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 兒
客家飲食諺語是浩如煙海的民間諺語中一朵奪目的奇葩,它是客家人長期以來對飲食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具有一定科學(xué)性、趣味性?,F(xiàn)將在客家祖地寧化民間流傳的部分飲食諺語搜集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油鹽丁對,粗茅成菜這個諺語說明油和鹽在烹調(diào)過程中的重要性。任何菜肴都離不開油和鹽,反過來說,只要油鹽合適、恰當(dāng),再普通平常的菜都好吃。
廚師不要學(xué),只要勤洗鍋這個諺語說明在掌廚做菜中洗鍋的重要性。有些人做菜在燒好第一道菜以后,不洗鍋就接著燒第二道菜,這樣煮出來的菜會串味。因此要保持每一道菜味的純正,就要每燒好一道菜,先將鍋洗干凈,然后再燒下一道菜。
沒吃立夏丸,悔氣到明年寧化客家人在農(nóng)歷“立夏”之日,家家戶戶都要做“立夏丸”,人人都要吃“立夏丸”,俗稱“補夏”,也是迎夏的習(xí)俗。尤其在農(nóng)村,男子漢“立夏”若沒有“補夏”就沒有體力耕種。含蓄點出“立夏丸”有增強體力之功效。
蒸酒做豆腐,到老不能稱師傅在閩西北客家地區(qū),特別是農(nóng)村,蒸酒做豆腐是家家戶戶主婦都會的活計。這項技能成了衡量一個客家農(nóng)村婦女是否能干的重要標(biāo)準(zhǔn)。你掌握了釀酒和做豆腐的手藝,并沒有人要向你拜師學(xué)藝,因而到老也稱不了師傅。
燒糍冷粽,隔夜米凍客家話“燒”,即熱,糍粑必須熱吃,冷了會板結(jié)生硬。粽子須冷吃,因為熱的粽子太爛,冷卻后正好軟硬適度。米凍是用米漿加堿煮熟后舀入盆內(nèi)冷卻而成,當(dāng)天做的米凍未完全成形,隔夜后便成形了,可以刀切加工。
挖芋子要老,挖番薯要早芋子必須長老了才好吃,既香且綿,嫩芋子味淡,不香,因而挖芋子的時間大多在冬至下霜時。番薯分為早番薯和遲番薯,早番薯香甜,如煮熟的板栗一樣,所以挖番薯要早。
冬吃蘿卜夏吃姜,不要醫(yī)生開藥方到了冬天,氣候干燥,肺火上升。冬天吃蘿卜可以溫肺、去痰、消火;夏天,因細(xì)菌大量繁殖,因此要多吃姜,既可殺菌又可以祛風(fēng)濕、消暑,從而增強抵抗力。身體健康、強壯,就不必去醫(yī)院找醫(yī)生開處方,抓藥服了。
大火煮粥,細(xì)火肉用大火煮熟的粥又香又稠,不會一層飯一層水,煮肉用細(xì)火慢熬,肉味才能全部熬進湯中。
豬爪要爽,糍粑要軟燒豬爪既不能太硬,也不能太爛。太爛無法嚼出味來,太硬咬不動,因而要既能嚼又不會太硬,吃起來爽。而糯米做的糍粑絕對要吃軟的。
新鮮豆腐,隔夜酒豆腐要吃新鮮的,新鮮豆腐既鮮又嫩,舊豆腐又老又無味;而米酒隔夜卻無妨。
吃蘿卜,喝熱茶,醫(yī)生改行拿釘耙蘿卜被稱為小人參,多吃蘿卜對人體有益無害,多喝熱茶也可健胃消食、清肺。身體好了,病就少了,醫(yī)生只好改行了。
魚子微微腥,食飯食空甑又鮮甜又噴香的淡水河魚是下飯的好菜,因此胃口大開,食欲倍增,把甑里的飯一掃而光。說明香噴噴的淡水河魚是配飯的最佳菜肴。
此外還有諸如:“喝酒不吃菜,必定醉得快”,“早茶晚酒,精神抖抖”,“飯飽不洗澡,酒后不剃頭”,“飽不食糖,饑不食煙”,“飯后行行步,不用上藥鋪”,“寒從腳起,病從口入”,“男人食飯水沖砂,女人食飯如繡花”,“少食多滋味,多食病赤痢”等等這些客家飲食諺語既有衛(wèi)生常識,又有生活知識,都是經(jīng)驗之談,富有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