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恒勤
1.投筆:《后漢書》載:班超家境貧寒,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他曾投筆感嘆,要效法張騫立功邊境,取爵封侯。后來“投筆”就指棄文從武。如辛棄疾《水調(diào)歌頭》: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
2.長城:《南史·檀道濟傳》,檀道濟是南朝宋的大將,權(quán)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來宋文帝借機殺他時。檀道濟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后來就用“萬里長城”指守邊的將領。如陸游的《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3.樓蘭:《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后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后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yè)。如王昌齡的《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疆域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4.折腰:陶淵明曾作彭澤縣令,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而棄官歸隱。“折腰”意為躬身拜揖,后來喻指屈身事人,而詩人常反其義用之。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5.化碧:《莊子外物》載,萇弘是周朝的賢臣,無辜獲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殺后,當?shù)厝擞糜裣话阉难仄饋?,三年后血變成了碧玉。后來人們就常用“化碧”形容剛直中正的人為正義事業(yè)而蒙冤受屈。
6.鴻雁:《漢書·蘇武傳》,匈奴單于欺騙漢使,陳蘇武已死,而漢使者故意說漢天子打獵時射下一只北方飛來的鴻雁,腳上拴著帛書,是蘇武寫的。單于只好放了蘇武。后來就用“紅雁”“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音訊。如晏殊《清貧樂》:“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紅雁在云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7.尺素: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后來“尺素”就用作書信的代稱。如秦觀《踏莎行》:“驛寄梅花,魚傳尺索,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
8.青鸞:《仙海經(jīng)》載,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讓一只青鸞報信。后人便用“青鸞”“青鳥”借指傳遞書信的人。如李商隱《無題》:“彭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9.雙鯉: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后來“雙鯉”就用作書信的代稱。如李商隱《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10.五柳: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載:“宅邊有五柳樹,因以號為焉”。后來“五柳”就成了隱者的代稱。如王維的“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負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11.東籬: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后來多用“東籬”表現(xiàn)辭官歸隱后的田園生活或嫻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12.三徑: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句子,后來“三徑”就用來指代隱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13.勞歌:本指在勞勞亭送客時唱的歌。勞勞亭舊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別之地?!皠诟琛焙髞沓蔀樗蛣e歌的代稱。如許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14.長亭:古代驛站路上約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別。后來“長亭”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如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15.南浦:屈原《楚辭·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濱,古人常在南浦送別親友,后來常用來指稱送別地。白居易《南浦別》:“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16.陽關: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后來就把送別時唱的歌曲稱作“圍城”、“陽關”。
17.柳岸;古人送別有折柳的習俗,后來就用“柳岸”指送別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18.風騷:原指《詩經(jīng)》的《國風》和《楚辭》的《離騷》,后泛指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澤東《沁園春·雪》:“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19.鴻鵠:《史記·陳涉世家》載,秦末農(nóng)民起義軍領袖陳涉少有鴻鵠之志,后揭竿起義大澤鄉(xiāng)。后來就以“鴻鵠”比喻有遠大志向。如吳潛《八聲甘州》:“矯首看鴻鵠,遠舉高飛”。
20.杜鵑:俗稱布谷,又叫子規(guī)、杜宇、望帝。望帝傳說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來多用“杜鵑”來渲染哀怨悲凄的氣氛或思歸的心情。如辛棄疾《定風波》:“百紫千紅過了春,杜鵑聲苦不堪聞”。又如李白《蜀道難》:“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
21.鷓鴣:鷓鴣的鳴叫聲似說“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來襯托處境的艱難或心情的惆悵。如辛棄疾《菩薩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22.黍離:《詩經(jīng)·黍離》中有“彼黍離離”的句子,是說東周大夫經(jīng)過西周故都,看到長滿禾黍,由此悲嘆宮室宗廟的毀壞。后來常用“黍離”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如許渾《登洛陽故城》:“禾黍離離半野蒿,昔人城此豈知勞?”
23.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數(shù)端,謂之桑榆”?!吧S堋敝溉章鋾r余光所照之處,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閣序》:“東榆已失,桑榆非晚”。
24.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為不顧國家存亡而醉生夢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25.杜康:《說文解字》中說: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發(fā)明制作了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為酒的代稱。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26.瑟瑟:原為綠色寶石的名稱。后來借指綠色。如白居易的“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27.紅豆:傳說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疆,哭于樹下而死,化為紅豆,于是紅豆又稱“相思子”,常用以象征愛情或相思。如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28.雞黍:《論語》載,子路隨孔子出游時落了后,遇見一位正在勞動的老人,就向他打聽,由于子路的態(tài)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還殺雞做黍米飯厚待他。后來就用“雞黍”專指招待客人的飯菜。如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江蘇省寶應縣安宜高級中學(22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