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兆順
與云南的諸多地方相比,黑井并沒有旖旎的自然風光和多彩的民族風情,只不過是夾在兩座高山間的一座落魄失意的小鎮(zhèn)而已。然而就是這么一座略顯破敗的小鎮(zhèn),憑借其非凡的過往歷史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和青睞……
顯赫一時的千年鹽都
一個看起來普普通通的“鹽”字,連接起了黑井的千年滄桑。
黑井興于鹽,其產(chǎn)鹽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距今2000年前的漢代。所產(chǎn)之鹽雖名為“黑鹽”,實則“潔白味美”,素有“兩迤名高第一泉”的美譽。據(jù)史料記載,早在青銅器時代,彝族先民在此就掘池儲鹵,用最原始的薪炭法制鹽;南詔、大理國時期,掘池汲鹵,用釜煎鹽,黑井鹽成為王室的貢鹽。唐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唐使袁滋在《云南記》中寫到:“黑井之鹽,潔白味美,惟南詔一家獨食?!?/p>
鹽是黑井人的驕傲,也是黑井顯赫一時的基礎。明洪武年間,中央政府在黑井設正五品的鹽課提舉司,直隸于省,從應天府遷來64名身分非同一般的灶丁,大力開發(fā)黑井鹽業(yè)。此后,藏于深山僻壤的黑井,像暴發(fā)戶一樣突然發(fā)達起來,并開始走向極盛時期。
鹽業(yè)的發(fā)展和興盛,以及鹽在古代經(jīng)濟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給黑井的發(fā)展乃至最終的輝煌一時提供了深厚的基礎,讓偏居一隅、交通閉塞的黑井成為名聞遐邇、富甲一方的小鎮(zhèn)。當時的黑井,常駐人口多達兩三萬,而且每天都有成千上萬馱鹽的馬幫、鹽商往來于此。于是各種文化開始在這塊兩山夾峙、面積只有0.55平方公里且多石少土的彈丸之地交融、滲透,最終形成了具有獨特魅力的鹽文化。小鎮(zhèn)內(nèi)更是車來馬往,商鋪林立,鹽商灶戶家家興屋建房,男女老少披金戴銀,鎮(zhèn)內(nèi)興資辦學,鎮(zhèn)外產(chǎn)業(yè)興旺。就連昆明的祥云街、拓東路兩大主要街區(qū),都成為了黑井人的房產(chǎn)。
那時的黑井人有多富裕,今天我們實在難以想象。在清朝黑井鹽業(yè)鼎盛時期,黑井所繳納的鹽稅占到云南鹽稅總量的64%,即便是開始走向衰落的清末民初也曾占到46%。據(jù)說民國初期,即便是做苦力活的鹵夫,做半天活就有一枚“袁大頭”的收入,不但足以養(yǎng)活一家三五口人,還能攢下錢來置家產(chǎn)、賭博、抽大煙,黑井當年的富庶由此可見一斑。新中國成立前,海鹽的大舉“入侵”,以及薪乏柴貴導致煎鹽成本的提高,令富甲一方的千年鹽都黑井快步走向衰落。曾經(jīng)在云南歷史上輝煌了幾個朝代的黑井,突然間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無聲無息地酣眠于茫茫群山之中。
古鎮(zhèn)里的慵懶時光
進入古鎮(zhèn),走過淺短、狹窄、彎曲、頗具古韻的一街,出現(xiàn)在面前的便是“節(jié)孝總坊”,黑井的標志性建筑,也是黑井的象征。即便是今天,每一個走進黑井的人,都要從這座牌坊下穿過,感受她的存在,仰視她的尊嚴。光緒二十七年(1902年),經(jīng)皇上欽準恩賜,黑井、瑯井、元永井的鹽商灶戶們,捐資為三地87位貞節(jié)女修建了這座石牌坊。整座牌坊到處是精美的雕刻和浮雕圖案,以及文人騷客贊頌女性生前操德的對聯(lián)及詩句。
