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大煥
全球金融危機使很多牛氣逼人的跨國公司放下了身段。日前跟隨溫家寶總理訪問德國等國的重慶企業(yè)家王金山,出訪期間受到海外企業(yè)前所未有的禮遇,甚至可以說“簇擁般的待遇”,無論是在技術合作還是人才方面,對方都降低了身價。為此,王金山先生向總理建言,應該把海外抄底人才和技術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
從“備受冷落”到“備受禮遇”,世界把目光聚焦中國,試圖把“13億人的中國大市場”作為救命稻草,也許正說明當前金融危機的深重超乎國內許多人的想象。但中國是否真有這樣大的市場,我們是否真有“抄底”海外技術與人才的良機,竊以為應該審慎思考與決策,尤其在“群起簇擁”之下,更應保持足夠的清醒和冷靜,切不可被一時的追捧沖昏了頭腦。
一方面,過去幾十年中國一直堅持的是低工資發(fā)展戰(zhàn)略,而絕大多數(shù)發(fā)達國家國民工資收入都占國民財富的絕大部分,而且還擁有完善的社會保障。即使在金融危機背景下,跨國公司愿意降低技術和人才身價,換取中國的國內市場,那也只是以他們那幾十倍于國人的收入作為參照系的“底價”,由此生產出的產品以及由此確定的國際人才價格,是不是真到了底兒,還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更多時候,以他們的參照系為標準確定的所謂“底價”,在未來很長時間里仍是國人可望不可及的“天價”。
另一面,歷史的經驗教訓表明,“抄底海外技術”多半是我們的一廂情愿。即使對方要價很低,人家看中的仍然只是我們的市場。至于技術,對方往往是以技術入股的形式參股,核心技術和研發(fā)團隊都掌握在對方手里。最終往往是我們拱手讓出了市場,同時也悄悄喪失了技術,結果只能是受制于人。
在這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誰占有了市場誰就掌握了歷史和時代。但只有掌握了核心技術,甚至成為全球技術的標準制定者,才有真正四面出擊占領市場的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