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音
保護京師大學堂
太后訓政典禮結(jié)束后,孫家鼐把騾車放在景山下面,在長隨王大個子的攙扶下,一步一喘地爬上了景山。他沒能料到,那么多人拼命爭奪京師大學堂的位置,結(jié)果自己勝出;他更沒有想到,“天字第一號”尚未竣工,京師大學堂還在搖籃中,“六君子”卻抱恨黃泉,倡導(dǎo)大學堂的李端棻、宋日魯?shù)热耍鞣诺牧鞣?,永不敘用的永不敘用?/p>
孫家鼐教過百姓子弟,教過小王爺和貴族后裔,也教過光緒皇帝,他對于中國教育的愚昧、落后深有體會。京師大學堂是寫進《明定國是詔》的“天字第一號”,是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的創(chuàng)舉,太后一上臺,馬上就拿維新舉措開刀,大學堂首當其沖啊。像徐桐、剛毅等人,早就要把大學堂置之于死地而后快,現(xiàn)在更要落井下石了。
以他多年與太后的交往,他認為太后并不是天然的反對維新。她所反對的是讓其大權(quán)旁落的維新。
過去,她肯定并支持同文館,現(xiàn)在仍有可能肯定并支持京師大學堂。何況大學堂基建已經(jīng)完工,《章程》已經(jīng)頒布,外國教習聘任合同已經(jīng)簽訂,有些人已動身來華,萬事俱備,如果廢除大學堂,必然引起連鎖反應(yīng),甚至釀成中外紛爭。太后剛剛訓政,她豈敢輕易得罪洋人?但是,這件事,事關(guān)自身利益,自己怎么好拋頭露面去游說呢?
誰能出面擔當說客?對,讓西學總教習丁韙良去找榮祿,這可是一步妙棋!
八月十一日(9月26日),也就是“戊戌事變”后的第五天,慈禧太后在諭旨中指出:“大學堂為培植人才之地,除京師及各省會業(yè)已次第興辦外,其各府州縣議設(shè)之小學堂,著該地方察酌情形聽民自便。”一言九鼎,大學堂劫后余生,得以幸存。十月二十三日(12月6日),《國聞報》刊出了《北京大學堂述聞》,報道說:“北京塵天糞地之中,所留一線光明,獨有大學堂一舉而已?!?/p>
對此,丁韙良在《北京圍城》中也做了回憶。他說,自己前去拜見榮祿,提醒他:“查禁大學堂,將會在外國人面前丟面子?!痹谕砬遄罡弋斁挚磥?,留下大學堂,既可裝點門面,又可平衡權(quán)力,且不威脅其統(tǒng)治,因而也就沒必要趕盡殺絕。
2003年7月,北大史專家肖東發(fā)、李云、沈弘主編的《風骨:從京師大學堂到老北大》一書中,明確寫道:“戊戌政變發(fā)生,舊黨保持朝政,新政多被廢除。獨京師大學堂賴孫家鼐之力得以保全?!奔词宫F(xiàn)在還沒見到多少直接的證據(jù),許多細節(jié)也是霧里觀花,朦朦朧朧的,但是,孫家鼐勇敢保護京師大學堂的歷史性貢獻,是毋庸置疑的。
排除干擾辦學堂
走進京師大學堂,每間教室內(nèi),墻上都掛滿了五顏六色的地圖、表格、外語字母表,架子上堆放著用于物理和化學實驗的各種儀器,桌椅統(tǒng)一規(guī)格、統(tǒng)一擺放。
孫家鼐上任后,經(jīng)過調(diào)查,特意增加了仕學館,讓已經(jīng)取得進士、舉人功名的人進來學習外國課程。對于此番心思,北大畢業(yè)生、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做了精彩解讀:
當時人的心中,還是以科舉的資格為標準。無論什么資格,他都要把它折合為科舉的資格,心里才落實。好像習慣于舊歷的人,談到新歷的月日,他總是首先把它折合成舊歷的月日,他才覺得心里清楚。
對于京師大學堂的學生,朝廷是當做候補官員來培養(yǎng)的,所以在財政非常緊張的情況下,孫家鼐仍為學生爭取到了優(yōu)厚的生活待遇。冬夏二季,學校給每個學生分發(fā)一套運動服。每月有月考,考試前幾名,都給以獎勵。學生一概公費,供給食宿。
當然,京師大學堂也不能忘記中國特色。在學堂正廳,供奉著萬世師表孔子的牌位。學生畢業(yè),按照學習成績分別給予進士、舉人出身。仕學館的學生都帶有聽差。每到上課時間,聽差高喊“請大人上課”的聲音此起彼伏。上體育課,那就更熱鬧了,操場上不時傳出教習“大人,向左轉(zhuǎn)”、“大人,向右轉(zhuǎn)”的喊聲。
回擊對大學堂的詆毀
光緒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七日(1899年5月7日),管學大臣的辦公室內(nèi),孫家鼐正在與許景澄、丁韙良一起研究課程調(diào)整。京師大學堂立足初穩(wěn),各種攻擊稍微平息,他便開始著手改進課程設(shè)置。調(diào)整之后,使西學的分量得以加強。
就在三個人深入討論的時候,傳旨太監(jiān)侯公公推門進來:“懿旨到!”
孫家鼐展開懿旨,不由得愣了一下。原來,是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吳鴻甲的一道奏折:“大學堂靡費過甚,請飭歸并刪除……據(jù)稱,京師大學堂原議招學生五百人,今合仕學、中學、小學一百三十余人,而延定教習,添設(shè)分教,并此外辦事諸人,名目繁多,歲糜巨款,徒為調(diào)劑私人之藪……體操一事,竟有強肄致傷者,其于學生幾于束縛而馳驟之,章程多未妥善……”
許景澄仔細地看了一遍吳御史的“告狀信”,說:“吳鴻甲簡直是一派胡言?,F(xiàn)在大學堂注冊的住校學生為170人,走讀學生48人共計218人。他卻說實際招生人數(shù)只有130人。原計劃是要招收500人,可是學生宿舍住不下,新宿舍還沒蓋好,招進來住在哪里?”
丁韙良說:“京師大學堂西文教習的薪俸比在日本教書要低不少。當年北洋海軍的水手,每個月的薪俸是四五十兩,而現(xiàn)在中文教習的薪俸只有30兩,并不高啊?!?/p>
“還有這條,”許景澄說,“鍛煉身體何罪之有?吳御史指責我們胡鬧,我看他簡直就是胡說!”
三個人針對吳鴻甲提出的責難,研究了一個答辯方案。四月一日(5月10日),孫家鼐鄭重地向慈禧做了回奏。慈禧看后,覺得證據(jù)確鑿論述充分,但又不愿意讓后黨分子吳鴻甲顏面上過于難堪,于是降下懿旨,“各打五十大板”。隨后,孫家鼐也做出了必要讓步,漢人教習、提調(diào)的月薪從30兩減為25兩。
從1898年7月接受任命,到1999年7月因反對廢立逆流而主動要求病休,孫家鼐只在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的位置上干了一整年。1900年6月,由于義和團運動興起,盲目排外勢力猖獗,京師大學堂一度被迫關(guān)門。直到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一日(1902年1月10日),清廷才指派張百熙為管學大臣恢復(fù)京師大學堂。因為孫家鼐時期的京師大學堂為“戊戌學制”,張百熙時期的京師大學堂為“壬寅學制”。戊戌年大學堂盡管沒能培養(yǎng)出杰出的畢業(yè)生,但它卻為壬寅年大學堂乃至以后的中國高等教育打下了基礎(chǔ)。
(摘自《文匯讀書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