當年,一馱馱潔白如雪的黑鹽從這里運出,換回來的是一坨坨閃著誘人光芒的銀子。不過處于群山之中的黑井,賴以與外界聯(lián)系的紐帶,只有一條條盤旋在崇山峻嶺間的,蜿蜒、曲折而險峻的羊腸小道,以及追逐著太陽的一群群馬幫。男人趕馬走天下,這話聽起來頗有豪邁氣概,但在兇險的漫漫旅途中客死他鄉(xiāng)也在所難免,古時的黑井也就多了那么幾位寡婦。忠于亡夫而永不改嫁的黑井寡婦們,從此只能殘守婦道、枯了余生,節(jié)孝總坊自然就是為這些寡婦樹碑立傳了。
夜幕降臨時,我再次來到節(jié)孝總坊前,一位老人正似有所思地撫摸著牌坊下的石獅子。我對老人家的所思所想頗感好奇,又不忍心去打擾她一個人的世界。再次抬頭仰望這座精美絕倫的牌坊,我不知道這是道德典范還是精神枷鎖,是值得贊賞還是一種莫名的悲哀?這座牌坊往往被外人忽略的奇特之處,是上方兩邊飛檐般的石雕鳳凰,竟然壓在尊貴的龍上面,成為難得一見的奇觀。據(jù)說這是慈禧太后的旨意,也是“垂簾聽政”下特有的特征。
過五馬橋進入二街,這里是黑井過去和現(xiàn)在的主要商業(yè)街,當年這條街上到處是旅店、飯館、賭館,商賈云集、人喊馬嘶,從天亮喧鬧到天黑,又從天黑喧鬧到天亮,其繁華的景象令人難以想象。然而這一切都已經(jīng)成為過去,晚上當我吃完飯從一家小飯館走出時,二街上已是人影寥寥,只有一間間昏暗的店鋪像無神的眼睛一樣張望著。
黑井縱橫交錯的小街小巷,常常將人的目光引向迷惑。閉目沉思,耳邊似乎在回蕩著鹵水挑夫此起彼伏的腳步聲,以及馬幫那“嘚嘚”永不停息的馬蹄聲,意欲喚醒這沉睡已久的古鎮(zhèn)。如今,我們再也感受不到當年的那份喧鬧繁華了,一些商鋪寂寞地開著,無所事事的店主坐在里面昏昏欲睡。幾個著裝鮮艷、背著背包的游客,也恍若被古鎮(zhèn)的清悠感染了一般,懶散地走著,靜靜地看著,享受著這難得的慵懶時光。
千年財富積淀的遺產(chǎn)
當年暴富后的黑井,并沒有在安逸的物質(zhì)生活中迷失自己,而是大舉興資辦學,在闊綽得披金戴銀的同時,也學會了之乎者也般的文雅,文廟的興建就是一例?,F(xiàn)被黑井小學所用,占地6000平方米的文廟,始建于明朝萬歷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算得上是黑井規(guī)模最大的建筑群了,即便是現(xiàn)在你也能感受到其當年規(guī)模之宏大。大成殿的單檐歇山頂,六層象鼻、鳳頭斗拱裝飾的屋檐,無不透露著當年的精美與氣派。東西石壁的須彌座上刻有精美的浮雕,其中東側一幅“九獅戲珠圖”尤為別致?lián)屟?。不過我數(shù)了半天卻偏偏缺少一只,據(jù)說只有聰明智慧的人,方能看出那巧妙隱藏著的第九只獅子。
滿墻披綠、飛檐翹角,掛滿紅燈籠的武家大院,是黑井保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建筑,隱含有“六位高升、四通八達、九九通久、王隱其中”的設計意境,布局相當奇特。雕龍畫鳳的飛檐,精雕細琢的門窗,黑黝黝的石門墩,大房間里套小房間的設計,讓人感覺如同步入迷宮一般。據(jù)說由于武家大院蓋的過于豪華,大有壓住縣衙門之勢,官家不得不作出一條很無厘頭的規(guī)定——不準武家將大門開在正街上。武家動了一番腦筋后,干脆將大門朝北而開,并讓大門不與墻平行,而是稍斜于墻正對不遠處的文廟,以求納一股祥和之氣,承一襲儒學之分,不動聲色中占了個大便宜。
具有濃郁明代建筑風格的大龍祠,是黑井的又一大古建筑精品。它雖然已有幾分殘破,但這里的古戲臺、精美木雕,以及雍正皇帝親筆題寫的“靈源普澤”牌匾,都值得細細玩味?!办`源普澤”是雍正對當時黑井鹵水惠澤四方所作的中肯評價,牌匾四周游龍纏繞,裝飾精美,一派王者氣概。不過雍正的落款處卻空空如也,據(jù)說落款原本是用黃金制成的,不知何年何月何日已被人偷偷撬去了……
