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共識意義觀:一種意義理論的雛形

2009-04-26 04:04馮文敬
外語學刊 2009年2期

馮文敬

提 要:語言意義問題是語言哲學的中心問題。但到目前為止,探討意義問題的成果雖然比較多,但是不盡如人意。本文以哈貝馬斯普遍語用學理論批判傳統(tǒng)意義理論,進而提出共識意義觀。這種意義觀突出人的因素:人通過語言才使自己與外在客觀世界、內(nèi)在主觀世界和社會規(guī)范世界聯(lián)系起來。于是,意義就理解成一種以主體間性為基礎(chǔ)的知識。這種知識的外延主要包括上述人的三個世界,而這三個世界又可以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在這兩個層次上,意義以人的三個世界為參數(shù),因為不同主體在交際過程中達成共識才能夠把握。就外在客觀世界而言,意義以真實性為基礎(chǔ);至于內(nèi)在主觀世界,意義以外現(xiàn)為主要生成方式;對于社會規(guī)范世界來說,它則以規(guī)范性或規(guī)則性為標志性特征。無論同這三個世界中的何者相聯(lián)系,意義都須要具有主體間性。文章將語言的意義理解為同人及人的世界相聯(lián)系,具有主體間性的一種共識。

關(guān)鍵詞:普遍語用學;共識意義觀;意義理論

中圖分類號:B0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100(2009)02-0006-4

Consensus Theory of Meaning: A New Try on the Theory of Meaning

Feng Wen-ji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Scienc & Technology, Harbin 150027, China)

Meaning of language or words has always been a focus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So far, with so many classical and modern theories of meaning, theres still no one theory of meaning can explain meaning of language or words totally satisfactorily. Based on consensus theory of truth, Habermas s meaning explanation theory can be called consensus theory of meaning. With consensus theory of truth, a critique about classical theories of truth can be carried out, and with consensus theory of meaning, a critique about classical theories of meaning can be carried out. Besides, this consensus theory of meaning pay a lot attention to a kind of “human” factor, which means, via language, 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al objective world, the inner subjective world, and the social regulative world have been connected. Meaning is understood as a kind of intersubjective knowledge, based on the knowledge of natural world, regulated by the social world( or we can say based on a background of life world), paying a lot attention to the inner subjective world.

Key words:universal pragmatics; consensus theory of meaning; theory of meaning

“無論旗幟鮮明的英美語言哲學還是具有歐洲大陸哲學傳統(tǒng)的本體論語言批判,莫不以語言意義為研究核心?!保ɡ詈槿?005:43)但意義理論雖多,卻不盡如人意。尤爾根·哈貝馬斯(Jurgen Habermas)的普遍語用學(universal pragmatics)以確定并重建關(guān)于理解的普遍條件為己任,將具有明晰性的言語行為視為焦點,從約翰·奧斯汀、約翰·塞爾的言語行為理論切入,構(gòu)建新的交際模式。他從卡爾·畢勒(Karl Buhler)的語言功能圖式出發(fā)批判意義理論,并將意義問題與一組有效性(真實性、真誠性和規(guī)范性)要求聯(lián)系起來,在交際過程中詮釋言語行為的意義。此處的三種有效性分別對應于人的世界(外在客觀世界、內(nèi)在主觀世界和社會規(guī)范世界)。無疑,哈貝馬斯的上述研究路徑和理念都是非常合理、深刻的。但是,他只考察交際過程中的言語行為,并未區(qū)分詞義和句義,也未區(qū)分句子本身的意義(meaning)和說話人的真正含義(sense);同時,雖然批判真值主義語義學、意向主義語義學和意義使用論,但沒有反思其他傳統(tǒng)的意義理論。陳嘉映指出,“……平常我們既說‘一句話的意思,也說‘一個詞的意思,但若細致考察,句子的意思和詞的意思的邏輯身份并不相同。我們還經(jīng)常需要區(qū)分句子本身的意思和說話人的意思。警察來了,句子本身的意思就是警察來了,而在實際場景中說話人可能意謂:我們馬上要得救了,也可以意味:我們馬上要玩完了”(陳嘉映 2003:45)。可見,詞與句子不同,至少它們的邏輯功能各異;就句子本身而言,其字面意義與說話人的真正含義也可能不同(Grice 1968),須要探討。在語言哲學中,目前主要探討詞和句子的意義,因此李洪儒指出,“除元意義(意義的意義)之外,其外延主要涵蓋詞(word)和句子(sentence)兩大板塊”(李洪儒2005:43)。

