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奧瑞·布萊福曼 羅姆·布萊福曼 魯剛偉 何偉譯
為什么有些人會放棄按實際使用時間收費,更愿意選擇包月的付費方式?為什么一張20美元的鈔票會被拍賣到204美元?本文為我們回答了這些問題,并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有很多選擇是非理性的,應該學會避免。
對損失的厭惡感
當我們開通一項新電話服務、選定適當的業(yè)務功能之后,我們會面臨這樣的選擇:可以按通話分鐘數付費,也可以選擇包月付費的方式——這樣你可以隨時煲“電話粥”。按時間收費很可能是我們的最佳選擇,因為我們大多數人的通話時間,都不會長到需要包月付費的程度。
但是,這時候,對損失的厭惡感不期而至,我們開始想像自己有時也會像青少年那樣和朋友通過電話聊到深夜。因為對即將到來的巨額話費心存恐懼,為防萬一,我們選擇了通話不限時的包月付費方式。
經濟學家可能會指責我們的選擇很愚蠢,但在決定選擇哪種付費方式時,為了避免潛在的損失,我們愿做一些犧牲。
當“美國在線”推出撥號上網包月收費的方式時,他們發(fā)現了這一現象。有3個月的時間,“美國在線”的服務器一直處于擁堵狀態(tài)。正如“美國在線”的首席執(zhí)行官解釋的,包月收費方式“效果太好了”,新客戶成群結隊地前來簽約。
確實,單單是“損失”這一詞語,就能在我們心里激起令人驚異的強烈反應。
正如哈佛大學教授馬克斯·巴澤爾曼向我們解釋的,某個潛在損失越重要,我們對損失的厭惡也就越強烈。換句話說,所處情境越危險,我們越容易很快做出非理性的決定。
20美元拍賣游戲
為了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去哈佛大學聽一堂名為“20美元拍賣游戲”的課。人們都說從小孩子手中拿走糖果很容易,巴澤爾曼卻發(fā)現,從哈佛大學的MBA手里拿走錢更容易。
在推出這個課程的第一天,巴澤爾曼教授宣布,要玩一個看似平淡無奇的游戲。他在空中揮舞著一張20美元面值的鈔票,這張鈔票就是他貢獻的拍賣品。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競價,拍賣只有兩條規(guī)則:第一,競價的加價單位是1美元;第二條規(guī)則要詭異一些——競拍獲勝者會贏得那張鈔票,但競拍的第二名必須掏出自己最后喊出的競拍價格的錢,盡管他或她一無所獲。
確實,拍賣開始的時候,因為大家發(fā)現了一個低價得到20美元的機會,所以這些學生紛紛舉手競拍,一個競價高潮隨之而來。正像巴澤爾曼描述的那樣:“情況總是一樣的。剛開始時,報價上漲得很快,群情激昂,直到價格進入12美元到16美元的區(qū)間才逐漸平緩?!?/p>
拍賣進行到這個時候,對所有參與競價的人來說,情況已變得很清楚了:他們并不是唯一想以低價得到那張20美元鈔票的人?,F場出現群體退縮的景象。學生們變得越來越緊張不安、戰(zhàn)戰(zhàn)兢兢?!俺四莾蓚€出價最高的人,其他人都退出了拍賣?!卑蜐蔂柭f。
不知不覺間,那兩個出價最高的學生陷入了困局。“一個競拍者出價16美元,另一個則報出了17美元的競拍價。”巴澤爾曼說,“出價16美元的那個人只能將報價提高到18美元,否則就得認虧16美元。”到了這時候,每個人都想盡快把錢弄到手,誰都不想成為花了不少錢卻一無所得的傻瓜。
就像一列失控的火車,隨著拍賣的繼續(xù),出價上升到了18美元、19美元,之后,又達到了20美元。出價越來越高……
從理性的角度來看,對競拍者來說,顯而易見的決定應該是:接受損失,在拍賣進程變得失控之前,停止繼續(xù)出價。但拍賣的慣性和一旦放棄便會遭受損失的危險,讓那兩個學生欲罷不能,出價的不斷上升則使損失變得越來越大,最后達到了創(chuàng)紀錄的204美元。
“牽累”讓人欲罷不能
多年來,巴澤爾曼一直在進行這項實驗,不管競拍者是什么人,他們始終無法逃脫被控制的結局。他們?yōu)樽约和诘目釉缴?,便越可能繼續(xù)挖下去。我們都曾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感受這種無所不在的引力,我們可以把它叫做“牽累”。當我們投入時間、金錢,當我們將公司的資源投入某一特定項目,如果事情的進展出了問題,我們會很不情愿接受。那么,從長期來看,我們很可能遭受更多的傷害。
這兩種力量——對損失的厭惡和“牽累”,都能單獨對我們產生強大的影響,而當這兩種力量整合起來時,我們會很難逃脫它們充滿誘惑的魔力。
(喬真摘自中信出版社《搖擺——難以抗拒的非理性誘惑》一書,劉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