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世紀,也就是唐代的中葉,世界上的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jīng)》,在天目山腳下的湖州寫成。作者陸羽,被他的同時代人譽為品茶之仙,更被后世的人們尊奉為佑茶之神。這部中國古代關(guān)于茶的百科全書,已傳遍百國千邦,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許多國家出版。
陸羽的先人是誰?他自己也并不清楚自己的身世。他是個棄兒?;蛴捎诩邑?,或由于子女過多,或由于災荒。他剛一落地,就被父母扔在湖北天門縣龍蓋寺的廟門口。積智禪師收容了他,但和尚無法撫養(yǎng)嬰兒。廟外不遠處,有一位棄職隱居的官員李儒公,是位有佛學修養(yǎng)的居士。積智和尚便將這棄嬰,托付李儒公夫婦代為扶養(yǎng)。他們有一位出生不久的女兒名叫季蘭,李儒公便把這個棄兒,視為自己的養(yǎng)子,按排輩,給他取名季疵。被父母遺棄的嬰兒,是不幸的孩子。這不幸,便成了他人生道路上瑜中的瑕疵。
季蘭、季疵,從小在一起游戲、讀書,在一起作文、做詩。無憂無慮,兩小無猜,歡樂充實,情同姐弟的少年時代過去了。直到他們十來歲的年紀,李儒公因母親病故,急忙趕回湖州老家奔喪。臨行匆匆,讓積智禪師將季疵領(lǐng)回廟中。
僧人日夜念經(jīng),坐禪,需要以濃茶來解消困乏。唐代喝餅茶,有一套繁瑣的制茶、煮茶技法。廟內(nèi)飲用的茶葉,是僧人自己上山采來野茶樹上的嫩葉,經(jīng)過蒸煮、烘焙等多道工序,制成餅茶。古人沏茶,十分講究茶湯的水質(zhì)。先要取來碧清的泉水,或清潔的溪水、河水。再將茶餅碾碎,加上鹽、姜、蔥、鮮花等等多種調(diào)料。在木炭風爐上,猛火、文火地煮沸。經(jīng)細篩過濾后,再斟入杯中。季疵在為師傅們侍茶的勞動中,學會了一套采摘、蒸餅等制茶技法,也學會了精巧的品飲沏茶技藝。
季疵聰明好學,老法師很歡喜他的靈性,要收他為徒,命他剃發(fā)為僧。但這位已經(jīng)讀過了許多詩書的青年人,很向往儒士,不愿為僧。他愿意讀儒書,不愿誦佛經(jīng)。季疵多次不聽老和尚剃發(fā)的勸告,便被罰做苦工。他不堪忍受寺廟中的苦役,逃出山門,加入了唱戲的流動班社,四海為家,到處流浪,以唱戲為生。
季疵是勤于刻苦學習的青年,唱戲的余暇,讀書,做詩。這種四海飄流的生活,使他拓寬了視野,增廣了見聞。流浪中,時常經(jīng)過一些茶山。他在寺廟里原本已對茶藝有濃厚的興趣,這時便十分留意各處茶山上茶葉品種的優(yōu)次,比較各地制作方法的異同,了解各處不同的茶藝習俗,品嘗、分辨各山泉水的水質(zhì)、水味。
讀《易》時,季疵偶起一課,得爻辭“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似乎命運注定他要成就為一個超凡脫俗的隱士。于是,這位不知自己家世的青年,便以陸為姓,以雁翼為名。取名陸羽,字鴻漸。
在陸羽二十四歲那年,爆發(fā)了安祿山的叛亂。長安陷落,戲劇班社解體,他只好隨人流向南方逃難。陸羽原是飄蕩的浮萍,無根無葉,逃往何處?他想起了幼年撫育過他的李儒公夫婦,想起了童年青梅竹馬的游伴季蘭。
陸羽千辛萬苦,跑到了湖州。一打聽,李儒公夫婦都已去世,季蘭無依無靠,只好投身道觀中,做了一名年輕的道姑。
陸羽無處棲身。季蘭對他說,她在湖州有許多詩友,不妨去見見他們,也許可以找到一處暫時托身之地。
季蘭領(lǐng)陸羽拜訪了湖州妙喜寺的高僧皎然,這是中唐時期一位有名的詩僧。陸羽和皎然初見面,便感到志趣相投,談興濃,詩意更濃,很快便成了真摯的忘年之友。陸羽本來就熟悉寺廟生活,從此便寄住在湖州杼山妙喜寺。
季蘭還介紹陸羽認識了另一位湖州詩人張志和。張志和有學問,但不愿做官,隱居在鄉(xiāng)。他那首“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更是流傳千古。張志和詩意飄逸的心態(tài),深深地感染了陸羽,使他沉醉。一見如故,張志和也成了他密切交往的詩友。
此時湖州的最高行政長官,州刺史顏真卿,是一位詩人兼書法家。他的書藝,被認為是王羲之之后,繼往開來的一位大書家。他原任吏部尚書,因性情太過梗直,得罪了皇帝,被下放到了湖州當州刺史,降為地專司廳級干部。顏真卿豁達大度,不介意官場得失,以寫字、吟詩為樂。這位湖州刺史,毫無官架子,他和湖州城鄉(xiāng)的幾十位官民僧俗等詩人,都有非常密切的交往,同游樂,同酬唱。顏真卿非常賞識陸羽這位青年茶仙的才華,并在陸羽長期居住的妙喜寺旁邊,特地為他建造了一座亭子,供他休息、賞景、會友。這亭子,是癸年癸月癸日奠基的,顏真卿便將此亭命名為三癸亭,并寫了亭匾。當時的湖州文友們,常在此亭聚會,飲茶、賦詩、聯(lián)句。
