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勇
上世紀90年代,華東師范大學活躍過一個校園詩人徐芳,不知什么原因,后來好像沉寂了。比她沉寂得更久的是另一個寫詩的徐芳,曾活躍在六十年前的北京大學,不妨說她也是個校園詩人。后一個徐芳加入過沈從文主編的《大公報文藝》“詩刊”的作者隊伍,風頭一時。近兩年來報刊上有幾篇文章說到她,但所述均在她與胡適的纏綿情事,旨趣似在文學之外,不大靠近我心目中的那位詩人。
徐芳開始寫詩,是在讀女師大附中的時候,正逢十七八歲花季,一首首抄在自己專備的小本子上。最初的一首《寄母親》只有兩旬:“母親呀!/我愿我是一陣春風,悄悄地吹到你的懷里;/那時,該感到多么馨香而溫柔啊!”還有《童心》:“親愛的母親喲!/我沒有珍貴的東西送你,/我也沒有甜蜜的話兒講給你聽;/我所獻給你的,/只是我那一顆純潔的童心。”再看看同期的《幸福與快樂》:“什么叫幸福?/什么叫快樂?//聰明的人呵!/物質(zhì)上的幸福,/浮面上的快樂,/是算不得什么的。//由努力得來的成功,/才算得是幸福。/去奮斗而得到的勝利,/才算是快樂。//聰明的人呵!/牢牢地記著吧!”顯而易見,它們?nèi)居斜男≡姴粶\的痕跡。母愛和童心,以及算不上哲理的哲理,加之十分相近的句式,與《春水》《繁星》何其相似,此時距出版這兩本詩集的1923年才剛過去六七年。徐芳上了大學以后詩藝迅快長進,雖然繼續(xù)表現(xiàn)類似的內(nèi)容,但已不那么空泛而頗為感人,如小詩《賞菊》:“為了賞菊,/父親攜著我走到了前面山莊。/在西風里,/我看見那一片菊花真黃;/同時啊!又發(fā)現(xiàn)/父親的白發(fā)蒼蒼!”她不再抽象地抒發(fā)情感,懂得了畫面追求和細節(jié)運用。
一
大學校園最是適宜并且容易誘發(fā)戀愛的環(huán)境,徐芳又到了戀愛年齡,吸引了一些傾慕、追求她的青年。這樣的生活自然要反映在詩里,徐芳的回應(yīng)是謝絕:“喂!告訴你,少來理我!/誰管你心里燃著什么火。//什么叫美,什么叫愛?/你跑到這兒干什么來?/不要說我是把你辜負,/知道嗎?我沒有開‘愛的當鋪。//我不懂什么是熱忱,/我心里只有一片天真!”(《告訴你》)在讀不盡的愛情詩里,徐芳的寫法不大容易讀到。真是別致。徐芳的愛情不在青年人中。她進北京大學的第二年,胡適到任北大文學院長,后來擔任了徐芳畢業(yè)論文的指導教師。隨著頻繁接觸,徐芳仰慕胡適的感情逾越了師生界線。雖然現(xiàn)存資料說明,兩人的密切往來是在1936年初,但她那一年寫的《相思豆》有言,“三年相思不嫌苦”,可見至少三年前,徐芳已經(jīng)萌生對胡適的愛意。開始是暗戀,但漸漸不能抑止,致信胡適禁不住稱呼他“美先生”、“我的最美先生”,于是鑄就了一段她終生刻骨銘心的戀情。
與冰心的矜持,力避愛情題材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不同,徐芳像杜鵑,不住地啼唱,婉轉(zhuǎn)流麗,在詩里表達愛之情愫。她秉承李商隱“無題”傳統(tǒng),寫了很多首并非沒有題目的《無題》。這些愛情篇章,《情焰》見出熾熱:“攜著我的手,/又走到了這山顛;/石沿的流水,/好像一掛銀簾;//溫不熱的,/是這冷泉;/涼不了的,/是你那情焰!”《無題》透著甜蜜:“你為什么,/總是斜著頭看我!//望著我,是不是,/因為我有一對酒窩?//望得我啊!/面上起了紅波。