作單位看來,選取或編造這些故事更符合國際電影潮流的需要,更符合用“梅蘭芳”這個題材來啟用國際大明星的需要,也更符合電影“票房”的需要。
但是,陳凱歌恰恰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梅蘭芳”絕對不同于中國歷史上任何一位名伶?!睹诽m芳》不是《霸王別姬》,因為《霸王別姬》可以用中國名伶的故事任意編造,也可以請港臺明星任意發(fā)揮創(chuàng)作,并可以利用這些明星的國際影響力,出奇制勝。但“梅蘭芳”絕對不可以走《霸王別姬》的老路。因為“梅蘭芳”是真人真事。他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甚至可以說,在中國近代史上梅蘭芳的文化影響力絕不小于毛澤東和蔣介石。“梅蘭芳”影響到中國文化、影響到中國共產黨、影響到中國國民黨、影響到日本、影響到印度、影響到美國、影響到蘇聯、影響到世界三大戲劇體系學術、影響到世界東西方文化等等。
梅蘭芳是中國歷史和文化不可或缺和替代的人物,也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關鍵性人物。怎樣塑造“梅蘭芳”這個人物形象,絕不僅僅是梅家后人說了算或是認可的事情。當然,這也不是說因為“梅蘭芳”的特殊歷史地位,后人就不能涉及和創(chuàng)作“梅蘭芳”這個題材,而這里所說的是如何創(chuàng)作或塑造“梅蘭芳”的人物形象問題。梅蘭芳的影響在哪里?梅蘭芳為什么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性人物?梅蘭芳怎么會成為中國文化的使者?梅蘭芳與中國其他名伶究竟有何區(qū)別?梅蘭芳對中國傳統(tǒng)戲曲文化的探索、改革、創(chuàng)新、傳播,以及臺上是美女形象,臺下是文人君子的人生傳奇經歷等,雖不要求像歷史教科書一樣一一地展現在當代觀眾的面前,但既然要拍攝“梅蘭芳”,不管是中國的觀眾,還是外國的觀眾,都希望能看到“梅蘭芳”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作用,我想,這是任何藝術形式在創(chuàng)作或塑造“梅蘭芳”這個藝術形象時所必須做到的吧。
梅蘭芳作為中國京劇藝術暨中國戲曲藝術的大師,其獨特歷史地位的確依賴于各種內在和外在的條件,并有一個逐步發(fā)展的過程。如果列諸“四大名旦”之首是他歷史地位確立的一個表面象征,那么旦角取代老生領銜則是其背后的深層社會原因;如果說善于繼承發(fā)展是他成功的秘訣,那么對于文化人的倚重則是他開辟藝術新天地的動力;如果說贏得國際性聲譽是他得以成為梨園領袖的條件,那么人格的完善則是他作為大師的必要前提。梅蘭芳一生的成功,首先當然取決于他在藝術上的創(chuàng)造,但又絕非僅僅如此。遺憾的是梅蘭芳大師的這樣一些人生軌跡,在電影中幾乎沒有得到體現。而我們所看到的電影《梅蘭芳》中的形象,無論是事業(yè)、家庭、婚姻、愛情以及處人與事等,永遠是受壓抑的被動者。這肯定不是中華民族文化觀念中受到普遍認同的“梅蘭芳”形象,也不是中華文化揚眉吐氣的光輝形象,更不是作為中國文化代表人物的“梅蘭芳”的真實面貌。尤其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對于《梅蘭芳》這樣的銀幕形象,梅家后人卻怎么能夠認同和接受?
我想,不管用什么樣的藝術形式去塑造“梅蘭芳”的藝術形象,都應該沿著梅蘭芳的人生軌跡,以及他所依賴的各種內在、外在的因素和條件,讓當代觀眾能夠透過“梅蘭芳”,深刻領悟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中國戲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以及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影響和地位。
應該承認,“梅蘭芳”絕對是一個特殊的形象塑造,絕非所謂的國際大明星能夠演繹,就是張國榮在世也并非能夠輕而易舉地再次完成“梅蘭芳”這個經典藝術形象的塑造。要演好“梅蘭芳”,首先要了解中國戲曲文化,同時還要有戲曲知識、戲曲基本功以及戲曲演員的特有氣質。余少群飾演的青少年時期的梅蘭芳,恰恰是電影《梅蘭芳》中唯一的亮點。這也是因為余少群是戲曲演員出身,學過漢劇和越劇,有著戲曲演員很特殊的經歷、才能和氣質。“梅蘭芳”這個題材是難以用國際通行的商業(yè)巨片模式來運作的。
電影《梅蘭芳》是一部令人期待但又令人遺憾的作品。陳凱歌的《梅蘭芳》,技巧還在,卻匠氣十足,離曾令他們揚名四海的代表作還差那么一段精氣神。這許是江郎才盡,又或是商業(yè)掣肘。合適的演員,合適的年齡,合適的表達方式,會成就一部不被磨滅的電影,可惜《梅蘭芳》不是。
真的不希望這是國內唯一的有關“梅蘭芳”題材的影視作品,我們期待著能夠有更加符合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更加生動傳神的“梅蘭芳”的藝術形象出現?!懊诽m芳”不僅僅屬于梅家后人,“梅蘭芳”更屬于我們整個的中華民族。(責任編輯:郭妍琳)
① 梅蘭芳《舞臺生活40年》。
MEI Lan-fang Belongs to the Whole Chinese Nation
-Also on Forever Enthralled
GUAN Ruo-song
(Jiangsu Culture and Art Academy, Nanjing, Jiangsu 210005)
Abstract: Forever Enthralled has been a great hit. However, the artistic image of "MEI Lan-fang" can not be considered a success, mainly due to two factors: first, the movie-maker's understanding; second, how to achieve the artistic image of "MEI Lan-fang".
Key Words:MEI Lan-fang;characterization;influence;movie;artistic image;cultural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