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羽
中國報道:您的新書《天府永藏——兩岸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概述》首次對兩岸故宮文物藏品進行梳理,并向社會公布,能否談談這部書的創(chuàng)作背景?
鄭欣淼:背景就是近年來故宮學的研究,“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都是故宮學的研究對象。
長期以來,由于各種原因,兩岸同胞對彼此了解不夠。我希望通過這本書,展示一個相對完整的故宮,讓人們對故宮的藏品有一個全面了解。故宮藏品是兩岸故宮繼承的重要文化遺產(chǎn),同時,也折射出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以及兩岸故宮的一脈相承。
本書還有幾個特點:首次正式向社會公布北京故宮的藏品。有些藏品記載著兩岸故宮博物院共同的歷史,有些則是后來各自增加的,書中對這類藏品介紹得很多,包括是通過什么渠道增加的等。特別是北京故宮博物院很多過去不被重視的宮廷物品,如宮廷醫(yī)藥類的文物,甚至包括地毯等進行詳細介紹。
中國報道:為什么近些年才展開對藏品的梳理工作?
鄭欣淼:應該說以前的時機不夠成熟,包括理念上的制約,比如要不要向社會全部公布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哪些東西應該算作文物等。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沒有達成共識。比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帝后書畫約22000件,在我剛到故宮的時候,它們還不被當文物看待。我們應該把故宮的文物徹底清理,對部分文物進行重新定級,然后向社會公布。今年這項工作將基本結(jié)束,我們還將陸續(xù)出版《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
中國報道:您在什么時候提出了故宮學的概念?
鄭欣淼:是在2003年提出的。故宮學主要是對故宮價值的重新發(fā)現(xiàn)和認識。我們應該把故宮作為一個文化整體來看待。
比如乾隆帝下令編寫的《四庫全書》,現(xiàn)在流傳的有好幾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淵閣和書柜雖然還依然在,但《四庫全書》則在臺灣。而建筑與書的關(guān)系是割不斷的。將古建筑、藏品、有關(guān)的人和事之間三位一體的關(guān)系結(jié)合起來研究,就是故宮學。
故宮學的研究是一個過程,不可能在較短時間內(nèi)產(chǎn)生很多成果。學術(shù)有學術(shù)的規(guī)律,研究應是實實在在的。
中國報道:國內(nèi)研究故宮學的人多嗎?
鄭欣淼:在我提出故宮學的概念之前,就有不少人在進行有關(guān)故宮的研究,可以說都屬于故宮學。我提出來這個概念以后,大家對三位一體的研究方式更加認同,促進了這個學科的成長。
現(xiàn)在我在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帶一個博士研究生,專業(yè)就是博物館學(故宮學)。我們還辦一本叫《故宮學刊》的刊物。當然,現(xiàn)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并不是所有研究人員都是研究故宮學的,但故宮學對故宮來說,是一個重要的、主要的研究專業(yè)。
中國報道:臺灣對于故宮學的研究,是否和我們有相通的地方?
鄭欣淼:是的。他們的研究主要也是故宮學的研究,只是沒有提出明確的概念。但是,我提出的故宮學研究,已經(jīng)得到臺北故宮博物院同仁們的贊同。而且兩岸故宮的交流合作對故宮學的發(fā)展也是一個機遇。
中國報道:您認為這種機遇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鄭欣淼:比方說一些同時出土、出自同一工匠之手的青銅器,有的在臺北,有的在北京。兩岸藏品各有各的特點。而故宮學的研究只有把它們結(jié)合起來才更完整。今年10月臺北故宮博物院要舉辦“雍正特展”,要調(diào)借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雍正的《行樂圖》等藏品。其實,不調(diào)藏品也能辦成展覽,但有了這些藏品,效果肯定更好。現(xiàn)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正在大力宣傳這個展覽,在民眾中也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中國報道:您到故宮7年,帶來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
鄭欣淼:我到故宮不到7年,算6年半。通過對外宣傳和自身努力,全社會對故宮的關(guān)注度更高,讓故宮走向了大眾和社會。
對我來說,一方面想讓社會更了解故宮,使得故宮在群眾中的印象和觀感、認識越來越深刻;另一方面,在以前的基礎(chǔ)上,繼續(xù)故宮的工作,包括文物清理、展覽、對外交流、其他建設(shè)等。我認為,故宮學的發(fā)展是無限的,或許并不轟轟烈烈,但隨著社會對故宮認識的加深,以及兩岸故宮交流的加強,將來故宮學的研究將會有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