我們認為,以哈貝馬斯普遍語用學為基礎(chǔ),不僅可以把握言語行為所承載的句子字面意義和說話人意義,而且可以解釋言語行為的組成部分——詞及其組合的字面意義和說話人意義。本文旨在將哈貝馬斯以普遍語用學為基礎(chǔ)的意義理論發(fā)展為共識意義觀,并以這一意義觀為基礎(chǔ)批判哈貝馬斯未曾反思的傳統(tǒng)意義理論。須要強調(diào),人因素在共識意義觀中極其重要,因為該因素是語言意義的生成者;同時,人是群體性或社會性動物,所以主體間性是語言意義得以可能的前提。

1 有效性要求和人的三個世界

普遍語用學認為,一個交往過程的參與者以達到理解為指向的活動只能在下述條件下進行:參與者在其言語行為中使用可領(lǐng)會的句子時,需要通過某種可接受的方式提出三項有效性要求:(1)一個陳述性內(nèi)容的存在性先決條件是要求具有真實性;(2)在一個給定的關(guān)聯(lián)域中,證明一個施為式建立起來的人際關(guān)系具有正當性的規(guī)范或價值要求正確性或適宜性;(3)表達的意向要求真誠性。當然,單個有效性要求可以用主題化方式強調(diào)。(哈貝馬斯 1993:67)。

同時,哈貝馬斯在改造卡爾·波普爾“三個世界”理論(侯向群 2003:97)的基礎(chǔ)上指出,通過語言這種中介物,“主體將他自己界分了出來——(1)從他從作為觀察者的第三者態(tài)度出發(fā)將自己客觀化的環(huán)境中,(2)從他作為參與者的自我-變更態(tài)度出發(fā)對其遵從或背離的環(huán)境中,(3)從語言自身的中介中——界分了出來”(哈貝馬斯 1993:67)。這樣,哈貝馬斯就將現(xiàn)實世界劃分為外在自然、社會、內(nèi)在自然和語言。

從卡爾·畢勒的語言功能圖示出發(fā),哈貝馬斯認為,語法性句子通過普遍的有效性要求,被嵌入與現(xiàn)實的三種關(guān)系之中,并由此承擔相應的語用學功能:呈示事實,建立合法的人際關(guān)系,表達說話人自身的主體性。據(jù)此,語言可以作為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三種世界的媒介物而被設(shè)想。這就是說,對每個成功的言語行為來講,都存在著下列三重關(guān)系:“(1)話語與作為現(xiàn)存物的總體性的外在世界的關(guān)系;(2)話語與作為所有被規(guī)范調(diào)整的人際關(guān)系(在一個給定社會中,它們被認為合法)之總體性的我們的社會世界的關(guān)系;(3)話語與作為言說者意向經(jīng)驗總體性的特殊的內(nèi)在世界的關(guān)系”(哈貝馬斯 1993:69)。在此基礎(chǔ)上,哈貝馬斯提出自己與現(xiàn)實世界、外在自然世界、社會和內(nèi)在世界分別對應的交際模式(哈貝馬斯 1993:70)。就外在自然世界而言,交際模式是認知式,基本態(tài)度是客觀性態(tài)度,有效性要求為真實性,語言功能為呈現(xiàn)事實。就社會世界而言,交際模式和基本態(tài)度分別是相互作用式、遵從性態(tài)度,有效性要求是正確性,語言功能是建立合法人際關(guān)系。關(guān)于內(nèi)在世界,交往模式、基本態(tài)度分別是表達式、表達性態(tài)度,有效性要求是真誠性,語言功能是揭示說話人的主觀性。針對上述三類亞模式而言,語言都具有可理解性。

