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上海市徐匯區(qū)康健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上海 200233;2.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上海,200032)
顧仁樾教授為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心內科主任醫(y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從事醫(yī)、教、研四十余載,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心系病癥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冠心病屬中醫(yī)“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疇,中醫(yī)在該病的治療上有其獨到之處。筆者跟隨顧教授抄方多年,現總結顧師“從痰論治”冠心病心得,分述如下。
中醫(yī)之痰,與西醫(yī)所謂之痰不同。中醫(yī)之痰,有狹、廣義之分。狹義之痰僅指肺臟、呼吸道、口腔分泌物;廣義之痰乃指機體內津液凝聚留伏之有害物質,源于五臟氣血失和,又可損及六腑而導致各種的病癥,《景岳全書》曰,“無處不到而化為痰者,凡五臟之傷皆能致之”。中醫(yī)之痰是既體內津液代謝異常而成的病理產物,同時也是致病因素。而顧師所謂“從痰論治”冠心病之“痰”,實指廣義之“痰”。
痰之為病,具致病病種廣泛,病癥復雜多變等臨床特點。其可遍及全身內外上下,無所不至,內而臟腑經絡,外而筋骨肌肉,《丹溪心法》認為“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隋代巢元方提出了“百病皆有痰作祟”之說,明代龔信父子提出了“百病中多有兼痰者”的觀點,說明痰濁致病具有廣泛性。
顧師認為,痰可因外感六淫、內傷七情、氣血陰陽臟腑虧虛等導致,從而影響臟腑功能、氣血運行失和、氣機升降失常,最終水液代謝失衡停聚而成為痰。正如《證因脈治》所云:“痰之為病,變化百出,皆內因七情,外感六氣。”五臟生理機能活動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氣血津液生化運行失調,則使和諧整體,五臟功能略有偏頗,一臟或多臟協調失衡,則成為痰濁產生的基礎。五臟之中,尤以脾腎肺三臟與痰的形成關系最為密切。由此,顧師認為,中醫(yī)之痰證,實為病理生理之過程。
痰與胸痹之關系,歷代醫(yī)家頗有描述?!饵S帝內經》最早把痰飲列為“胸痹心痛”的病因;至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正式創(chuàng)制化痰行氣的方藥,如栝蔞薤白半夏湯等;至明清兩代,更重視痰濁的病因,《雜病源流犀燭》云:“痰飲積于心包,其自病心”,《證治匯補》云:“氣郁痰火,憂恙則發(fā),心膈大痛,次走胸背?!睆垙恼摹度彘T事親》創(chuàng)痰蒙心竅的理論。清代曹仁伯在《繼志堂醫(yī)案》中則直接提出:“胸痛徹背,是名胸痹……,此痛不唯痰濁,且有瘀血交阻膈間”。
在歷代醫(yī)家對胸痹從痰而論的基礎上,現代大多數醫(yī)家認為本病病機是“本虛標實”?!氨咎摗敝笟庋庩柼澨摚皹藢崱笨蔀闅鉁?、血瘀、痰濁、寒凝之不同[1-3]。其中,尤以痰濁和瘀血作為標實的特點備受學術界關注與接受。在這較一致的共識上,現代醫(yī)學多從脂質代謝紊亂及血液流變學角度研究,認為二者致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與痰瘀致胸痹有物質學的相似性,甚至把某種代謝產物如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認為就是痰瘀的有形之物,因其竄流經脈,且黏澀,既可滯著于動脈壁上形成斑塊,又可導致血液流變學異常,產生瘀血。由此認為,冠心病發(fā)病與“痰”關系密切。
顧教授認為,痰可阻滯氣血,流竄經絡,由五臟功能失調所產生,尤其是肺、脾、腎三臟氣化功能失調所致,反過來痰濁又進一步影響臟腑功能,終將導致惡性循環(huán),病情加重。其中,尤以脾腎虧虛致痰較為多見。因南方之地,較為潮濕,濕氣容易凝結,導致痰濁;此外現代人飲食習慣及生活節(jié)奏的改變,較多食用膏粱厚味,損傷脾胃;生活壓力大,缺乏運動;精神緊張,易肝氣不舒,氣機失調。脾腎虧虛,痰濁閉阻心脈,不通則痛,發(fā)為胸痹。如《醫(yī)宗必讀》云:“脾土虛弱,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中滯膈,瘀而成痰”。痰邪在冠心病的發(fā)病中備受重視,是冠心病的一個危險因素。它不僅與冠心病發(fā)病直接相關,而且與其它易致冠心病的因素相關更加密切,如肥胖、吸煙、高脂血癥等。此外,痰邪致病,易困遏陽氣,阻滯氣機,壅塞經絡,使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痰阻心絡,心陽痹塞,正如《素問·痹論》所曰:“心痹者,脈不通?!贝藶樾谋裕谛牟⌒募∪毖攲俅俗C。