據(jù)史料記載,在鼎盛時期的元明清三代,黑井這塊彈丸之地上竟先后建蓋了56座廟宇,想想也是蔚為壯觀?,F(xiàn)在大部分寺廟已經(jīng)被毀,但基本保存完好的節(jié)孝總坊、武家大院、飛來寺、大龍祠、文廟、慶安堤、王家大院、諸天寺、文筆塔等古建筑,還是讓人禁不住贊嘆。
位于古鎮(zhèn)北方郊外的古法制鹽作坊,是一個讓游客了解煎鹽過程的場所,幾汪鹵水,一排灶臺,一間展覽室,加上導游的講解,游人在此就可以了解到舊時黑井鹽的煎熬制作流程,以及黑井鹽業(yè)發(fā)展的大致歷史了。如果你有興致,還可以挽起袖子體驗一把煎鹽的過程。
山野間的人文藝術
游玩古鎮(zhèn)后不要急著離開,試著往郊外走走吧!一條路線是從古鎮(zhèn)的南端爬飛來寺,然后順著蜿蜒在萬春山頂?shù)墓朋A道往北行走。這條路線相對來說還是較好走的,路面全部用石板鋪成,只是上飛來寺一段坡度較陡而已。飛來寺是一座佛道合一的寺廟,前院是佛家的大雄寶殿,后院是道家的玉皇閣,兩旁回廊廂房圍繞。規(guī)模算不上宏大,但借地勢險要之利,卻也氣勢非凡,在這里還能看到古鎮(zhèn)的全貌。
蜿蜒盤旋在萬春山頂?shù)墓朋A道,有些路段的石板已經(jīng)被磨得光滑圓潤,一些石板上還有隱約可見的馬蹄印。古驛道旁有一處和尚墓群,墓碑上的石雕絕對精美,幾尊守護著墓群、形象逼真的和尚石像一副慈祥、雍容自然的表情,雕刻手法嫻熟細膩。下山的驛道上還有天生碑及幾處鳥語花香的小寺廟。下到山腳古鎮(zhèn)北端,就是慶安堤碑亭了。
另一條路線是尋找裕濟井、德洋井、天恩井三口古鹽井和武功將軍墓。在此提醒一下,購買門票時附帶的手繪地圖畢竟不是那么規(guī)范,所以景點之間的距離不要完全參照地圖所示。我在走這條路線時,由于過多地參照地圖,所以往復折騰了好多冤枉路。實際上,裕濟井和德洋井在龍川江畔一片菜地邊的擋墻之上,離五馬橋不到1千米的距離。順著小路爬上擋墻,很快就能找到裕濟井。然后拽著荒草荊條顫顫巍巍地順著擋墻邊前行數(shù)十米,即可見到德洋井。繼續(xù)往前下?lián)鯄笄靶袔撞剑褪翘於骶恕?/p>
順著山路,經(jīng)兩公里多的跋涉之后,可在路下方的一片山地里,找到光緒三年(1877年)被誥封為武功將軍的史元聯(lián)之墓。該墓建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素以精美的雕刻而著稱。小小的墓碑上,竟然雕刻了多種花鳥動物的圖像,栩栩如生,十分傳神。其中猶以一幅木棉花的雕刻最為精美,據(jù)說龍川江畔的木棉花從此絕跡。墓前立有獅子、大象兩尊石雕,歷經(jīng)百年多的風雨浸蝕后,當年的華美與精致仍歷歷在目。不遠處還立有一塊誥封碑,上面的雕刻更是精美絕倫,處處體現(xiàn)了對碑頂“皇恩浩蕩”四個大字的感激之情。正面的碑文,是光緒三年六月初一誥封史元聯(lián)為“武功將軍”的圣旨,四周雕滿了盤旋于云彩之間的游龍,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其它值得探訪的地方,還有位于古鎮(zhèn)北邊的石龍村。這里除了怎么看都像炮樓的史家大院外,諸多建筑也很具往日風范。當年這里酒館茶館大煙館館館相連,如今石龍人再也無力附庸風雅維持舊店,而是將鋤頭、糞桶和豬食雜亂地堆放在門前??粗咸珎冊谫N著門神、春聯(lián)的自家門前曬太陽做刺繡,感覺到在翻云覆雨的滄桑變幻中,她們雖隨波逐流倒也坦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