//這叫我又往——/哪兒去躲?//輕輕地打開扇子,/把你望著的面容遮。//抬起頭來,/你還是在,斜著頭,望著我!//笑了,我笑了;/你也在笑,一句話也不說。//呀?還說什么?/總歸是你的情太多!”寫于1940年的《再相逢》或許是關(guān)于和胡適情事的最后一聲杜鵑的啼鳴:“過往的溫存,過往的熱,/未來是一團純凈的火?”生活回答了這個問號,她當時不知道,火已經(jīng)熄滅。此前不久,胡適答復夫人的信里,明確告慰:“你可以放心,我自問不做十分對不住你的事?!惫徊辉倥c徐芳往來。
徐芳為數(shù)可觀的愛情詩里,當然不全是為胡適而作,早兩年的作品分明指向他人,如《去吧!我的愛人》、《愛的捉迷藏》。然而,相關(guān)胡適情事的篇章特別動人,難怪謹慎、矜持的胡適也不得不為她有所動情?!陡琛愤@一首不妨說是她未得如愿成為眷屬的心跡記錄:“我是在愛著一個人,/但是他不愛我。/我愛他,正像愛一只歌。/這只歌,/我常常地在口中唱著。/他的靈魂,/我的靈魂。/都在這只歌里融和?!弊x者除了陪詩人惆悵,又怎能不為她的情懷感動。這情懷如同她另外一首小詩表白的:“假使我的情人和別人結(jié)了婚,/我將連那別人都愛著?!?《偶感》之二)徐芳在詩里反復吟哦她單戀的執(zhí)著,一連三首的《情詩》最為典型:
(一)
我是真情地愛你,/但我不敢說:/我愛你,/因為你不允許。//忘掉你,忘掉你,/一定把你忘掉,/嘴里說了一百個忘掉,/心中卻念了一千句記牢。
(二)
到底愛不愛,/請你告訴我,/我在低低地問,/看你怎么說。/愛你一首詩,/不一定要人和,/我有一個偏見:/單戀的趣味多。
(三)
你是那么美,/你是那么風流,/為什么不許別人/把你記在心頭?∥我偏要愛你,,偏不聽你的話。/我輕輕地問你/要給我什么懲罰?
戀情的執(zhí)著在徐芳的愛情詩里一以貫之,《有我的地方就有愛》這一首又給執(zhí)著另添了一層通達。不必讀正文,這題目即儲滿詩意。執(zhí)著而通達,恰是徐芳愛情詩區(qū)別許多戀歌的閃光處。她側(cè)重表現(xiàn)戀愛的過程,不愿渲染大喜大悲的結(jié)局。既不著墨與戀人相聚時的陶醉,她不是沒有過這樣的日子,雖然短暫;也不傾訴失戀的悲傷,這樣的日子更多。她的愛情生活并不順遂,常人容易陷入哀怨綿綿,她卻不帶某些女詩人的“時代病”,拒絕感傷、頹廢色彩。在女詩人濫情的年代,徐芳相當難能可貴。徐芳的這類詩歌,與內(nèi)容相諧,藝術(shù)上清新、明快,不染一點小女子氣。詩里盈溢著坦蕩、熱烈的氣浪,逼人而來。讀者不難從中感受到詩人的可愛性格,再加上她的過人才氣,理性主義的胡博士又一次難以自持乃情理中事——他不欣賞矯情俗氣的女士,哪怕她們很有才氣很是漂亮。
二
徐芳的筆墨沒有完全沉溺于個人私情的輕吟低哦,愛情題材以外,她還創(chuàng)作了相當數(shù)量描述民眾的作品。這些作品應(yīng)當是徐芳詩歌成績的重要組成,分量之重或可說不亞于她的愛情詩。用商籟體寫的《小酒鋪里》,將由西洋引進的十四行詩體——別人常常借以抒發(fā)主觀情感的形式,徐芳卻用以客觀寫實,素描了老北京城一隅的風俗畫,散發(fā)著濃濃的風土味:
你瞧,又黑啦!白天怎么這樣短?
小鋪里早點上了燈。溫熱了酒:
老王走了進來:“我也來取個暖,
來二兩白干,外加肉絲炒黃韭?!?/p>
主顧光臨,劉掌柜的就添了忙,
他搬了板凳:“您坐著,這邊有火!”
小禿兒端著酒壺嚷:“勞駕,借光!
老沒來啦!也不見您打這兒過?”