不難看出,這種交往模式突出人的因素。根據(jù)哈貝馬斯的解釋,“外在自然,意指成年主體能夠(盡管僅僅是間接地)感知、能夠操縱并在現(xiàn)實中客觀化了的那一部分。社會,則意味著成年主體可以在某種非遵從性態(tài)度中加以理解的——作為一個交往行為中的人、一個交往系統(tǒng)的參與者而理解的——現(xiàn)實中前符號化結(jié)構(gòu)的那一部分。合法的人際關(guān)系就隸屬于此項,例如,制度、傳統(tǒng)、文化價值等等。內(nèi)在自然是全部欲望、感覺、意向等等”(哈貝馬斯 1993:68)。我們認為,關(guān)于內(nèi)在自然,哈貝馬斯所說的“全部欲望、感覺、意向”在具體交際過程中屬于個體,一旦上升到宏觀層面就應該是整個人類共同體的內(nèi)在世界,一種通過交際達成共識的主體間性的世界,并且與整個人類共同體組成的社會世界和自然世界緊密相連??梢?,這三個世界都體現(xiàn)人的因素,或者可以說,“人的世界”可以劃分為三個世界:與人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的客觀世界、人與人構(gòu)成的社會規(guī)范世界和人的內(nèi)在主觀世界。而且,三個世界的劃分又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在宏觀層次,“人”指整個人類共同體,人的三個世界的外延與這個共同體對應;在微觀層次,“人”指交際過程中的個體性主體,此時三個世界的外延只是對應于交際個體的微觀世界。真理和意義問題只有同時關(guān)涉到人的三個世界,并同時注意到人及人的三個世界的宏觀和微觀層次,才能全面把握。然而,傳統(tǒng)的真理理論和意義理論往往只把握人的三個世界中的一個方面,從而導致認識的片面性。

2 傳統(tǒng)意義理論的缺陷

意義問題與真理理論關(guān)系密切。與傳統(tǒng)真理理論相聯(lián)系的意義理論同樣沒能全面把握意義與人的三個世界的關(guān)系,因此導致意義理論的片面性。

意義的符合論,與符合真理理論相一致的指稱論、真值語義學,它們只看到客觀世界而忽視真理的主觀世界和社會世界。沒有把詞及其表達的意義放到社會世界中,在人與人的交際過程中解釋,進而形成一種主體間性意義上的意義理論。只是單純地強調(diào)語詞的意義與客觀世界中事物的對應,甚至一一對應。陳嘉映指出,“意義的符合論的根本缺陷是這些理論把現(xiàn)實設(shè)想為現(xiàn)成事物的集合,而沒有看到語言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建構(gòu)”(陳嘉映 2003:53)。其實,這種建構(gòu)的核心是人因素。意義途徑論認為,詞義的指稱相同,只是認識途徑不同。“詞有指稱,也有意義,指稱是語詞所代表的對象,意義是通達這一對象的途徑。”這種意義理論注意到人的因素、主觀世界,強調(diào)人運用的認識方式的重要性,但忽略語言的第一功能——呈示事實,即語言與客觀自然世界的對應關(guān)系。行為主義意義理論認為,語詞意義是受語言刺激而產(chǎn)生的行為。其困難是,很多語詞似乎并不引起什么反應,例如“三角形的內(nèi)角和是180度”。說話人只是通過這個記述式言語行為來呈示一個事實。受話人可以檢驗該言語行為在交際過程中的真實性、真誠性和規(guī)范性,采取肯定或否定立場,但不可能把受話人的反應當作句子的意義,因為不同的受話人可能有不同的反應。意義的可證實原則由維特根斯坦提出,維也納小組繼承:“可證實原則和一個常識相聯(lián)系:真話符合事實,為事實所證實……一個語句必須是有意義的,才能確定它是不是一個真命題。那些無論用什么辦法都無法證實或證偽的語句就是無意義的語句。證實是真理的標準,可證實是意義的標準……我們可以通過解釋來表明一個詞或一句話的意義,但是解釋本身還需要解釋,推到最后,必須有某種東西是不需要解釋的,而是直接給予的……這種無須證實的、報告直接感覺的陳述有‘基始陳述、‘觀察陳述、‘記錄語句等許多名稱”(陳嘉映 2003:166)??梢?,意義可證實理論也與真理符合論相聯(lián)系,強調(diào)與客觀事實的符合性,突出語言或話語的真實性,忽略真誠性和規(guī)范性。因此,它只適用于陳述性命題,只強調(diào)語言三大功能(呈示事實或事態(tài)、表達意向和建立人際關(guān)系)之中的呈示事實或事態(tài)的功能,也就是只注意到語言與客觀世界的關(guān)系,忽視語言與主觀世界、社會世界的關(guān)系。

