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蘭芬 熊 然
柏生是《人民日報》以寫人物專訪著名的女記者。在她300多萬字的新聞作品中,專訪是她用得最多、最擅長、也是讀者最愛看的新聞文本。柏生在專訪寫作方面積累了許多寶貴經(jīng)驗。分析她的典型作品,研究她的寫作技巧,對提高我們新聞寫作、駕馭語言藝術(shù)的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實操作用和借鑒意義。
柏生的人物專訪,描繪了我們時代的英雄人物,其中有革命家、工人、農(nóng)民、婦女、戰(zhàn)斗英雄等,寫得最多的是知識分子。她筆下的許多科學家,都具有十分鮮明的個性。柏生以她深厚的文學功底,巧妙地與科學相結(jié)合,把科學家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先進事跡,真實而生動地呈現(xiàn)給讀者,正如華羅庚在《柏生新聞作品選》序中所說的那樣,“她寫過不少專家、學者。她的文章科學家不會認為失真,而廣大的讀者又會通過她的文學筆調(diào)受到更深的感染”。
肖像+生平+言談
專訪和通訊有密切的聯(lián)系,用柏生的話講,“它是以記者對于現(xiàn)場人物的談話、對現(xiàn)場的觀察,包括對人物的音容笑貌、思想性格的印象和認識以及周圍環(huán)境等,而以對采訪人物的原談話記錄為主。穿插有關(guān)的背景材料連綴成篇的一種特殊的通訊”。既然是專訪,那就有個“?!弊郑槐孛婷婢愕?。柏生的人物專訪,是事先帶著明確的目的對有關(guān)對象進行的專門采訪。她十分注意人物、現(xiàn)場和記者這三個因素。在她看來,“專訪比_般意義上的通訊更自由”。尤其是人物專訪,不像人物通訊那樣,寫人物的生平往往得有頭有尾地敘述,而人物專訪,只寫幾個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片段就行了。柏生的人物專訪,是以寫人物的言談為主,通過言談、笑貌、精神,來反映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生平的材料經(jīng)過剪裁:選擇,是作為背景穿插在專訪中的。
人物專訪。如果能處理好描寫肖像、敘述生平和人物言談這三者的關(guān)系,人物就能栩栩如生地站在你的面前了。這,也就是“形象”在新聞作品中的魅為所在。抓住人物形象,是寫好人物專訪的關(guān)鍵。柏生在著名科學家高士其的專訪中,就是針對他的性格不同于其他人物的特點。形成獨特的表現(xiàn)角度。
作者在《韌性的戰(zhàn)斗》中,寫了高士其怎樣與病魔作斗爭五十余年,以及獻身科學事業(yè)的頑強意志。柏生把高士其的個性從其他科學家的共同個性中分離出來,找到寫作的最佳切割處,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使筆觸到點子上。這篇專訪中用了許多非常典型的事例來突出高士其“韌性”這一個性特征。例如:當他拖著癱瘓的身子投奔延安時,一位人力工人見拖不動步的高士其還在撐著肢體往前蹭,十分同情地勸他,可高士其卻說:“別看我這樣子,有決心,天角下也能走到?!备呤科溆彩菓{著“一天爬幾丈路也得爬到延安去”的頑強毅力,歷經(jīng)千辛萬苦。終于到達革命圣地——延安。這是一篇對黨員科學家光輝形象的贊歌,它把專訪人物的“韌性戰(zhàn)斗”特點充分表現(xiàn)出來:像他這樣的癱病,一般人頂多五年便得躺下,而高士其已經(jīng)五十年了。連來會診的幾位腦科專家也感到驚奇。柏生還通過這樣一件事,對高王其這位由“特殊材料”制成的黨員科學家,作了形象的勾勒:
“高士其原來是推實心球的??墒悄昙o大了,體力差了,實心球推不動。于是,在七十歲的老年生活中就別開生面了。他讓人找來一個小孩玩的直徑尺把大的彩色塑料球。用它來練吧!這真是極其動人的場面。別人給他拋送這個大而輕的球,他頑強地用手臂、腿、腳,彈來彈去。每牽動一次癱瘓的肢體。都要付出很大的力氣。然而,就是這個鍛煉,保持了他的肢體的反應能力。他知道,如果一躺下,那就永遠起不來了。他還要戰(zhàn)斗呵!”