白色的酒,喝得他臉上發(fā)了紅,
累了一天,到這時才得一刻閑;
門外又刮了北風,窗戶在振動,
“時辰不早了,哥兒們。明天再見?!?/p>
“王師父,給您帶著這只長煙袋,
可別忘了,明兒早點上這兒來?!?/p>
儼然照相似地實錄了古城生活場景。如果以為它過于客觀,詩人的褒貶藏得太深,那么另外一首《大街》,盡管仍舊是古城生活的描摹,情感傾向則異常鮮明:
鐵軌踩在腳底下,/電線網(wǎng)在頭頂上,/浮亂的人聲里,/兼雜著(口當)(口當)的鈴聲。/汽車輪子,電車輪子,/大車輪子,人力車的輪子。/一批一批地/在長道上滾。/皮鞋腳,布鞋腳,老太太們的半大腳,/野孩子們的光腳。/都在車群里混。/那車馬——來的去的,/像河水流進/大海,又像海水,/沖進了河口。/你瞧,盡管你瞧:/“那姑娘,憑什么什么都讓你瞧個飽?!保狭舜笃?/哦!傻子,那不是/姑娘的臉子生得嬌!/那車里,抽香煙的,/不就是張闊少?/可不是,誰讓他/父親是大闊老!/木棍子,拿在老總手里,/他指著來的車子/往長安街,/揮著去的車子/往北新橋。/皮鞋腳,布鞋腳,他們還能和車馬。/賽一賽跑。/半大腳,可憐的!/沿著馬路,/一步一步地搖。/喝!喝!夜來啦!夜來了。/木棍子,揮盡了——/人群,車馬,一切的聲息。/不,不,那光腳的,/或者殘缺的人,/還躑躅在/寒風里唏噓。/拿木棍子的老總,/你將把他們揮到/哪兒去?揮到/哪兒去?
徐芳曾給自己寫詩的集子命名《茉莉集》,含義之一當是短小的意思。她的詩作幾乎全是幾行和一二十行的短章,四十七行的《大街》算她最長的一首。詩人的激憤不能自抑,它較之徐芳的那些小詩,顯然另添一種淋漓之氣。徐芳關(guān)注民生的詩歌還有《冬衣》、《老農(nóng)人》、《大腹賈》、《笑——酒店女侍》等等,首首指向貧富不均的社會,流露了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人道意識?!杜涯妗愤€不僅僅意識而已:“好,我就跟著那么走。/可不用拴住我的手,/捉到了我算你們聰明,/但你們抓不住我的心。//我的身體,有什么可貴?/給你們吧!去表彰功勞。/朋友,這不是什么恥辱,/只要是至死也不屈服。//我情愿受殘忍的鞭打,/反正是不能吐出實話。/知道不?這是什么時辰?/武力難滅偉大的精神。//我一天手里有刀有槍,/就要去實行我的主張!/隨你們?nèi)ソ形遗涯妫@國里,將另換新旗!”仿佛君子既動口又想要動手。偉大的精神何所指?期盼換什么旗幟?沒有明寫,這是一個難測的謎。這樣激烈主張的詩在徐芳集子里還有幾首?!毒托讨啊窋M烈士口吻,凜然為“主義”而捐軀?!吨袊孟瘛酚蓚€人行為擴至全民運動:“中國好像是一條紊亂的絲,/本來可以理成一件云裳;/只要全民眾起來作裁縫工匠。//中國正如一座古舊的廟,/本來是可以把它打破;/只要全民眾起來作炮火。//中國好像一堆凌亂的瓦礫;/只要全民眾起來作泥瓦工匠?!彪m篇數(shù)寥寥,但頗為耐人尋味,不無探究的話題。
三
30年代民族危機日益顯露而漸趨激烈,徐芳和民眾一起投入抗戰(zhàn)洪流??p制軍服為許多知識女性能夠出力又樂意出力的工作,《征衣》即徐芳此項工作中的情感記錄:
我展開那灰色的厚布,
為我們的戰(zhàn)者制作軍服。
我一件又一件的剪裁,
我仔細地縫上棉,線。
這件把誰的壯軀包裹?
可能使他暖和?
這件將披在誰的肩上?
是否正合他的身量?
也許他穿著得勝而歸,
給我們帶回了無限安慰。
也許他穿著死在原野,
在衣襟上染滿熱血。
我作的戎裝,還是殮衣?
我不敢,也不忍去推臆。
縫衣的人將感到光榮,
假若穿衣的人是剛強。奮勇。
《新年》,詩人聞迎春鞭炮惦記東北同胞“不能掛與我們同樣的國旗”;《登長城》,不作懷古,感慨“它更需要——/應(yīng)該完整的民族”??箲?zhàn)中連愛情也染上烽火色彩,讀一讀《去吧!愛我的人》:“去吧!愛我的人!煩了的是你那/低低的細語,/厭了的是你那/美麗的詩文。//新的大道已開了門,你喲!/干什么還要游移。/干什么還要依戀,/還不去踏上時代之輪!//我知道,你有愛國的熱忱,/你要拿出來,/拿出來——去洗滌我/中華民國的血痕!//我認為。你是群眾的明燈,/為什么?/為什么不離開了我/跑向前去/領(lǐng)導人民往前奔騰?//去吧!我愛的人!我將為你去搖——/搖響那革命的之鈴。/再不要說啊!/是我系住了你的靈魂!”
