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殿學
中國人的傳統價值觀念,什么事都講究有頭有尾,喜歡有個好的結局。作文也一樣,要有一個好的結尾。
古人寫文章很講究結尾,把整篇文章的開頭、中間和結尾三大部分,比喻成“虎頭、豬肚、豹尾”。豹尾什么意思?豹子尾巴總是高高翹起,很有勁的。就是說,文章的結尾一定不能拖沓,該收就收。有一句話叫“見好就收”。什么情況下才叫“好”呢?就憑你自己行文的感覺。你覺得一篇文章寫得差不多了,要說的話全說到了,就趕快收尾,不要舍不得,也不要害怕別人讀不懂,說一句又想說一句,要給讀的人留下一些空白,讓讀文章的人自己慢慢去回味,去理解。你什么都說了,說得太滿,人家就沒有思考的余地了。一定要把精彩留在最后,留給讀者。不要覺得自己老有話要說,收不了尾,就像懶婆娘的裹腳布,又長又臭。
我們就來討論討論,什么樣的結尾才算豹尾,才算是“見好就收”。
這里有一篇作文,是一家兒童刊物發(fā)來讓我點評的。題目是《紅蠟筆》。這是一名三年級的女同學寫的,內容是一次圖畫課上發(fā)生的事。她的同桌平時不大注意愛護自己的學習用品,一盒蠟筆沒用完,就扔掉了。結果那次圖畫課,老師讓大家畫國旗迎奧運。他畫好了國旗,卻沒有紅顏色蠟筆涂旗面,就向同桌借。同桌的她就產生些感想,寫了這篇作文。她想提醒人們要注意節(jié)約,不要浪費資源。作為一個三年級才開始寫作文的小同學,還算寫得不錯,就是結尾不太好。結尾是這樣寫的:“……要是他平時能注意愛護自己的學習用品,會到需要用的時候像乞丐似地跟別人討要嗎?”她用的提問式結尾,倒也干凈利落,也能說是見好就收。但是,結尾沒有留下任何思考余地。不是說提問式結尾有什么不可,而是她的語意和用詞不太好。既然借東西給別人,又將人家比喻成乞丐,語感有點毛病。同學之間借東西總是難免的,你叫人注意愛護自己的學習用品也沒錯。最后一個“乞丐”比喻,將自己的好意全拂掉了。作者要是換一種說法,結尾的空間就有了?!啊瓌e看一個小小的蠟筆頭,它卻能染紅一面國旗?!边@樣說,自己的思想境界也高,又能在結尾上留下一定的空白,讓人回味。
還有一篇作文,見好卻不收。
別看這個作者才四年級,作文卻寫得很老到,她寫的是環(huán)保題材,保護樹木。開頭和中間兩大部分寫得較平緩,結尾部分來勁了突然抒起情來:“……綠葉無言它把生命的顏色默默地奉獻給人們,我們卻無情地去傷害它。啊!綠葉無言似有言,它在向人們訴說一個傷心的故事!”
寫到這兒,似乎能收筆了,而她又寫了幾句:“……人們似乎聽懂了綠葉的訴說,過了幾天,當我再經過那條小路時,看到路兩旁的小樹上,已經長出了一片片嫩綠的小葉子。那些嫩綠的小葉子,就像幼兒園孩子的小手掌,在不停地向行人揮動著?!?/p>
盡管這幾句寫得很生動,我還是要說它累贅。要是在前一小節(jié)收住筆,那該多好啊!“它向人們訴說一個傷心的故事!”這句話后面留下了多大的想象空間啊!讀的人會去想:小樹傷心了?誰讓小樹傷心了?等等。
我們在考試或寫作文時,一看到題目,腦子里往往會閃出第一感覺,這是大腦信息系統給你的第一個正確的信息。當第一感覺告訴你,寫到這兒該收了,你就馬上收,這就叫“見好就收”。
責任編輯張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