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發(fā)展
摘要:洪武初年山西人口移民河南見諸于河南各地的譜碟、碑刻,記載時間明確。遍布于河南各地,范圍很廣。官府也一直在從事移民和流民的安置,至遲在洪武三年,就已經(jīng)成立了官方機構(gòu)安置移民。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統(tǒng)計的數(shù)字是元朝社會穩(wěn)定時期人口統(tǒng)計數(shù)字的兩倍多,不是飽受戰(zhàn)亂后河南人口的自然增長,而是大規(guī)模山西人口移民河南的結(jié)果,移民規(guī)模在100萬與150萬之間。
關(guān)鍵詞:洪武初年;山西移民;洪洞大槐樹
中圖分類號:K248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09)02-0174-03
明初山西居民外遷是歷史上一件十分重大的事件,河南是山西外遷移民的重要地區(qū)之一,本文試圖以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實錄》所記錄的河南戶口數(shù)為參照,探討洪武元年至洪武十四年山西移民河南的規(guī)模。
一
在官方記錄中,《明史》和《明實錄》最早出現(xiàn)移民記載的是在洪武六年,這一年“徙山西、真定民屯鳳陽”。洪武十四年之前移民河南的資料多見于各種家乘、碑刻中,現(xiàn)就所存史料洪武初年的移民作一概述。
洪武元年。據(jù)濮陽縣志記載,濮陽縣曾有四次洪洞遷民,分別是洪武元年、洪武二年、永樂七年、永樂十三年。1937年《封丘縣續(xù)志》卷三《氏族志》是對該縣所存家族族譜的摘錄,摘錄內(nèi)容除遷移時間外,還包括各姓氏家譜的編篡、續(xù)修時間。卷四《氏族別錄》是對未見家譜的當(dāng)?shù)孛癖娺M(jìn)行的采訪,二者可相互參照。其中卷三《氏族志》記載:“西仲宮郭氏,始祖郭大慶明洪武元年自晉遷此,傳今十九世。”卷四《氏族別錄》記載:“西八丈狄氏,明洪武元年自晉遷此?!敝芡醮逯苁?、周口周氏、周慶周氏,“上三族均于洪武元年自晉洪洞縣遷來”?!昂髤谴鍡钍希瑫x人,洪武元年來遷”。沙崗橋劉氏、大李灣劉氏、糞堆劉劉氏、后河劉氏,“上四族均于洪武元年自晉洪洞縣遷來。”梅家口翟氏,“明洪武元年由山西洪洞縣遷此,今傳十九世”。唐河縣《惠氏族譜》稱“大明洪武元年,有始祖伯通公,自山西洪洞縣大槐樹,奉旨遷徙河南省南陽府東唐河縣”。洛陽《王氏祠堂碑》記:“洪武元年,由山西洪洞古大槐樹處,遷到河南省洛陽府北窯天華嶺。”上述家譜涉及地區(qū)有彰德府(濮陽縣)、衛(wèi)輝府(封丘縣)、開封府(鞏縣、祥符縣)、汝寧府(西平縣)、南陽府(唐河縣)、河南府(洛陽縣),由北至南,范圍很廣。
洪武二年。1933年篡修的《溫縣志稿》記載:“洪武二年,徙山西之民于溫縣。今考各碑碣墓銘之類,其原籍由山西洪洞遷來者十居七八?!?/p>
洪武三年。據(jù)1932年《孟縣志》卷四所記:“明洪武三年徙山西民于河北,而遷至孟州者十九,皆山西洪洞籍。”且斷言遷入時間為洪武三年,根據(jù)是“證以故老之傳述,考諸各姓之譜牒,則確鑿可據(jù)。且當(dāng)日戶部所給遷徙之勘合,光緒初年民間尚有存者”。另據(jù)民國年間篡修的《永城崔、謝、張、陳四姓族譜》記載:“明朝洪武三年春,始祖金明由山西省洪洞縣遷居河南永城縣古城村?!泵駲?quán)《段氏族譜》載:“洪武三年,奉令出山西洪洞老鸛窩盧家村,昆弟叔侄,遠(yuǎn)近十幾人,遷移冀、魯、豫三省交疆之地,有真公、穎公、尊公、隆公等,奉命分手。”
洪武四年。康熙五十五年博愛《李氏家譜》載:“大明洪武四年,始祖諱清江妣王氏,自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鳳凰村,聚之洪洞大槐樹蔭,應(yīng)詔徙跋河邑千載寺?!奔晨h《申氏族譜》記載,其始祖于洪武四年由山西洪洞縣遷居延津縣。河南偃師縣游殿村《滑氏家譜序》載:“吾滑氏聚族邙上。自明初洪武三年,由山西遷移而來,至今四百余年?!?/p>