值得一提的是,徐芳多數(shù)作品有女詩人通常的優(yōu)雅,而一些口語化的詩歌,另有不常見的鄉(xiāng)民“俗”氣,它們散落在優(yōu)雅里十分引人注目。從《小酒鋪里》可見一斑,再如《煙和酒》:“X,等我告訴你:/我——已經(jīng)/學會了抽煙,/也學會了/喝酒。//當你劃火的時候,/可別忘了/給我點一支/老炮臺,或者/賣司干。/隔著白色的煙圈,/我也敢覷一覷/你那會笑的雙眼。//X,我一定為你先斟上一杯,/在我舉杯之前。/我們要喝的不能再添,/你別看啊!/我這半醉的容顏?!庇腥苏f,這一創(chuàng)作現(xiàn)象是徐芳參加編輯北大《歌謠周刊》的緣故。但編“歌謠”在1936年,而《小酒鋪里》、《煙和滔》均寫在此前,前一首在1932年。不如說,因為寫過這樣的詩才被招去編這樣的刊物。她還參與北平研究院誦讀新詩、民歌的沙龍,寫過幾篇關(guān)于民謠的文章。她對民間歌謠的喜好并引入新詩創(chuàng)作,是徐芳有意識有意義的探索,可惜未能最終走到底作出突出建樹。
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徐芳遷移到西南大后方,后來嫁給了詩人殷夫“別了”的哥哥徐培根,一位國民黨將領(lǐng)。徐芳詩作絕響是《月夜》,寫于1950年。在臺灣。作為軍人家屬移居到孤島,她從此徹底失去了詩情。是茍安孤島的郁悶?抑或婚姻家庭的美滿?看似屬后者,婚后她就沒有詩了,不算《月夜》的話??僧吘褂羞^《月夜》,而且它的情緒歡樂:“青年們,歡笑吧!/已經(jīng)斬絕了荊棘,野草,/前面是平坦而光明的大道。”很快她醒悟道路的平坦光明乃虛幻。也許兩者皆非,因為婚前她已擱下彩筆,或者說,早在1937年已經(jīng)基本終止了文學創(chuàng)作,偶而為之的幾首詩歌是1938年的《游山詩》、1939年的《小別》、1940年的《再相逢》和未署年月的《昆明的雨后》。這是個可探究的問題。
徐芳的詩近二百首,當年正式發(fā)表的,她自己說僅二三十首,直到94歲才全部付梓,在臺灣出版《徐芳詩文集》。其中有一輯“小說及報道”,一組小說除《花燈》寫中產(chǎn)階級的小姐外(《狼寧》當歸為散文),其余四篇無不以民生疾苦為題材,餓漢、盲女、寡婦、孤兒,他們凄楚的命運被描述得相當動人?!霸娢募边€編進她唯一的劇本《李莉莉》,這個獨幕劇并不怎么出色,竟得到葉公超的特別青睞。他約徐芳到家里面談,一句句聽徐芳念對話,指導修改,而后把它發(fā)表在自己編輯的《學文》雜志上。主人公是個受欺凌的舞女,和徐芳的小說一樣,也是為貧民鳴不平的作品。因此,紳士們辦的《學文》,在左翼批評家茅盾嗅覺里。聞到的是“果子爛熟時那股酸霉氣——人生的虛空”,他卻認為《李莉莉》屬一個“怪惹眼的例外”,特別予以美言。(見茅盾文章《<東流>及其他》)徐芳幾乎沒有散文創(chuàng)作,總共四篇,三篇是中學時代的課堂作文,稚嫩得難以視為創(chuàng)作,而第四篇悼念亡夫的《我的悲傷》,已是退出文壇數(shù)十載,逾過耄耋之年的“應(yīng)用”文字。她另有一部《中國新詩略史》手稿,即1934年胡適指導的學位論文,珍藏一生,晚年以《中國新詩史》書名與《徐芳詩文集》一并付梓。此書闡述新詩源起,探討各家見解,點評了三四十位詩人,雖多膚淺的泛泛之談,但屬最早研究新詩幾種著述之一,發(fā)軔之功不可抹殺。
總的說,徐芳的文學創(chuàng)作,畢竟數(shù)量少了一些,題材也窄了一些。她自幼生活在與外界幾無紛爭的小康家庭,潛心創(chuàng)作的那短短幾年,又足不出校園,所以對世事的體驗和認識有限,未有震撼人心的力作,終究只是文壇上的匆匆過客。她曾經(jīng)身處胡適的文化圈內(nèi),得朱光潛、孫大雨、傅斯年等的厚望,此種難得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優(yōu)勢她沒有充分享用,未能取得更為突出的成就,給文學史留下了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