歷代醫(yī)家對胸痹從痰而治的觀點為現代冠心病的中醫(yī)診治產生了非常深遠的意義?,F代許多醫(yī)家認為,冠心病治痰必須首先掌握標本虛實,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同時可標本兼顧[4-6]。正氣虛可扶其正,采用溫腎益氣,健脾和胃行氣,補肺行氣之法,同時兼顧祛痰化濁與化瘀,寓通于補,祛邪以扶正。尤其提出治痰當先培補命門之火,以振元陽,其次還應重視補脾。
顧師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診治冠心病四十余載,對冠心病從痰而治的觀點甚為推崇,認為冠心病痰濁閉阻,或痰瘀閉阻尤為廣泛,治療上主張宜權衡標本虛實不忘扶正祛邪,強調“從痰論治”。由于臨床痰證的形成原因較多,提出冠心病從痰論治的具體治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氣滯痰阻、氣虛痰阻、痰瘀閉阻、寒凝痰阻、陰虛痰阻、陽虛痰阻,痰熱閉阻。
3.1 行氣化痰 用于氣滯痰阻之胸痹。證候特點為心胸痞悶,短氣喘息,噯氣呃逆,舌暗苔白,脈弦。治法上宜利氣降氣而不宜破氣,方以瓜蔞薤白半夏湯加行氣降氣之品。顧教授善用黃芪、川芎、郁金、木香、枳殼、八月札等。
3.2 益氣化痰 用于心氣不足、氣虛痰阻之胸痹。證候特點為胸部隱痛,心悸氣短,倦怠乏力,舌淡苔薄,脈細無力,或有結代。治法上宜益氣補氣行氣而不宜滯氣,方以二陳湯或溫膽湯合補中益氣湯化裁。益氣補氣每選太子參、黨參或人參、黃芪、北沙參之類。
3.3 活血化痰 用于胸痹日久、痰瘀閉阻之胸痹。證候特點為胸痛如刺,入夜尤甚,面色紫黯,舌質黯紫或有瘀斑,脈沉澀或結代者。治法上宜活血化瘀化痰而不宜破血瀉痰,方以瓜蔞薤白半夏湯合桃紅四物湯或血府逐瘀湯加減。活血行血常用川芎、丹參、桃仁、紅花、赤芍、莪術、蒲黃等。
3.4 化痰祛寒 適用于陰寒凝滯,寒凝痰阻之胸痹。證候特點為心痛徹背,背痛徹心,遇寒而作,形寒厥冷,口吐清涎,舌淡苔紅,脈弦緊。治法上宜散寒溫寒而不宜逐寒,方以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溫通散寒藥物。溫寒散寒常擇干姜、吳茱萸、肉桂等。
3.5 化痰養(yǎng)陰 適用于氣陰兩虛,陰虛痰阻之胸痹。證候特點為心胸隱痛,久發(fā)不愈,心悸盜汗,口干咽痛,心煩少寐,舌紅,脈細。治法上宜益氣養(yǎng)陰而不宜滋陰,方以瓜蔞薤白半夏湯加生地黃、玄參、麥門冬、丹參等。
3.6 溫陽化痰 適用于痰濁瘀阻,心陽不振之胸痹。證候特點為胸中悶窒,心痛徹背,心悸氣短,形寒肢冷,痰多口粘,舌淡苔膩,脈沉緊。治法上宜溫陽通陽而不宜補陽,方以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溫陽通陽喜用附子、桂枝、生姜等。
3.7 清熱化痰 適用于痰濁閉阻之胸痹。證候特點為心胸灼痛,心煩、口干,大便干結,苔黃膩,脈滑數。治法上宜清熱化痰,瀉濁開結,方以黃連溫膽湯加減。清熱化痰多采用枳實、竹茹,大便干結者多加生大黃等。
從痰論治冠心病在臨床常收到較好效果,顧師認為關鍵在于如何識別痰邪,如何辨證痰與其他致病因素的兼夾,從而為進一步確定治法提供可信依據。
[1]張曉東,姚映芷.冠心病心絞痛中醫(yī)病機及治法研究概述[J].吉林中醫(yī)藥,2005,25(3):56-58.
[2]姬生勤.冠心病心絞痛辨治思路與方法探析[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3,10(10):48.
[3]李寶同,張慶宏,石 磊.中醫(yī)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研究進展[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23(1):75-76.
[4]吳國榮.論胸痹的辨治[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6(19):3878-3879.
[5]蘇潤澤,張明,黃利華.冠心病中醫(yī)辨證施治芻議[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4,2(5):294-296.
[6]張雪梅.中醫(yī)治療冠心病經驗淺談[J].吉林中醫(yī)藥,2007,27(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