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春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文言文曾經(jīng)發(fā)揮過重要的作用。然而當前的文言文教學卻成為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的煩惱,因為不少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不感興趣,任憑老師在講臺上講得口干舌燥,講臺下的學生還是聽得興味索然。這種沉悶壓抑、毫無生氣的課堂氣氛,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是語文教學的當務之急。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呢?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我作了如下的探索:
一、“讀”字當先,激發(fā)興趣
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乃為啟蒙,沒有文言文語感,文字生疏,且無停頓斷句常識,要學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讀”字擺在首位。讀法有很多種,默讀、吟讀、誦讀、個人讀、集體讀,不一而足,但我認為,在教學中范讀、默讀、朗讀、齊讀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讀音,同我們今天語言中常見的讀法不一樣,這就需要老師的范讀以幫助學生加深記憶。如柳宗元《捕蛇者說》的“然得而臘之以為餌”一句中,“臘”不讀“l(fā)a”而應讀“xi”。司馬遷《陳涉世家》一文中,“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一句中的“被”應讀“pi”。文言文中這些異音字的存在,使范讀顯得尤為必要。通過老師的范讀,能使學生掌握住音節(jié)停頓,讀得朗朗上口。這時再引導學生對照課下注釋默讀,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再指名朗讀、全班齊讀。學生讀多了,背誦自然就水到渠成,從而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
二、講究教法,開展直觀教學
在初中教材中有五十篇文言文(含古詩),再加上教材后面要求背誦的篇目就有近百篇了。這些篇目中有寫景抒情的《小石潭記》,有佳節(jié)思念親人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這些文章語言表達流暢,蘊涵豐富的思想感情,教師在教學這類課文時應該根據(jù)課文的特點,恰當運用圖片、多媒體等可視材料,把一些抽象的文字變?yōu)榫唧w可感的圖象。如《三峽》中的“青榮峻茂”這一句話,學生是很難理解的,老師通過多媒體把清澈的水、繁密的樹木、巍峨聳立的山、茂盛的小草等畫面展現(xiàn)給學生看,學生就很容易對詩句“青榮峻茂”產(chǎn)生較為清晰的印象。又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整首詩只是寥寥幾句,卻把一幅生動形象的畫面勾勒出來,但學生卻很難理解,尤其是“小橋流水人家”與“斷腸人在天涯”很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模糊,甚至以為這是相互矛盾的,因為“小橋流水人家”是描寫和諧溫馨的農(nóng)家生活,而“斷腸人在天涯”卻寫了詩人流落他鄉(xiāng)的悲寂心情。這就需要老師給學生畫出詩中的畫面來,并結合課文內(nèi)容給學生講解——看農(nóng)家如此的和諧溫馨生活怎能不勾起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呢?我在教學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時,首先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展現(xiàn)岳陽樓的雄偉壯觀景象,讓學生對岳陽樓有一個比較直觀的印象,接著再給學生出示洞庭湖的磅礴氣勢??赐戤嬅婧?,學生對岳陽樓的大勢景觀有了較為深刻的印象,有不少學生還能通過畫面用上原文的一兩句話來表達,教師這時若加以肯定,他們的學習興趣就順理成章地得以激發(fā)了。
三、結合課文內(nèi)容,穿插小故事
中學生好奇心較濃,特別喜歡聽故事。根據(jù)這一心理特點,我經(jīng)常結合課文內(nèi)容講一些小故事,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從而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如學習《核舟記》一文,對于佛印這個有趣的人物,向學生講其法號的來歷:佛印姓謝名端卿,與東坡關系密切。有一年饒州地區(qū)發(fā)生大旱,宋神宗駕臨,召令東坡,要他帶領府中官員拜佛求神,乞降甘雨。謝端卿意欲一睹“圣駕龍顏”,東坡把他扮成和尚安排在皇帝面前,細心的皇帝一眼看出他與眾不同,求完雨,皇帝垂詢謝端卿并賜法號“佛印”,從此謝端卿便真的出家當了和尚。教師生動的講述使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精神大振。值得注意的是,講故事不可漫無邊際,只宜點到為止。
四、架起學生與文本間的橋梁
文言作品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和表達形式都與今天的白話文有較大差別,尤其是與中學生的閱讀喜好和知識閱歷有“代溝”。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比較容易關注與自己的生活有密切聯(lián)系的事情,也容易對與自己的生活有關聯(lián)的事情感興趣甚至產(chǎn)生共鳴。如果我們的文言文教學能達到“用古人的話訴說學生自己”這種共鳴效果,讓古人和今人的心相通,歷史與現(xiàn)實相通,化他人為自己,進行角色轉換,文言文便不再與我們產(chǎn)生隔膜。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不妨采用“以今度古”和“古為今用”的方法,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文言文教學也就活起來了。另外,文言文中有很多經(jīng)典的名句,如《論語》中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蹲砦掏び洝分械摹白砦讨獠辉诰啤?,《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成語如“塞翁失馬,焉知非?!?、“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等。我們都可以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創(chuàng)設語境,讓學生“古為今用”。古詩文凝練、典雅的風格一旦融于自己的語言,語言風格就會產(chǎn)生引人入勝的魅力。這樣,這些經(jīng)典的語言活起來了,文言文教學也活起來了。
(責編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