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業(yè)成
我想起一個笑話,李白有句詩“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據說有一位教授寫了10萬字的論文解釋李白的頭發(fā)為什么這么長,還有一位學者用尺子量,怎么也考證不出李白的頭發(fā)有三千丈。有一天忽然頓悟,原來李白并非寫頭發(fā),而是寫他的愁有多長,非三千丈不能表達。光說長還不行,還應當找到一個比喻來依托,一照鏡子,發(fā)現了自己的白發(fā),因為方便,就用白發(fā)比喻他的愁有多長,所以就寫出了這樣的詩句。
這就是用漢語言的人的花招。
有一詞叫“學貫中西”,這一詞就非常猛。我們的祖先做學問非常謙虛,就是圣人孔子,一生學而不厭,也不敢說出這樣的大話。后生可畏,現代的某些人出國鍍金回來,就叫“學貫中西”了。一個中國人,哪怕他是大學者,連自己國家的漢字都認不全,怎么敢稱“學貫中西”?還有一詞叫“著作等身”,這些著作等身的人是誰?屈原那樣的大家,著作不能等身;《老子》五千言,就是5000字,也不能等身;孔子所傳不過《論語》二三萬言,照樣不能等身;曹雪芹一生寫了一本書,連“等腳”都不夠。著作等身的人在哪兒?
有一詞極為轟轟烈烈,叫什么“力排眾議”。我想除了皇帝,其他人大概沒有這樣的氣魄。既然一個人能說了算,還要眾議干什么,眾議還有啥用?為什么要有眾議,這就是發(fā)揚民主,要有民主,個人意志與民主發(fā)生了矛盾,就原形畢露,這就是所謂的“力排眾議”,可笑反而成了魄力的說辭。原來我們漢語言那么優(yōu)秀的表現力卻正好用來和稀泥。秩序打亂,成全個人意志,反而成了好事,管它合法不合法。有一成語叫“為虎作倀”,是說一個人被老虎吃掉了,這個人的鬼魂再給老虎領路去吃人。我們的很多詞語,正做了這個角色。
善于徇私舞弊的地方,都少不了歌功頌德的牌匾。過去的七品小縣官號稱“父母官”,最臟。他們辦案的頭上都有一塊牌匾叫“明鏡高懸”或“光明正大”。我看日本動漫,官的頭頂上也有這樣一塊牌匾,不知是不是日本遣唐使帶回去的,看來這樣的美詞日本人過去也喜歡。實際上,這樣的匾砸了都不過分。自己歌功頌德也罷了,喉舌之聲不絕,更可氣。
我們漢語中的漂亮詞藻非常多,現實的東西缺乏,就用這些詞藻彌補。曹操行軍,軍隊快要渴死了,這個老滑頭就指著前方說:“前面有梅林!”士兵們勇氣倍增,都想沖上前吃梅子解渴。
我們漢語言的許多詞語,也有曹操那樣的詭計。漢語言生動形象,表現力強,但漢語言是無辜的,花招是人的花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