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塞
男孩看見野玫瑰/荒野上的紅玫瑰/清早盛開真鮮美/急忙跑去近前看/心中暗自贊美/玫瑰,玫瑰,荒野上的紅玫瑰/少年說我摘你回去/荒野上的紅玫瑰/玫瑰說我要刺痛你/使你永遠不忘記/我決不能答應你/玫瑰,玫瑰,荒野上的紅玫瑰
要理解《海角七號》的底蘊,《野玫瑰》是最重要最不能忽視的關(guān)鍵,也是我們?nèi)ソ庾x導演魏德圣內(nèi)心世界的鑰匙。影片開始,茂伯騎電單車送信時,哼唱的就是日文版的《野玫瑰》;最后的演唱會上,還是茂伯的厚臉皮催生出來的《野玫瑰》,這就是魏德圣的暗示—《野玫瑰》才是《海角七號》的主節(jié)奏?!兑懊倒濉肥窃V說全人類情感與命運的樂曲,所以魏德圣很巧妙地在影片最后通過不同樂器、不同語言來表現(xiàn)這首歌。
《野玫瑰》原為歌德根據(jù)德國民歌改編寫成的,整首詩用了象征性的手法,用男孩初次看到玫瑰的場景象征著初遇心愛的人時的欣喜,引得男孩“急忙跑去近前看”,“玫瑰,玫瑰,荒野上的紅玫瑰”,一方面,玫瑰嬌嫩柔美,豐腴多姿,另一方面也是自命清高,堅貞不屈,“玫瑰說我要刺痛你,使你永遠不忘記”,從歌德的這首詩里,我們讀到的是一種堅貞激越的愛情,寫出了男孩與玫瑰之愛的壯美。此外,男孩的粗暴,不是邪惡的,而是出自于年少無知,缺乏對于生活和愛情的經(jīng)驗。所以魏德圣自始至終把《野玫瑰》當做影片的主節(jié)奏的意圖就十分明顯了,即把那些所謂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淘汰者,或者說失敗者統(tǒng)統(tǒng)置于這樣一個重新自我找尋和定位的語境中,去找尋“自我與玫瑰”。
此時,我們更多的是聯(lián)想到阿嘉與友子的愛情,阿嘉猶如歌德詩歌中的男孩,看到嬌艷欲滴的玫瑰,欲采摘,而玫瑰也不甘示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刺痛了男孩。于是影片的前半段阿嘉與友子一直是以針鋒相對出現(xiàn)的,這是第一組對比。
接著中孝介用日文唱出第二段《野玫瑰》那種“悲傷又美好”的氛圍,繼續(xù)沉浸其中。這時,鏡頭帶到已經(jīng)年邁的友子身旁,她轉(zhuǎn)身發(fā)現(xiàn)了身旁的木盒,打開,年輕時如天堂般在海邊嬉戲,對著愛慕之人的燦爛笑容瞬間浮現(xiàn)眼前,她拿起泛黃的情書閱讀。
而這之后,《野玫瑰》始終沒有回復到中文,取而代之的是由一段兒童合唱團將這種殘酷發(fā)揮到了極致。鏡頭回到了1945年的基隆港,小島友子穿著白色的毛衣、戴著白色的針織帽,焦急地等待著那位已經(jīng)相約私奔的日籍老師。但直到船笛響起,船就要離開港口時,她最終還是發(fā)現(xiàn)了,有一個萎縮的腦袋膽怯地低垂著。她的嘴角開始抽搐,不可置信的眼淚即將落下。電影落幕,《野玫瑰》在童聲歌唱中再一次響起。
聽著片尾那首《野玫瑰》,看著友子發(fā)現(xiàn)老師后緊咬著嘴唇,眼淚奪眶而出的場景時,我們想到了在某種誘惑,某種沖動和某種塵埃落定后,兩敗俱傷的惘然,這也正是“男孩與玫瑰”的最后隱喻:男孩受到了刺痛后依然沒能占有玫瑰,而玫瑰即便怎樣防備怎樣刺痛男孩,最終也難逃被采摘的宿命。
但好在《海角七號》不僅僅停留在“兩敗俱傷皆惘然”這樣一個層面上,而是呈現(xiàn)了在這種“兩敗俱傷”后怎樣去療傷與尋找自我,將美好摧毀后再重新建立另一個美好上。就像男孩初遇野玫瑰,但最后仍將面對人間的現(xiàn)實與殘酷。劇中人的感情往往都是落寞的,勞馬受到妻子離世的創(chuàng)傷后無法面對、水蛙始終不能掙脫暗戀也好明戀也罷的有夫之婦的現(xiàn)實困境,最令人動容的是明珠抱著大大在海邊用日文唱歌的場面等等,這一批小人物無時無刻不在體現(xiàn)著“男孩與玫瑰”最終的自我救贖與療傷。
導演魏德圣說,影片最后的場面是整部電影的原點,是愛情遺憾的開始。一個80歲的老人收到她初戀的情書,她頭腦里浮現(xiàn)的已經(jīng)不再是對負心老師的種種抱怨,而是青春年少的種種美好和自己鐘愛的情人……
(馮明輝摘自網(wǎng)絡)