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茜
“我們這時代本來不是羅曼蒂克的”,這是張愛玲的話,寫于大蕭條后7年。
引用張語,因為生在金融海嘯,要活得稱心,恐怕得夠老夠透徹;或夠年輕,不知世間崎嶇,才能心情愉悅。
金融海嘯誘引我回頭,閱讀崛起于1920年至1930年大蕭條年代的許多人物,其中最精彩的首推兩個女人,張愛玲與CoCoChanel。她們都活在那個因大蕭條而極端主義戰(zhàn)爭的年代;CoCo略長張愛玲十來歲。我常捫心自問,如果與她們活在同一時代,我會和她們作出相同的選擇嗎?我還能如此推崇這兩個女人嗎?
首先,這兩個女人都曾是“漢奸”或“法賊”。張愛玲嫁給了“偽”政權(quán)大官胡蘭成;CoCoChanel在德軍入侵巴黎時,與一名德國軍官同居。大戰(zhàn)后人們質(zhì)問香奈兒女士,何故“賣國”?她不僅不道歉,還輕佻地回言:“和一個男人上床,需要檢查他的護照嗎?”
其次,這兩個才女,皆話題女王,都是搔首弄姿之輩。同代自命清高的文人多為貶抑,但迷戀她們的眾生,卻橫跨時代與年齡,擁愛不已。張愛玲與沈從文同時成名,她是上海灘那一輩小說家最早奇裝異服,攝像上畫報,宣傳自己的女文人。這種附庸大眾文化的炒作法,自非沈從文、魯迅等革命文學(xué)家愿意干的事。她晚年孤寂,惜字如金,與少女時成名趁早,紅唇時髦成了極大對比。如果張愛玲一開始采取的不是畫報型的宣傳策略,走個嚴肅路線,她的文學(xué)是否仍擁有今日相同的經(jīng)典地位?張愛玲本人與作品都成了傳奇,互為疊影,世要夠亂,才能出佳人。那個戰(zhàn)火中惟一最無國仇家恨、只求紙醉金迷的上海孤島,出現(xiàn)一名明哲保身的亂世佳人,惻惻輕怨的文字,竟給了中國人戰(zhàn)火中避世惟一的慰藉。
CoCoChanel更“過分”,她的人生簡直猶如一本謊言集。絕口不提出身孤兒院,一生利用男人,認定上流社會的價值,只求往上爬。永不停止地向上爬,成了她人生惟一相信的道德。從巴黎到維基“偽”政府,從維基避至瑞士,再從此處不留人的法國、發(fā)展至新興時尚帝國美國;香奈兒出身比張愛玲更窮困,也因此更沒有道德包袱。一切只為了發(fā)展她們曠世的天才,除此之外別無生存原則。
這兩個女人皆活在大蕭條時代,亂世里經(jīng)營自己,有時也被逼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原因之一,她們很早即明了自己除了天才夢外,一無所有。CoCo的侄兒,是她在孤兒院一同長大的姊姊惟一的后代,德國入侵時侄兒被關(guān)進集中營,CoCo與德國軍官交往除保住了她自己之外,還救出了她的侄兒。而張愛玲的故事大家聽多了,出身于銀進銀出的家庭,成長后渴望著自由,她形容自己出走父親的家“沒有一點慷慨激昂。我們這時代本來不是羅曼蒂克的”。經(jīng)過一番算計,她決心只有自己才是惟一的資產(chǎn)。16歲時的張愛玲已愛看《聊齋》與《俗氣的巴黎時裝報告》,她寫《更衣記》,只提到了法國大時裝公司如Lel ongsSchiaparellis,CoCoChanel對她而言,還是一門太高級遙遠的時尚知識;但她已批評起中國裁縫,沒主張。并明言,如果男性們對衣著感興趣些,也許他們會安分一點兒,不至于千方百計爭取社會聲望,禍國殃民。這一點香奈兒女士戰(zhàn)后,曾于美國時尚雜志專訪時,說了相同的話:“那些戰(zhàn)爭的發(fā)動者,不懂得追求時尚,男人們要像女人一樣愛起花邊帽,天下就太平了?!?/p>
大蕭條亂世中,兩位只求自身太平的女子,最終也真的成了世紀巔峰的奇才?!拔覀兊臅r代本來不是羅曼蒂克的”,她們世故地選擇冷視人間,女人救不了時代的悲苦,只救得了自己的天才。CoCo死的時候,法國總統(tǒng)將之比喻“法國20世紀留下的三個名字,戴高樂、畢加索與香奈兒”。她們錯了嗎?我沒有答案。
(偶然摘自《東方女性》
2009年第5期圖/周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