洪武七年。新鄭縣大司村《始遷祖墓碑記》載:鞏縣王氏,洪武七年自山西洪洞斷橋河遷來?!斗馇鹂h續(xù)志》卷三《氏族志》載:“王村王氏,其先為河汾人,始祖王東君精堪輿,明洪武七年被僚友徐相邀游大梁,見河朔乃福地,遂攜家遷于封丘之北五里日王村。”卷四《氏族別錄》其中有謂:“東仲宮趙氏,洪武七年有昆仲二人,自晉同來封,分居?xùn)|、西仲宮,是為二村趙氏之始遷祖?!?/p>
洪武八年?!犊?h志》記載:“在洪武三年不足五千人,降州為縣,八年,首次由洪洞一帶移民?!?/p>
洪武十三年。洛寧縣《李翁李公墓志銘》:“追溯古籍,洪洞縣其桑梓焉。前明太祖十有三年,勤詔遷豫,爰相風(fēng)郡卜居此鎮(zhèn)?!敝煸霸诤槲涫昙耙郧笆欠裼羞w豫詔旨,目前尚未可知。
洪武十四年,1935年《獲嘉縣志》卷八《氏族》內(nèi)記載:“郭氏,永興屯始祖失名,稱郭老大,明洪武十四年,由山西風(fēng)臺灘里村遷來,后有遷王井、新城等村者,有譜有宗祠。趙氏,永興屯始祖趙本,明洪武十四年,由山西鳳臺縣水磨頭村遷來,后有遷往王井、馮堤者,有譜有宗祠?!?/p>
洪武十四年以后的家譜此處不再列出,通過對家乘、碑刻、地方史志所載移民詳細(xì)時間的排列可以使我們清楚地看到,從洪武元年到洪武十四年,每年都有移民進(jìn)入河南,官方未見記載的移民年份在民間有詳細(xì)的記述。對上述資料進(jìn)行考證,很多移民的具體時間是可信的。從范圍來看,移民遍布全省各個地區(qū),從北部的彰德府、東部的歸德府、西部的河南府、南部的南陽府都有記載。具體到一個縣來說,遷入的人口也是驚人的,民國年間的《封丘縣續(xù)志》卷三《氏族志》中32姓108族共有45份族譜,其中載明由明初洪武由山西遷至封丘的計有18份族譜,占全部族譜的40%。在這18份族譜中記載有洪武初年、明初的有6份,記載明朝遷來的1份,明洪武間的4份,有具體年份的3份,分別是洪武元年、七年、二十七年,一份未記載遷入時間,鑒于朱元璋一直未改年號,那么洪武初年我們可以認(rèn)為是洪武十四年以前的時間,那么這18份家譜中有8份是洪武十四年以前遷來的,占44%,這是一個很高的比例。從家譜碑刻我們似可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論:洪武年間的移民主要來源是山西,洪武十四年以前有過大規(guī)模的山西人口遷移河南的事實。
二
從散見于各種史冊的記載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實際上官府一直在鼓勵民間的遷移,而且有組織地進(jìn)行遷民安置,這種由官府從事的移民(或流民安置)從洪武元年就已經(jīng)開始了。洪武元年十二月。朱元璋說:“喪亂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田野辟、戶口增,此正中原今日之急務(wù)?!边@說明朱元璋從當(dāng)政之初就意識到了人口增加對于河南的重要性?!豆沤駡D書集成·職方典》卷四六五《南陽府部》引《鄧州志》:“明洪武二年命金吾衛(wèi)鎮(zhèn)撫孔顯至鄧,招撫流民,置鄧州?!笨罪@至鄧縣的任務(wù)十分明確,即“招撫流民”。洪武三年三月,鄭州知府蘇琦上奏說:“莫若計復(fù)興之民墾田外,其余荒蕪之田,宜責(zé)之守令召誘流移未入籍之民,官給牛種,及時播種?!焙槲淙旰幽显O(shè)立司農(nóng)司,“計民授田,設(shè)官以預(yù)之”。
洪武三年以后由官府出面組織的移民安置活動在譜牒中也有相關(guān)的的記載,洪武三年由官府辦理的移民手續(xù)至清末仍有保存,《盂縣志》卷四所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