《韌性的戰(zhàn)斗》由于成功地抓住了高士其的形象特征,所以在讀者中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把讀者關(guān)心的話題帶進專訪
柏生是著名文學家朱自清的及門弟子。朱自清的寫作風格,在柏生的新聞專訪里也時有所見。‘朱自清在《背影》中所流露的感情之真實、樸素,使人百讀不厭。柏生的專訪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使人感到親切熱情有實感,清新生動露真情。
怎樣才能取得真情實感呢?柏生認為:最主要的就是要在感情上與采訪對象水乳交融,并進行深入細微的觀察體驗。她在寫《歸宿起點》這篇反映老物理學家嚴濟慈光榮入黨的專訪之前,不但親自參加了嚴老的入黨儀式,還跟他的學生一起到他家中去祝賀。這樣作者與采訪對象的思想感情就息息相通了,因此,這種實感能在專訪中得到反映。
柏生所說的“情”,不僅是作者自己的感情,而且表達的是人民群眾的感情。也就是說,要把自己和群眾的感情一致起來,溝通起來,這樣的感情才有感染力?!豆饷骼诼洌倚墓⒐ⅰ本┤嗣駪涯顒⑷释尽芬婚_始就有這樣一段:
“今天,當北京邁開向四個現(xiàn)代化前進的步伐,又迎來了一個歷史性轉(zhuǎn)變的時候,北京許多老干部、老勞模、老居民,從內(nèi)心深處發(fā)出這樣的問訊:我們的劉仁同志在哪里?”
作者把讀者關(guān)心的問題帶著感情寫進了專訪,這就容易引起共鳴。柏生還將自己和廣大讀者對劉仁同志的真心愛戴,通過夾敘夾議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使讀者從中激起對林彪、“四人幫”的無比痛恨:
“這樣的好同志,好領導,他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人民,去世之后,人民卻不能悼念他。就連愛人和孩子都不許戴黑紗。監(jiān)護病房中,除了四名收拾遺體的戰(zhàn)士外,只有甘英忍恨含淚為親人罩上白單,無限悲痛地抱著親人的頭放進冰庫的鐵匣里。一個多么凄涼的喪禮啊!”
正是作者這種真情實感,才使讀者對她筆下的人物產(chǎn)生強烈的仰慕之情,使文章的思想感情得到升華。
讓讀者身臨其境
有沒有現(xiàn)場感,是衡量新聞寫作技巧的標準,也是決定新聞藝術(shù)效果的重要因素。柏生很注意環(huán)境細節(jié)的挖掘和現(xiàn)場氣氛的渲染,給讀者以多種感官信息刺激,引發(fā)出種種聯(lián)想,使人產(chǎn)生一種身臨其境的現(xiàn)場感。她在訪問榮寶齋木版水印畫店時,以一連串的特寫鏡頭,將一家不易寫活的畫店以各種奇妙的視覺形象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
“一走進那掛著郭沫若匾額的榮寶齋的玻璃大門。立刻給人一種古色古香的感覺。幾間寬大的門面里,布置陳設得十分典雅。墻壁上滿滿懸掛著彩墨淋漓、裝潢精致的國畫原作和精湛得與畫家原作惟妙惟肖、幾乎毫無區(qū)別的木版水印畫。幾個異常明凈的太玻璃柜中,陳設著各種畫冊、詩箋和文玩。那一副副獨具風格的民族藝術(shù)品。放射出異樣的光彩”。
作者如同一位高明的欣賞家。把讀者領進一座絢麗多彩的藝術(shù)圣殿。
柏生的專訪,如同畫家寫生那樣,用語言的線條和色彩把真情真景再現(xiàn)出來。在魯迅逝世十三周年紀念目的這一關(guān),柏生訪問了魯迅的故居。她在這篇專訪中這樣描寫:“這個稱作‘老虎尾巴的房間,布置得依然是魯