可見,同傳統(tǒng)真理理論相聯(lián)系的意義觀不可能很好的解決意義問題,因為它們都不可能全面地把人的三個世界納入意義詮釋之中。而哈貝馬斯以普遍語用學為基礎(chǔ)的意義理論卻可以為意義問題提供新的思路。

3 共識意義觀的提出

3.1 共識意義觀

我們認為,建基于普遍語用學的意義理論,不僅研究交際過程中言語行為的意義或者說話人意義,而且探討脫離交際的詞義。這些意義都是一種關(guān)涉人的三個世界(客觀世界、社會規(guī)范世界和人的主觀世界)的一種主體間性共識。如前所述,三個世界的劃分又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在宏觀層次,“人”指特定人類共同體,人的三個世界的外延與這個共同體相對應;在微觀層次,“人”指交際過程中的個體。這樣,脫離語境的語詞意義是與宏觀層次上的“人(特定人類共同體)的三個世界”相聯(lián)系的主體間性的共識,因此具有相對確定性;而說話人意義則是具體交際過程中的交往主體的意義,是與微觀層次上的“人的三個世界”相對應的主體間性的共識,因此具有相對多變性。這兩個層次上的意義又是共生共長的:一方面,群體意義是特定人類共同體成員都具有的基礎(chǔ)意義或者核心意義;說話人意義則因人而異,有時候甚至會由于交際者個體的三個世界的特殊性而脫離語詞的群體意義。另一方面,雖然宏觀層次的變化很緩慢、不顯著,人的世界不論在微觀還是宏觀層次上都是不斷變化的。這樣,群體意義在具體交際過程中不斷根據(jù)說話人處于變化之中的三個世界演變出不同的、新的說話人意義,這些新的變化之合力最終會導致宏觀層面的語詞的群體意義的變化。雖然這種變化很緩慢,但是變化永遠存在。這種由共識真理觀發(fā)展而來的意義觀可以稱為共識意義觀。它不同于意義的意向主義或觀念論,它與人的三個世界緊密相連,與相應的有效性要求緊密相連。而且,它突出人的因素,即一種與客觀自然世界和社會規(guī)范世界緊密相連、在主體交際過程中實現(xiàn)的主體間性的共識。

3.2 意義分析模式

在共識意義觀中,意義理解成關(guān)涉人的三個世界的一種主體間性的知識(共識)。這種知識的形成來自于人的交際過程。它以客觀世界的認知、反映為基礎(chǔ),以主觀世界的外現(xiàn)為主要生成方式,以社會世界的規(guī)范性(規(guī)則性)為標志性特征。人的世界的劃分具有層次性。一個人類共同體對應的是一個大的主體間性的世界,這個整體性的人類共同體面對的是一個范圍與之相應的客觀世界(其范圍大小與這個人類共同體對客觀自然實現(xiàn)人化的范圍一致),同時所有成員構(gòu)成一個社會系統(tǒng)。語言意義確定性的一面就由這個人類共同體在長久的不斷的交際過程中,以整個共同體所擁有的三個世界為基礎(chǔ)達成共識。這樣,意義就獲得相對獨立性,可以作為一種共識而獨立存在;脫離交際過程,形成群體意義。但這種群體意義是相對靜態(tài)的,而人的世界總是處于變化之中。同時,靜態(tài)意義因群體性而具有普遍性。單個主體對應的三個世界乃是次主體所能接觸到的客觀世界、社會世界以及與他交際的其他主體共同構(gòu)成主體間性世界。所以,說話人意義又將確定的意義(群體意義)放回到單個主體的交際過程,分別用與具體交際過程中的交際主體對應的三個世界來限定。也就是說,這種共識性的知識在與整個人類共同體的三個世界對應時獲得一定的確定性,但當涉及到個體具體的交際過程時,意義就隨著不同交往主體的不同世界的各項參數(shù)而產(chǎn)生不同的說話人含義。各項參數(shù)就是與不同交際主體的三個世界分別對應的約束規(guī)則,即主體人化范圍內(nèi)的客觀世界的真實性、社會世界的規(guī)范性、不同交往主體的真誠性。