包括顏真卿、皎然、陸羽在內(nèi)的湖州詩侶,有官員,有僧人,有布衣。不拘形跡,經(jīng)常舉行以文會友的盛大詩會。即席賦詩,常常形成十幾人、二十幾人,甚至三十人的大聯(lián)唱。
這批社會身份各不相同的詩友,僧道官民共聚一堂。有一次在湖州開元寺集會,詩人們不拘形跡,談笑諷喻。劉長卿因為有陽痿病,坦蕩豪爽、落落大方的青年女道姑李季蘭,居然當眾用一句陶詩開他的玩笑:“山氣日夕佳?!眲㈤L卿也笑著以陶詩反諷:“眾鳥欣有托?!边@批襟懷坦蕩、毫無城府的詩友,常有這類文士間的雅謔。
在諸多的詩侶中,和陸羽感情最深的友人,是童年的游伴季蘭。她名叫李冶,字季蘭,是唐代四大女詩人之一。
李冶對陸羽純潔的深情,由詩而外溢。李冶生病,陸羽去看望她。這位不以道規(guī)自束的女道姑,以詩相答:“昔去繁霜月,今來苦霧時。相逢仍臥病,欲語淚先垂。強飲陶家酒,還吟謝客詩。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p>
李冶是位十分曠達的才女,天涯芳草,不拘形跡。和陸羽感情深摯,又很純潔。兩人都是散澹的個性,以天地為家。聚時恬淡,散后又不絕綿綿情思。
心遠浮云知不還,心云并在有無間,狂風何事相搖蕩,吹向南山復北山。
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別后相思人似月,云間水上到層城。
李冶才貌出眾,又精通音律,善彈琴,藝名遠播長安。唐明皇李隆基聞名召她去宮中,她不愿去,但又不能違抗圣旨,臨行時曾留詩給友人:“馳心北闕隨芳草,極目南山望舊峰,桂樹不能留野客,沙鷗出浦謾 相逢?!彼憛捊鸾z籠式的富貴生活,屢屢要求南歸,待了不過幾個月,終被放回到自由的湖州。
這種白云悠悠,綠水澹蕩的生活情趣,正是李冶、陸羽、皎然、張志和這幫文友們共同的心態(tài)。
李冶因文字獄,被唐德宗李適處死后,陸羽不忍再住在這個傷心之地。將李冶掩埋后,他便離開湖州,流浪湘浙贛。途經(jīng)紹興時,曾寫過一首對季蘭懷念的詩:“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斷綠林西,昔人已逐東流去,空見年年江草齊。”后到江西上饒的一座寺廟里,長住達十余年之久。直到六十多歲以后,才又回到他日夜思戀的湖州。
陸羽是個十分淡泊自守的人,決不羨慕世俗榮利,無意仕進,從未參加過科舉考試,沒有任何學歷和職稱。他那部開天辟地以來的第一部《茶經(jīng)》,人們輾轉(zhuǎn)傳抄,流傳到京都,有人呈送到皇帝的龍案前,皇上大為贊賞,特地恩賜給陸羽一個官職,但他不肯去就任,后又贈送一個更高點的職位,他仍舊拒絕領(lǐng)受。他過慣了寺廟中粗茶淡飯、綠水青山的恬淡生活,他不需要奢侈豪華的享受,更不需要嚇人的權(quán)勢,那么,他要官位做什么。
陸羽厭惡官場的污濁,向往自然界的清淳。他曾寫過一首《六羨歌》,表明心之向往。“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本沽晔撬墓枢l(xiāng)天門縣。
陸羽既無家室之累,又無俗務纏身。作客天涯,散漫悠游,一生中大部分時間借住在寺廟里。但又不愿剃度為僧,是個隱于禪的居士。吟詩和作文之外,他獨特的愛好是種茶,制茶,飲茶,研究茶,寫茶書。茶和詩文,是他畢生的追求。后人有幸,讀到了他那部《茶經(jīng)》。詩文可惜留下來太少。
《茶經(jīng)》是陸羽花了二三十年的時間,在湖州寫成的。這部作品在此天目山麓完成,不但因為湖州有秀山碧水,出產(chǎn)好茶葉。陸羽到過的風景美的名茶產(chǎn)區(qū)多矣,但別處都不能使他永駐足。山水茶之外,彼時的湖州,更有一個志趣相投的文士群體,有一個很好的人文文化的環(huán)境。茶葉和文友,是這部曠世奇書《茶經(jīng)》根植的土壤。
《茶經(jīng)》一經(jīng)問世,歷代許多嗜茶的士人,也忽然想起,應該把自己的品茶經(jīng)驗寫出來,公諸同好。于是品評茶葉,品評泉水,體會飲茶樂趣之類的精彩作品相繼問世。皇帝,大臣,詩人,和尚,包括宋徽宗趙佶,詩人溫庭筠,皮日休、盧仝,書法家蔡襄,紛紛著茶論,議茶經(jīng),吟茶詩,寫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