迅生前那樣樸素簡單:一張床、一張桌、一個書架。書桌的擺設依舊,除了筆架、墨盒、墨池外,那終年伴著魯迅在深夜寫作的煤油燈。還有一面小小的座鐘。也都放在原來的地方?!钡瓗拙?,就把魯迅,良苦樸素、奮發(fā)寫作的情景勾劃出來了。
在柏生看來,專訪寫作一開始就用簡潔的筆墨把讀者帶進場景,結(jié)識人物。她在采寫王若飛夫人李培之的專訪時:特意寫出培之大姐臥室的水仙花,以表現(xiàn)培之大姐性格上的清雅、高潔?!秾懺诮伵辽系脑姟芬婚_頭,也是將讀者帶進鄧拓夫人丁一嵐大姐的客廳里,觀賞東墻上掛著的一幅鄧拓的遺作“又聞子規(guī)啼夜……馬入深山”,同主人公一道,回憶起戎馬倥傯的戰(zhàn)爭歲月。
有個性的語言
柏生在談專訪時還提到:專訪人物的對話語言十分重要。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過,“高爾基很驚服巴爾扎克小說里描寫對話的巧妙,以為并不描寫人物模樣,卻能使讀者看了對話,便好像目睹了說話的那些人。”專訪中寫的對話,當然不像巴爾扎克作品中的文學表現(xiàn)形式了,而是經(jīng)專門選擇的,有個性的語言,讀后對人物有深刻印象。例如,當高士其回國后,不用原名,人家問他,“你為什么改了名字”時,他爽朗地說:“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錢”。
專訪中的對話,還往往是記者和被采訪者之間的對話,現(xiàn)場感很強?!秾懺诮伵辽系脑姟分杏羞@么幾段:
“談到鄧拓的詩,一嵐大姐從內(nèi)室里拿出已經(jīng)裱在軸上的詩帕來。詩帕大約有一尺見方。顏色已經(jīng)有些發(fā)黃。她說:
‘這是鄧拓寫給我的《戰(zhàn)地歌四拍》,你看看吧!
我接過了卷軸。兩方詩帕上抄錄了鄧拓給一嵐大姐的一封長詩形式的信和一首詩,有些字跡已經(jīng)不那么清楚了。我感嘆地說:
‘這是多么珍貴的紀念啊!
‘這么珍貴的東西保存下來可不容易啊!
‘在十年浩劫中保存這方詩帕,的確很不容易?!?/p>
柏生從鄧拓夫人那里知道,絹上的墨跡滲到另一面是因為一嵐大姐將詩帕縫進自己貼身穿的棉襖里。她在干校勞動時,汗水常常把棉襖浸濕。柏生通過專訪中的人物對話,表現(xiàn)出一嵐大姐對鄧拓忠貞不渝的愛情。作者還通過和女主人公的談詩歌看字,著意刻畫出鄧拓和一嵐大姐這對革命夫妻通過文字之緣相識相愛的情景。
關(guān)于人物對話,在柏生專訪中還有許多很好的例子,我們可通過讀她的專訪作品去進一步了解,并會受到新的啟示。
細節(jié)描寫,讓人物“活”起來
人物專訪要寫好人物的細節(jié)。有了細節(jié)描寫,專訪就活起來,給讀者以深刻印象。柏生認為:專訪不可能像報告文學那樣,放筆寫來洋洋灑灑,精細鋪陳,但又要通過短小篇幅在讀者中喚起一種具體而豐滿的感受。唯一的辦法就是,運用好特征細節(jié)。
能否發(fā)現(xiàn)并在新聞中運用好特征細節(jié),是記者是否成熟的標志。專訪中的特征細節(jié)如同電影中的特寫鏡頭一樣,可以把事實中最能見精神的細微局部擴展顯現(xiàn)出來。造成一種異常明顯的印象:或者表現(xiàn)人的動作行為、心理活動和肖像特點,用來突出人物形象;或者表現(xiàn)事物發(fā)展的重要關(guān)節(jié)、環(huán)境景物的特定氛圍,烘托出新聞主題。因此,它含有令人信服的說服力和耐人尋味的表現(xiàn)力。