須要指出,當交際參與者都滿足真誠性要求時,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如果說話人的三個世界與受話人的三個世界完全重合,就會達成共識,雙方完全領(lǐng)會對方的意思,交際完全成功;反之,當說話人的三個世界與受話人的三個世界出現(xiàn)偏差,即使雙方都滿足真誠性,雙方也難達以成絕對共識。當然,“完全重合”、“完全不同”都是交際過程中的兩種極端情況,部分重合和部分不同的情況更加常見。從方法論角度著眼,極端情況屬于理想范疇。但從本體論角度著眼,中間過渡情況卻更加現(xiàn)實。上述分析模式可以用圖示如下:

為數(shù)眾多、隨不斷變化的語境而形成的說話人意義的總體力量,推動群體意義不斷演變。雖然這種演變比較緩慢,但是這卻是語言意義發(fā)展和變化的必經(jīng)之路。

總之,“從普遍語用學的觀點看來,語言表達的意義可以根據(jù)下述情況加以范疇性的區(qū)分:看它是否能僅僅在具有呈示性功能的語句中出現(xiàn),或者,它是否可以特定地服務于建立人際關(guān)系或表達意向”(哈貝馬斯 2001:50)。意義理解成一種以要求真實性的外在自然客觀世界為基礎(chǔ)、以社會規(guī)范世界為指導的一種凸顯主體內(nèi)在世界的主體間性的知識。而且,這種共識意義觀突出人的因素,即人通過語言與外在自然客觀世界、內(nèi)在主觀世界、社會規(guī)范世界發(fā)生聯(lián)系。

4 結(jié)束語

坦誠地說,建基于共識真理理論的共識意義觀還只是一種構(gòu)想。不過,其特點卻比較鮮明:以人的外在客觀世界、社會規(guī)范世界和內(nèi)在主觀世界為語境,提取語言的三大功能——呈示事實、表達意向和建立人際關(guān)系,進而構(gòu)擬理解基礎(chǔ)上的共識意義觀。

此處,共識具有以下含義:(1)說話人與受話人之間的共識;(2)說話人之間的共識;(3)受話人之間的共識;(4)不同時代的交際者之間的共識;(5)不同民族、不同國度之間的共識。正是上述各類主體之間存在某種共識,不同主體之間的交際才得以可能,人類文明才得以傳承。

參考文獻

陳嘉映. 語言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哈貝馬斯. 交往與社會進化[M].重慶:重慶出版社, 1993.

哈貝馬斯. 交往行動理論(第一卷)[M]. 重慶:重慶出版社, 1994.

哈貝馬斯. 后形而上學思想[M].譯林出版社, 2001.

呂 俊 侯向群. 理解的重釋——建構(gòu)主義的翻譯學之理解觀[J]. 外語學刊, 2003.

李洪儒(李紅儒). 從語句的交際結(jié)構(gòu)看說話人形象[J]. 外語學刊, 2002(4).

李洪儒. 試論語詞層級上的說話人形象——語言哲學系列探索之一[J]. 外語學刊, 2005(5).

Habermas,J.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M]. Cambridge: Polity Perss, 1987.

Habermas, J. On the Pragmatics of Social Interaction: Preliminary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M]. Cambridge:MIT Press, 2001.

Paul J. Thibault & Theo Van Leeuwen. Grammar, Society and the Speech Act: Renewing the Connections[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6(25).

Grice,P. 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2.

Harris, S.Pragmatics and Power[J]. Journal of Pragma-﹖ics, 1995(23).

Tina Sikka. Pragmatics, Post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An Examination of Discursive-consensus Formation and Its Ethical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8(40).

收稿日期:2008-03-15

【責任編輯 李洪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