從柏生的各篇專訪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她在捕捉特征細節(jié)中所具有的敏銳觀察力。她采訪的科學家比較多,對他們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嚴肅認真的治學精神等共性有所了解。那么怎樣去發(fā)現(xiàn)他們每個人的不同介性呢?在多次同竺可楨的接觸中。發(fā)現(xiàn)他的個性與李四_光的個性明顯不同。前者兢兢業(yè)業(yè),一絲不茍,虛懷若谷。慈祥可親;后者則有氣魄、有膽識,敢于獨樹自己的學派。柏生還從采訪中抓住了李四光每步跨度是0.85米遠的細節(jié):在查看竺可楨過去使用過的物品時,她發(fā)現(xiàn)了一支溫度表。在竺可楨身邊“工作”了四十年。在竺可楨數(shù)十年從不間斷的日記上,每天前面都記著天氣情況、溫度,總是記得很仔細。他把溫度計裝在上農(nóng)口袋里,每天掏出裝進好幾次,以致上衣兜蓋磨損得比別的地方快得多。于是,他愛人總是為每件衣服準備兩個上衣兜蓋兒。像這樣一個具有點睛作用的細節(jié),就這樣被柏生選進了《勤奮的一生》這篇專訪中。
又如《報復》中寫盧嘉錫教授在舊社會極為清苦時,柏生敘述道:
“在那最艱苦的餌子里。他的妻子用結(jié)婚戒指換回一袋米。這對戒指寫著他倆的名字和結(jié)婚年月。是件珍貴的紀念品啊!望著換來的這袋米。盧嘉錫滿腹辛酸?!边@個細節(jié)。有力地說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共反人民的內(nèi)戰(zhàn),使物價飛漲,民不聊生,連教授的生活也這樣辛酸,那么人民的生活就更可想而知了。這個特征細節(jié)進一步說明:知識分子愛國和獻身科學的抱負,只有在人民的政權(quán)下才能實現(xiàn)。
筆下“常帶感情”
“專訪,是用散文筆法寫作的一種通訊形式,兼有散文和新聞特色”。這是柏生對專訪寫作藝術(shù)的高度概括。那么,散文式語言的最大特色是什么?就是筆下常帶感情,表達一種意境。柏生的專訪作品,有濃郁的散文風韻。她在寫作中追求古人文章風格:寫情——沁人心脾,寫景——當人耳目。敘事——身臨其境。如她寫的《重訪清華園》,就是一篇典型的散文式專訪。作者采用和讀者一起漫步在清華園的動感表現(xiàn)方法。把讀者帶進場景:
“我沿著舊日的足跡,去尋找些珍貴的記憶。不知不覺中,來到了建設古色古香的工字廳……彎到了‘靜齋后面的荷塘,去尋找朱自清老師寫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的意境。不過今天我來領略的不是如水韻月色,而是無邊春色了。”筆在這里頓了一下,饒有興味地接下:“春天。雖然看不到荷塘里碧綠的荷葉,可是舉目望去,清華園那獨具一格的紫荊花和紫丁香。一叢叢、一簇簇,正迎著四月的春光滿園怒放,分外嬌妍?!睆倪@里,我們感到,在同樣的環(huán)境里,卻寫出了不同的氛圍——令人深思的意境。這篇專訪。給人以清新、真切之感,由于借鑒朱自清的散文意境描繪,使文章的感情抒發(fā)得格外細膩、娓娓動聽。
柏生出生于安慶一個小資產(chǎn)階級家庭,父親曾留學日本,母親出身書香世家,這給柏生較好的文化熏陶。她十分喜愛散文,上中學時得過征文第一;在清華讀大學時,她的畢業(yè)論文《丁玲與肖紅》得到朱自清老師的很高評價。柏生在她的專訪中,時常借鑒朱自清老師采用的重章疊句的詩歌表現(xiàn)形式,把同類的事實、同類細節(jié),反復地又是逐步深化地剪輯在一起,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感染力。在懷念劉仁同志的專訪中,寫甘英(劉仁同志的愛人)三次探監(jiān),就是采用這種重章疊句的手法,不僅讓讀者了解到這位老干部被迫害的慘狀,激起悲憤。又使文章翼右美學魅力。
散文式專訪作品,往往能使情與景、意與境交融在一起。柏生在懷念沈慈九大姐的文章中,也用的是這種
獨具特色的散文筆調(diào),把這位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宣傳、教育家描寫得栩栩如生:“記得有一次在寬街104路無軌電車站上,我和沈大姐同在等車。第一輛車過去了我們沒有擠上。那時北京的早春還帶著幾縷寒意,沈大姐已近80高齡了,我擔心她瘦弱的身軀擠不上車,我扶了她一把,才一同擠上了車。那天她系著淡色的圍巾,戴著灰色的帽子,穿著銀灰色的短大衣,是為了趕去參加一個研究婦女問題的會議……沈大姐那為婦女事業(yè)奔波的感人情景,至今仍深深留在我的記憶里。她那佇立在寒風中的身影,常在我腦海中浮現(xiàn)”。這樸實、流暢的感情色彩,讓我們深深感到朱自清的散文風格對柏生專訪寫作的影響。
借鑒“蒙太奇”表現(xiàn)手法
柏生十分善手把“蒙太奇”這種特殊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運用到專訪寫作中。使新聞簡潔而富有畫面語言的動感。作者的傾向亦可從場面和情節(jié)中自然流露出來。從而減少述評語言。柏生在采寫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的專訪《壯志凌云》中,描寫就十分精細、生動、運用“蒙太奇”手法。在交待事實的來龍去脈上。在概括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上、具有形象鮮明、真實感人、明快簡潔的特點。柏生在這篇專訪的一開頭,就給讀者推出這樣一組鏡頭:
江南的春天是多雨的,常常瀟瀟地下個不停。
在江蘇金壇縣城里,有個小小的雜貨鋪。一個十來歲的孩子正在柜臺里埋頭看書。一個身上淋雨的顧客,匆匆地走了進來,孩子頭也沒抬。顧客向他問話,他翻了一頁書,但是沒有動。
顧客顯然生氣了,大聲地喊起來。
孩子的父親連忙趕來,熱情接待了顧客。生意做過了,父親叫孩子算賬。這個孩子一口回答了一個數(shù)字,一個成千上萬的巨大數(shù)字。
顧客大驚,問道:
“哪里會有這么多錢?”
父親也吃驚了,問他究竟是怎么回事?一查。原來孩子回答的正是他在演算的一道算術(shù)題的答案,而不是要付的款……
這個十來歲的孩子。就是后來成為我國數(shù)學大師的華羅庚。
柏生用“蒙太奇”這種特殊形式,在突出人物特征上,在時間和空間的處理上,都具有很大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它還使文章在形式美上,產(chǎn)生精細和簡潔、生動與樸實的對比,形成突出而和諧的效果。新聞寫作,尤其是專訪寫作,巧妙運用“蒙太奇”手法,可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結(jié)束語
“感情觀照的形式。是藝術(shù)的特征”。這一點,新聞寫作與文學創(chuàng)作有相通之處。我國新聞界的有識之士,十分強調(diào)視覺新聞、立體新聞、現(xiàn)場新聞,其特點是采取形象化的方法——諸如描繪畫面、勾勒形象、融進細節(jié)、引語對話等。其目的是直接寫出新聞事實的實際狀貌。我們學習柏生專訪的寫作藝術(shù),是為了使讀者通過我們的新聞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獲得某些感性的信息印象。這是新聞作品作為一種“時代藝術(shù)”在未來新聞作品中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